团团点名说地名 > 邛崃市羊安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邛崃市羊安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仁和社区位于邛崃市羊安镇南大门,地处邛崃、新津、蒲江三地交界处,南河、斜江河、蒲江河交汇于此,紧靠羊安工业园区,羊仁大道、成新蒲快速通道横穿其境。社区幅员面积5.02平方公里,辖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45人,流动人口412人,残疾人口319人,留守儿童7人,孤寡老人10人。社区“两委”成员6人,党员132人,党小组6个。

羊安社区幅员面积2平方公里,总户数1280户,总人口3063人。辖5个居民小组,有村组干部6名,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34人、议事会代表25人,党员120名,3个党小组,本社区的服务场所具备的服务功能有证件代办服务、民政综合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本社区有社会组织文明劝导队、社区文艺队。

永安社区位于斜江河西面,2005年6月由原永安村与永兴社区合并而成,辖区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总人口2052人,其中农村居民1621人,城镇居民431人,劳动力1230人,辖区集体户居民小组1个,农业小组6个,总耕地面积1113.7亩;现有党员63人,社区工作人员10人。社区内现有水产养殖业10余户,养殖面积518亩。

一、规划范围及区位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汤营社区辖汤营、王安2个行政村,位于羊安镇东北部,处于斜江河东岸。整个幅员面积5.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32亩。

(二)自然条件

羊安镇地处邛崃市东部,从大范围看,邛崃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至川西高原龙门山脉前沿的过渡带,而羊安镇属成都平原边缘的平坝地区。社区内海拔最高464米,最低460米,地势平坦。

汤营社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二、人口及经济状况

汤营社区全村共有户数1080户,辖15个村民小组,人口3681人,其中劳动力2209人,其中劳务输出1275人。社区内农户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且技能水平主要属于经验型。

社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主,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

社区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有菜地2070亩,剩余662亩耕地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平均每亩收入为700元。

第二产业:社区企业主要有4家,但企业规模不大。

第三产业:社区第三产业主要以餐饮、个体商贩、外出商贩和外出务工为主,社区约有57.7%的劳动力外出进场和务工,其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一半以上,成为社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土地利用现状

现状土地布局较乱,居民聚居点分散,规模大小不均。社区内公共配套设施较少,服务半径小,公共绿地缺乏。

社区内共有耕地2732亩,农村居民点用地750亩,交通用地850亩,水域262亩,城镇建设用地2090亩,其他用地831亩。

四、建筑物状况

汤营社区内主要建筑为居住建筑,占88.5%。居住建筑以传统民居小青瓦为主,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楼房为辅,其中以砖混结构为主,占92.3%。由于经济及历史原因,社区里仍有部分危房、旧房,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村容村貌较差,整体建筑风貌不统一。

五、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现状

1、汤营社区有1个村委会,1个电讯站、1个卫生站和1个文化活动室。

2、文化娱乐:汤营社区内有一所幼儿园、一个图书室、一个广播站等。

3、商业服务:有餐饮、邮政、银行、百货、副食、理发、市场、修理服务设施等。

六、道路交通现状

汤营社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大多数居民点通公路,村村通碎石路,为汤营社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市政基础及公用设施现状

规划区内的自然村都实现了100%的通电率,其中汤营社区有1个变电站。

规划区内电信状况良好,光纤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已开通,电信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光纤有线电视从场镇辐射到农村,农村光纤有线电视网络逐渐形成配套,电视覆盖率为80%。

规划区采用集中供水,由羊安镇自来水厂统一供给。

汤营社区现状雨污水利用排水沟和农灌沟渠自然排放,社区内无污水处理厂(站)。

规划区内田地全部属自流灌溉,水利充足,灌溉便利。

八、建筑风貌

新建规划区内居住建筑以传统民居为主。民居多为院落式布局,有少数楼房。少量商业、学校等公共建筑大部分为砖混结构,质量一般。社区范围整体建筑质量较差,整体上规划区建筑风格不统一。

九、环境保护现状

水体:汤营社区主要河流为斜江河。

社区内没有形成排污系统,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对水环境污染较大,影响镇区生态。

城镇区采用雨污分流,污水进入羊安镇污水处理厂。

永丰社区位于邛崃市东部,距离邛崃市30公里,距牟礼镇4公里,距成新蒲快速通道1.5公里,距新津县12公里,是蒲江、南河、斜江河交汇处,三面环水。永丰社区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邛崃(县志)有记载,秦代初期,设立过蒲阳县。南北朝时期设置“依政县”时共730多年。永丰是古文化的圣地,在历史上悠远长久。

永丰社区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3893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中生产水稻、油菜、蔬菜等。总户数1568辖24个居民小组,共有人口5210人,输出劳动力2260人辖区建有敬老院、小学、医院、机关幼儿园、农商银行、通讯等单位。

牟礼社区基本情况

(一)幅员面积及经济发展状况

牟礼社区地处牟礼集镇,是牟礼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区位于邛崃市东南面,距邛崃市城区25公里,幅员面积1.4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龙凼村、杨柳村、乌木村连界。牟礼镇自古以来就是较发达的商贸集镇,自古商贾云集,交易繁盛,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委政府的带领和社区居委会的努力下,现已建成街道11条,有服装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和较大超市5个及家电、餐厅、服务业等,是集吃、穿、用、玩为一体的商贸重镇,并建立了功能齐全的音乐文体广场。社区内还设有一个党支部和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辖11个小组,并有镇政府、工商所、中小学、邮电、电信、营业所、信用社、电管所和柄云客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在给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的同时也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二)人口

社区总人口3452人,其中农业人口2185人,居民人口1267人,总共682户,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000余人,其中全家外出务工的为55户,从事经商人员约320人左右。

(三)农用地面积与集中居住情况

牟礼社区农用面积总共为1597.72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092.52亩,园地为505.20亩,牟礼社区由于处于集镇位置,场镇为居民集中居住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500元。

回龙镇榆树村位于邛崃市东南部,村委会距邛崃市区40公里,距回龙镇政府4公里,东连新津县;南接白杨村、凉风村;西与五员村接壤、北与临江村和牟礼镇两河村相邻,新蒲快速通道横贯榆树村,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到成都1个小时;四季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2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全村辖19个村民组,总户数1178户,总人口3472人,总耕地面积4968.39亩(其中水田3112.23亩、旱地1856.16亩),农村劳动力1944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399人。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581万元,农业产值190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89万元;畜禽业收入1200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6%;外出劳务收入800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30.1%,人均年纯收入9300元。

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苕、油菜等,经济作物:海椒、蔬菜为主,畜牧业:鸡、鸭、生猪饲养为主。辖区内有企业18家。

一、区位及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方林村辖方林、石桥、古安3个行政村,位于羊安镇中部,处于斜江河东岸。整个幅员面积5.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0亩。

(二)自然条件

羊安镇地处邛崃市东部,从大范围看,邛崃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至川西高原龙门山脉前沿的过渡带,而羊安镇属成都平原边缘的平坝地区。村庄内海拔最高464米,最低460米,地势平坦。

方林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二、人口及经济状况

方林村全村共有户数1116户,辖22个村民小组,人口3860人,其中劳动力2316人,其中劳务输出1280人。村庄内农户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且技能水平主要属于经验型。

村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主,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

村庄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有菜地300.0亩,剩余2460亩耕地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平均每亩收入为500元。

第二产业:村庄企业主要有7家,但企业规模不大。

第三产业:村庄第三产业主要以个体商贩、外出商贩和外出务工为主,村庄约有55.2%的劳动力外出经商和务工,其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一半以上,成为村庄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土地利用现状

现状土地布局较乱,居民聚居点分散,规模大小不均。村庄内公共配套设施较少,服务半径小,公共绿地缺乏。

村庄内共有耕地2760亩,农村居民点用地558.5亩,水域485亩,道路用地352亩,其他用地3510.2亩。

四、建筑物状况

方林村内主要建筑为居住建筑,占97.8%。居住建筑以传统民居小青瓦为主,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楼房为辅,其中以砖混结构为主,占67.3%。由于经济及历史原因,村庄里仍有部分危房、旧房,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村容村貌较差,整体建筑风貌不统一。

五、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现状

1、方林村有1个居委会、1个诊所。

2、文化娱乐:方林村内有一个广播站等。

3、商业服务:有副食、理发、修理服务设施等。

六、道路交通现状

方林村交通不太发达,对外联系较方便,全面实现组组通公路,大多数居民点通碎石公路,为方林村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七、市政基础及公用设施现状

方林村实现了100%的通电率,方林村有4个变压器。

方林村电信状况良好,光纤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已开通,电信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光纤有线电视从场镇辐射到农村,农村光纤有线电视网络逐渐形成配套,电视覆盖率为80%。

采用居民自备水源,各自供给。

方林村现状雨污水利用排水沟和农灌沟渠自然排放,村庄内无污水处理厂(站)。

规划区内田地全部属自流灌溉,水利充足,灌溉便利。

八、建筑风貌

方林村居住建筑以传统民居为主。民居多为院落式布局,有少数楼房。少量商业、学校等公共建筑大部分为砖混结构,质量一般。村庄范围整体建筑质量较差,整体上规划区建筑风格不统一。

九、环境保护现状

水体:方林村主要河流为斜江河。

村庄内没有形成排污系统,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对水环境污染较大,影响镇区生态。

据说樊哙将军死后被人葬于此,故名。1958年成立泉水乡人民公社,分别叫泉水四大队、泉水五大队、泉水六大队,1988年撤乡设镇,取名樊哙村、马河村、上龙村,2004年划归羊安镇。

2005年邛崃市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将马河村、上龙村并入樊哙村命名为樊哙村,沿用樊哙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樊哙村幅员面积3.45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945户,总人口2940人。樊哙村的服务场所具备的服务功能有农业生产服务、证件代办服务、民政综合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樊哙村有村民代表74人;樊哙村的社会组织有老年文艺队、老年基金会、樊哙小区物业管理、老年骑游队、老年劝导队。

檀阴村位于邛崃市羊安镇东大门,于新津县的安西镇相邻,南靠仁和社区和来龙社区,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与原曹安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3190人,1027户。全村于2010年全部征地拆迁,村民征地后转社保。全村有8户低保户(共12人),残疾人86人,党员91名,其中贫困党员有3名。镇政府干部挂包帮联系服务群众4名,羊安工业园区驻檀阴村包片领导联系群众2名,檀阴村两委会成员5名。

界牌社区位于邛崃市羊安镇东面,因108国道川境而过,且与新津县接壤而得名。全社区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辖14个居民小组,3588人,劳动力1970人。全社区共有党员98名,设4个党小组。

2005年以来,社区紧抓羊安镇被列为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历史机遇,实施覆盖全社区的土地整理项目,建成规划面积120亩、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到位的集中小区,目前已入住158户,700余人,其中社区民福院入住46人。大力促进土地规模流转经营,形成以红提葡萄、袁皇梨、脆尖等为代表的果蔬特色产业。

结合交通便利、毗邻羊安工业园区等区位优势,社区着眼于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准确定位“商贸型界牌”科学发展战略。目前已组建界牌商贸有限公司、界牌劳务公司,同步实施羊安新城综合市场、“妇女创业基地”、“小型食品厂”、“群宴基地”等项目建设。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聚集财富。勤劳、质朴、富于创造的界牌人持以龙腾虎跃的气势,紧扣时代的脉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伟大历程中谱写新的辉煌!

相传九龙碾八宝,有一条龙碾到歇马店、半边街一带,故名来龙村,故名。1958年4月成立人民公社,取名十大队、十一大队,1985年羊安乡改镇后,变更为来龙村、太安村,2005年邛崃市村组管理体制改革时,来龙村与太安村合并,沿用来龙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来龙村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总户数1102户,总人口3658人。辖19个居民小组,有村组干部24名,有村民代表58人、村级议事会代表58人,组级议事会代表95人,党员90名,来龙村的服务场所具备的服务功能有证件代办服务、民政综合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

一、规划范围及区位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羊安镇中心村是2005年4月由新庄村与中心村合并而成,地处318线旁,幅员面积3.09平方公里,距市区16公里,与新津县相邻。耕地面积3256.1亩。

(二)自然条件

羊安镇地处邛崃市东部,从大范围看,邛崃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至川西高原龙门山脉前沿的过渡带,而羊安镇属成都平原边缘的平坝地区。村庄内海拔最高464米,最低460米,地势平坦。

中心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二、人口及经济状况

中心村全村共有户数903户,辖15个村民小组,人口2986人,其中劳动力1792人,其中劳务输出826人。村庄内农户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且技能水平主要属于经验型。

村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主,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

村庄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有菜地103.0亩,剩余3153.1亩耕地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平均每亩收入为500元。

第二产业:村庄企业主要有1家(雪洁哈达厂),主要生产民族用品。

第三产业:村庄第三产业主要以个体商贩、外出商贩和外出务工为主,村庄约有88%的劳动力外出经商和务工,其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一半以上,成为村庄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土地利用现状

现状土地布局较乱,居民聚居点分散,规模大小不均。

村庄内共有耕地3256.1亩,园地99.4亩,农村居民点用地580亩,其他用地280亩。

四、建筑物状况

中心村内主要建筑为居住建筑,占93.7%。居住建筑以传统民居小青瓦为主,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楼房为辅,其中以砖混结构为主,占65.4%。由于经济及历史原因,村庄里仍有部分危房、旧房,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村容村貌较差,整体建筑风貌不统一。

五、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现状

1、中心村有1个居委会、1个卫生站和1个文化活动室。

2、文化娱乐:中心村内有一个图书室,一个篮球场等。

3、商业服务:有百货、副食、饮食、理发、修理服务设施等。

六、道路交通现状

中心村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大多数居民点通公路村村通水泥路,为中心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市政基础及公用设施现状

规划区内的自然村都实现了100%的通电率,其中中心村有5个变压器。

规划区内电信状况良好,光纤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已开通,电信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光纤有线电视从场镇辐射到农村,农村光纤有线电视网络逐渐形成配套,电视覆盖率为100%。

规划区采用集中供水,由羊安镇自来水厂统一供给。

中心村现状雨污水利用排水沟和农灌沟渠自然排放,村庄内无污水处理厂(站)。

规划区内田地全部属自流灌溉,水利充足,灌溉便利。

八、建筑风貌

中心规划区内居住建筑以传统民居为主。民居多为院落式布局,有少数楼房。少量商业、学校等公共建筑大部分为砖混结构,质量一般。村庄范围整体建筑质量较差,整体上规划区建筑风格不统一。

乌木村地处邛崃市东路片区,牟礼镇高保路沿线,成新蒲快速路中段。全村有党员87人,21个村民小组,1107户,人口3600人。劳动力21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900余人。全村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67亩,东临牟礼社区,南临大南河,西临曹店村,北临小南河。村委会距牟礼镇政府1.5公里,境内有2个沙场,1个客运公司,3个养鸡场,2个加工油厂。2012年中、短期流转土地1800余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经商,种植业、养殖业实现纯收入9300余元。

赵塔村地处牟礼镇东北面,东与清河村相连,南隔高保路与同录村相接,西与乌木村相邻,北隔斜江河与羊安相望。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属平原地区。全村辖22个组,总户数1112户,总人口3560人,党员人数87人,其中劳动力人口:2300人,外出务工人员:1189人,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600人,耕地面积2465亩,全村建成水泥路10.5公里,碎石路3.7公里,组泥土路3.8公里。全村通电100%。全村主要沟渠长度8.5公里。农毛渠10.4公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和传统养殖。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赵塔村将重点推进全方位的经济发展,多方位发展积极分子,择优选拨党员,带动群众改善现有不足,依托公共服务项目和其它项目支持,开展农村文化生活,争取多方引进项目将现剩沟渠道路修建完善,打造生态环绕的赵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定期,不定期学习党纪,国法和科技知识,使全国村民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村两委完善工作体制全面为村民服务好,对对低收入人群进行一对一帮扶,对失去生活来源的老人实行应保尽报。多方面组织和努力整理环境和卫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使天更蓝,水更绿。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