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石阡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石阡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秦、汉、晋国时期,属江乘县。

隋朝时期,属江宁县。

唐代先后,属江宁县、归化县、金陵县、白下县、江宁郡、上元县等。

宋至清朝时期,属上元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江宁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分属南京市第十三区和江宁县第六区。

1953年,属江宁县第六区。

1955年,属江宁县汤山区。

1957年,为江宁县汤山镇、上峰乡。

1958年,为江宁县汤山人民公社、上峰人民公社。

1961年,析汤山人民公社置汤山镇。

1982年,汤山、上峰2人民公社改乡。

1983年5月,汤山乡并入汤山镇。

1996年2月,上峰乡改镇。

2005年12月,汤山镇改置街道。

2010年5月,原麒麟镇区域析出。

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27号批准撤销汤山镇建制设置泉都街道。

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27号批准撤销中坝镇建制设置中坝街道。

元至元六年至七年(1264—1270年),置葛彰葛商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属思州宣慰司。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隶石阡府。

清康熙二年(1663年),废葛彰葛商长官司。

清乾隆七年三月(1742年5月),属江内迎仙里。

民国三年(1914年),为第七区一、二、三、四团。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本庄联保、乐桥联保。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置庄乐乡。

1953年,分置本庄、沙坝、中心、狮柳、界牌、回龙乡,属本庄区。

1956年本庄、沙坝、中心合并为本庄乡、乐桥、界牌合为乐桥乡。

1958年,改称本庄管理区、狮柳管理区、乐桥管理区、回龙管理区。

1962年,改称本庄公社,狮柳公社、乐桥公社、回龙公社。

1984年,设本庄镇(股级)复称狮柳乡、乐桥乡、白龙乡属本庄区。

1992年7月,合并设置本庄镇。

民国三年(1914年),置第五、六、八区。

民国六年(1917年),为第八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原六、七、八区并为第四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为白沙乡。

1950年,为第三区。

1953年,为白沙区。

1955年,均田从恩南划人白沙区,干溪并人均田乡;同年,第五区改为白沙区公所。

1958年,为白沙区社。

1992年,改白沙镇。

民国三年(1914年),为石阡县第九区。

民国六年(1917年),为龙塘场。

民国二十年(1931年),置育英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废除育英镇,恢复为九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第六区和九区合并为新一区,属第一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置为第五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分置龙川、水盘二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龙川与永盘西乡合并为龙川乡。

1950年,为龙川乡,属汤山镇。

1951年,为第一区。

1953年,设龙塘区。

1958年,成立龙塘公社。

1962年,复为龙塘区。

1984年,龙塘公社改镇,兴隆乡更名川岩坝乡,龙塘镇属乡级镇。

1992年,龙塘镇为镇级镇。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属水东里。

民国三年(1914年),为石阡县第二区和十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置二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撤区置花桥,石固、和平三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为花桥乡。

1951年,复为二区。

1953年,为花桥区。

1954年,为并二区。

1955年,改花桥区公所。

1956年,改花桥区。

1958年,成立花桥公社。

1962年,恢复花桥区。

1992年,改花桥镇。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苗半里。

民国六年(1917年),第为三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第二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废区设乡。

1951年,设第二区。

1952年7月,改设第三区。

1953年,更名为五德区。

1955年,改设区公所。

1956年,复设五德区。

1961年,撤区并社。

1992年,撤区并乡建五德镇。

元至元六年至七年(1264~1270年),置葛彰葛商长官司。

明洪武初年,葛彰葛商长官司隶石阡府。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属在城里。

民国五年(1916年),属本庄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第四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为乐回乡。

1950年,属第三区;同年7月,属第六区。

1953年,属本庄区。

1956年,为河坝乡。

1958年,改河坝公社。

1962年,复为河坝乡。

1963年,分为河坝、高王、永和3乡。

1970年,乡改公社。

1985年,改河坝场乡。

1992年,改河坝场仡佬族侗族乡。

2016年1月14日,撤销河坝场乡,设置河坝镇。

明,清属李博里。

民国时先后属南区、茅坝区。

1951年,属第四区。

1961年,设龙井公社,属茅坝区。

1992年8月,改龙井乡。

2015年12月,撤销龙井乡,设置龙井镇。

民国三年(1914年),为石阡县第五区四、五团;同年将思南的葛荣等地并入境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国荣联保。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置国荣乡。

1950年,属第三区。

1953年,分置国荣乡,凤白沙区。

1956年,合为国荣乡。

1958年,改国荣管理区。

1962年,改国荣公社。

1985年,改国荣乡。

民国三年(1914年),为第六区五、六、七、八团。

民国六年(1917年),为第六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走马坪联保。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第六、第九两区合并为新第一区,属之。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置聚凤乡。

1950年,属第三区。

1953年,属白沙区。

1956年,并为聚凤乡。

1958年,先后改聚凤公社、聚凤管理区。

1962年,复为聚凤公社。

1984年,改聚凤乡。

1992年,撤区建乡镇,聚凤成为独立乡,并更名聚凤仡佬族侗族乡。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属龙底里。

民国六年(1917年),属第十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第五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属大新乡。

1950年,属第一区。

1953年,设沙坝乡,属龙塘区。

1956年,更名龙酮乡。

1985年,属龙川区。

1992年,大沙坝独立成乡,并更名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枫香联保。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第二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置枫香乡。

1950年,为第四区,属五德区。

1953年,分置枫香、桶溪、大地、茶园4个乡。

1956年,合并为枫香乡。

1959年,改枫香管理区。

1962年,改枫香公社。

1985年,改枫香乡。

1992年,更名枫香仡佬族侗族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冷家榜联保,属第三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第二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置青阳乡。

1950年,为青阳乡,属第二区。

1956年,改青阳管理区。

1962年,改青阳公社。

1985年,改青阳乡。

1992年,青阳乡从五德区分离出来独立成乡,并更名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