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社区是平武县古城镇唯一的一个社区,社区管辖范围东起白草,南至又新大桥,西至火炬蔬菜社,北至火炬曺家坪社,面积1.97平方公里,下辖4个居民小组,社区总人口1473人,856户,常住人口2756人,社区工作人员8人,劳动保障协管员3人,党员45名(预备党员2名,外出务工党员17人),志愿者队伍两支(1:党员志愿者队伍:2:群众志愿者队伍)残疾人 33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0户43人,下岗职工200余人。企业退休人员 308人,各类经营网点435个,辖区内有企事业单位7个。参与共建的单位7个,社区治安秩序良好,居民群众安居乐业。 |
该地是古城镇的中心位置,火炬寓意村之首,争创镇域内第一村之意得名,故名。清朝属古城乡团,1929年属古白高团练公所,1935年4~6月,属古城乡苏维埃,1936年属古白高联保,1940年属古城镇,1950年10月属古城乡,1954年9月属古城镇,1956年2月属古城乡,1958年10月后属古城人民公社,为火炬大队,1984年3月后属古城乡,改为火炬村,1992年属古城镇至今再无变化。 火炬村距离县城15公里;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0.1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1091户,3165人,劳动力2700人,外出务工410人。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4亩,林地面积1726亩。现有低保户111户、335人,每月补助标准275元/人,五保人口4户、4人。 |
此名寄托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民主权利得到尊重,故名。清朝属古城乡团,1929年属古白高团练公所,1935年4~6月,属古城乡苏维埃,1936年属古白高联保,1940年属古城镇,1950年10月属古城乡,1954年9月属古城镇,1956年2月属古城乡,1958年10月后属古城人民公社,为民权大队,1984年3月后属古城乡,改为民权村,1992年属古城镇至今再无变化,现村委会驻地位于张家湾组。 民权村距离县城15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30户,685人,劳动力430人,外出务工150人。辖区面积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亩,林地面积1850亩。有专业合作社2个。现有低保户24户、61人。 |
朝阳村村距离县城15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337户,1147人,劳动力556人,外出务工317人。辖区面积9.6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林地面积4800亩。现有低保户39户82人(其中低保17户58人、残疾1-2级20户20人),每月补助标准200-275元/人。五保户2户,2人。 |
境内有很多柏树林得名。清朝属古城乡团,1929年属古白高团练公所,1935年4~6月,属古城乡苏维埃,1936年属古白高联保,1940年属古城镇,1950年10月属古城乡,1954年9月属古城镇,1956年2月属古城乡,为柏林寺大队,1958年10月后属古城人民公社,为柏林寺大队,1980年改为柏林大队,1984年3月后属古城乡,改为柏林村,1992年属古城镇至今再无变化。 柏林村距离县城20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350户,1080人,劳动力781人,外出务工412人。辖区面积40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00亩,林地面积42000亩。现有低保户41户126人,每月补助标准200-275元/人。 |
所处位置属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有山有水水得名。原名为李家河,清朝属古城乡团,1929年属古白高团练公所,1935年4~6月,属古城乡苏维埃,1936年属古白高联保,1940年属古城镇,1950年10月属古城乡,1954年9月属古城镇,1956年2月属古城乡,1958年10月后属古城人民公社,为三合大队,意为天地人三合,1984年3月后属古城乡,改为山河村再无变化。 山河村距离县城22.5公里;距离古城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14户,669人,劳动力390人,外出务工180人。辖区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0亩,林地面积10885亩。现有低保户13户、31人,每月补助标准180-275元/人,五保人口1户、1人。 |
原名青林村,又驻地在羊牧坪,取“青”“羊”二字为村名,故名。1929年属古白高团练公所,1935年4~6月,属古城乡苏维埃,1936年属古白高联保,1940年属古城镇,1950年10月属古城乡,1954年9月属古城镇,1956年2月属古城乡,1958年10月后属古城人民公社,为青林大队,1984年3月后属古城乡,1992年属古城镇,为青羊村,至今再无变化。 因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撤销石马村,将其村级建制划归青羊村,活动阵地为原青羊村村委会。 调整后新的建制村范围为原青羊村、石马村。 青羊村距离县城11公里;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126户,394人,劳动力291人,外出务工65人。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7亩,林地面积9482亩。有农业专业合作社2个。现有低保户14户29人,每月补助标准275元/人,五保人口1户1人。 |
阳南村距离县城15公里;距离古城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现共有农业人口155户491人。劳动力290人,残疾人16人,外出务工15人。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0亩,林地面积8768亩。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现有低保户21户、69人,每月补助标准200-275元/人,五保人口1户、1人(王朝勇)(雍国福正在申报五保户)。低保贫困户7户19人,残疾户14户,16人,其中:一级残疾 2人,二级残疾 2 人。三级及以上 14 人。精神病5人。 |
沙坪村距离县城19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下辖4个村民小组,现全村共有农业人口101户, 290人,劳动力160人,外出务工106人。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3500亩)耕地面积540亩,林地面积2980.3亩。现有低保户7户14人,(其中贫困户残疾1-2级4户),每月补助标准165-275元/人。五保户2户,2人。 |
建新村距离县城23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117户352人,劳动力230人,外出务工156人。辖区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3.44亩,林地面积9346.9亩。现有低保户8户12人,其中,6户7人每月补助标准275元/人,1户3人每月补助标准210元/人,1户2人每月补助标准220元/人; 残疾户14户;五保户人口1户1人为集中供养。 |
相传此地有一种白色的草可入药疗疾,乡民喜爱,故称其地为白草,故名。清朝时设白草铺,仙凤场,后设白草乡团,1929年隶古高团练公所,1935年4-6月,属白草乡苏维埃政府,1936年隶古高联保,1940年隶古城镇,1945年属广益乡,1951年属白草乡,1958年属白草人民公社,为和平大队,1980年更名为白草大队,1984年属白草乡,改为白草村,1992年经撤乡并镇,属古城镇。 因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撤销桑坪村、玉村,将其建制划归白草村,活动阵地为原白草村村委会。 白草村距离县城22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下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113户,296人,劳动力183人,外出务工104人。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亩,林地面积5860亩。现有低保户7户14人(其中低保3户10人、残疾1-2级4户4人),每月补助标准165-275元/人。 |
红岩村距平武县城24公里,距古城镇政府21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92户607人,有耕地面积2457亩,林地面积10499亩。现在还有建党立卡贫困户17户51人,以全部脱贫,共有残疾人29人,五户3户3人。群众收入主要以传统农业、种养业、外出务工为主,水电路通讯、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
沙河村位于水田羌族乡西南2公里处,全村共有农户256户,806人,共10个村民小组,耕地3011亩,森林24567.5亩,人均耕地面积3.29亩。沙河村在中共水田羌族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抓党的建设促进产业的发展。沙河村人多地少,产业发展单一,缺乏立村富民主导产业。2012年在水田羌族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一是发展沙河村3000亩核桃基地,几年来核桃长势良好。通过扶贫局以项目观光核桃进品种改良,成活率100%,现挂果投产;二是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1500亩,主要有辣椒、茄子、豌豆、黄瓜、萝卜、豇豆等。每亩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2014年全村总贫困户55户,人口150人。通产业发展,全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计划脱贫7户35人; 2015年计划脱贫10户25人: 2016年计划脱贫14户28人; 2017年 计划脱贫8户17人; 2018年计划脱贫12户31人; 2019年计划脱贫1户2人,实贫困户全部脱贫。 |
境内有一富户门上悬挂“万中海豪”匾额,群众遂借取匾名之谐音为名。在清朝时属水田河乡团,1929年属田龙团练公所,1935年属水田河乡苏维埃,1936年属田龙联保,1940年废联保,属徐田乡,1942年属田龙乡,1952年属水田乡,1958年10月成立水田人民公社,为海号大队,1984年3月仍改为水田乡,设海号村。 1992年12月因建制调整,撤水田乡,建古城镇,设古城镇水田办事处,1995年12月重建平武县水田乡,2008年5月恢复建立水田羌族乡。 海号村地处平武县古城镇东南方,毗邻坝子乡八洞村。距古城镇政府所在在27公里,距县城27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1.7平方公里,辖村民小组6个。全村总209户,617人,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村民人均收入9802元。全村建立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1个,600亩桑树基地。 |
五龙村地处古城镇东南部,幅员面积28.7平方公里,海拔960米一一1 800米,境内高山环抱,属典型的高山地区。五龙村12个村民组,211户,645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16人,常年在外务工102人。残疾30人,低保37户64人,五保6户6人。耕地面积4280.09亩,山林面积27800余亩,以传统季节性耕种为主,适宜发展种养殖业。村中心距县城48千米,无区位优势和工业企业,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全村村道10700米, 大小沟渠22条,总长12000多米,蓄水池20口,电力、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百分之百。完成全村166户厕所、厨房改造,135户院坝建设,为179户修建入户路, 整治CD级危房9户,村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卫生室等功能建筑面积260平方,文化活动用房150平方,村文化活动广场1100平方,图书2100册,已建篮球场等健身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