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宁德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宁德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蕉城区,简称“蕉”,闽东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信息、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核心区,环三都澳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是一个“山、海、川、岛”旅游风光兼具、最宜人居的港湾城市。

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东与霞浦县隔海相望,东北与福安市相连,北接周宁县,西倚屏南县、古田县,南邻福州市罗源县。处于东经119°8′30″~119°20″、北纬26°30′36″~26°58′之间,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50公里,总面积1664.5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11公里,海域总面积280平方公里。2021年全区常住人口数6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43.9万人,城镇化率为69.5%,同比增幅1.29个百分点。

“山海川岛湖林洞,一品清新醉闽东。”蕉城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全省少有、闽东唯一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中华畲家寨上金贝村,领略畲族历史文化;良港三都澳天湖涟漪,令人襟怀浩荡、流连忘返;霍童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道家尊为“第一洞天”,自有“佛巢仙窟”之说,四季尽绿,情趣自然,妙趣横生;霍童线狮、畲族民歌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蕉城是全国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线路“闽东北亲水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蕉城区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是“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晚熟龙眼之乡”,并以闻名世界的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而享誉国内外。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台湾海峡西北岸。全县陆地面积1716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3个街道,293个行政村、27个社区。县情主要特点:历史悠久。三国时期曾是东吴的造船基地,史上称“温麻船屯”。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始设温麻县;清雍正年间升为福宁府,民国二年废府留县,距今已有1738年的建县历史。地灵人杰、人文荟萃,相继涌现沩仰宗始祖灵祐、易学宗师黄寿祺以及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游寿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交通便捷。地处福州、温州的中点,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穿境而过,设有4个高速互通口、1个火车站;拥有三沙、溪南、东冲等多个深水泊位,三沙口岸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开放。

资源丰富。依山面海,海洋资源尤为丰富,是全省十个渔业重点县之一,海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505公里、浅海滩涂265万亩、岛屿411个,均居福建省沿海县份首位。海洋鱼类700多种,滩涂生物200余种,盛产大黄鱼、海带、紫菜、刺参、鲍鱼等,年水产品总量在40万吨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享有“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的美誉。风景秀美。是“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和“省级文明县城”,境内有杨家溪等风景名胜区和道教、佛教等自然人文景观,有大京、高罗等10多个沙滩,是“梦幻海岸、休闲天堂”,尤其是海滩摄影独具特色,荣获“全国摄影创作基地”的称号,被誉为中国“十大风光摄影圣地”、“中国最美丽的滩涂”,每年均有大量海内外摄影爱好者到此拍摄。潜力巨大。三沙渔港经济区列入全省首批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溪南半岛、东冲半岛等地拥有宝贵的港口岸线和充裕的土地后备资源,深水岸线长61公里,可建3—50万吨深水泊位100多个,蕴藏着发展机械重工、港口物流等临海产业的战略优势。

古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偏东北方,东连宁德、罗源,西接南平、建瓯,南临闽清、闽侯,北枕屏南。全县境域面积2385平方公里,辖8镇、4乡、2街道办事处、12个居委会、275个村委会。全县人口42.8万,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尚有畲、壮、苗、回、彝、满、朝鲜、蒙古、高山、布依等少数民族,其中畲族居多,有近万人。

古田县境曾因盛产青玉,别称玉田。历史上以产铁、铸锅、造曲、制茶闻名,因朱熹流寓而被称为“先贤过化之乡”。县内食用菌品种繁多,产销量大,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林业、水果业发达,水电资源丰富,拥有全国第一个地下电站和闽东地区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是全国最早的库区大县;作为福建省重点侨乡,旅外华侨、外籍华人30多万,遍布37个国家与地区。

 屏南县,所属福建省宁德市辖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与古田县,建瓯市,宁德市,周宁县,政和县相邻,全景面积1491平方公里,辖区4镇7乡151个村委会以及七个城区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约19万,屏南又是福建省既定的26个重点侨乡之一,海外各国包括港澳台约有8万华人华侨,其中以旅居马来西亚的为主(占90%)。屏南是鸳鸯的故乡,屏山毓秀,汾水钟灵,奇山秀水孕育出绿色景区,境内名闻遐迩的鸳鸯溪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后起之秀,它融溪、峰、岩、瀑、洞、湖等山水景观为一体,景区面积78.8平方公里,分白水洋、宜洋、太堡楼、刘公岩、鸳鸯湖五大景区,有白水洋水上广场、百丈水帘洞、鼎潭仙宴谷、如来观音同驾雾等奇观。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唯一的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每年有数千对鸳鸯来此越冬,生息在保护区内的还有猕猴、金钱豹、苏门羚、蟒蛇、穿山甲、白鹇等20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白水洋是鸳鸯溪五大景区中最具特色的天然景观,平坦的岩石河床一石而就,净无沙砾,登高俯瞰,其形状犹如一丘刚刚耙平的巨大农田,平展展的铺呈在崇山峻岭之中。三大浅水广场中,最大的达4万平方米,最宽处182米,河床布水均匀,水深没踝。阳光下,洋面波光粼粼,一片白炽,故称之为白水洋。

白水洋的三大浅水广场经国家建设部论证,系目前世界已发现的稀有浅水广场。经地质专家初步考证为火山熔岩,由于地壳运动,部分地段有花岗岩侵入,河床底部岩石由于横向节理比较发育,在水流的长期冲刷下,形成了今天这种奇特的地质景观。白水洋的地质地貌虽不复杂,但形成这种地貌的原因却十分复杂,至今尚无一种科学而准确的说法,故被称之为“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省委卢代书记来屏考察时,曾指示我们要请专家前来做进一步的考证,赋予白水洋以更深、更丰富的科技和文化内涵。

秀美的山水必然流传着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白水洋的民间传说有趣、独特而颇具本地风光,传说当年程惠泽因误吞龙珠化龙时,为三峰村开辟了三百丘农田,当他腾空而起,准备飞往东海时,想多为农乡做点事,由于时间伧促,他只好施展神威,摆动龙尾,在崇山峻岭中横扫出一方农田,这方良田使这一带的百姓安居乐业。不料早已垂涎这方沃土的恶霸郭某借口这一带的山地原是他家的,就勾结县官,要霸占这块土地。这事恰巧被居住在下游水濂洞中修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知道了,就在一夜之间,用了移山倒海的手法,把所有的田地都搬到水濂洞附近的山中,在此形成一处新的村庄,被当地群从称之为宜洋(移洋),从那时起,这里就剩下一块光洁的石床,正所谓:民间神话久传留,惠泽扬威造大丘,大圣为民移土去,唯留巨石伴清流。

寿宁地处闽浙交界,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明景泰六年(1455)置县,县域面积1433平方公里,辖8镇6乡,205个村(社区),人口28万,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习*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访贫问苦、指导发展,留下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四下基层”等宝贵精神财富,至今依然十分牵挂;2019年8月4日总书记百忙之中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为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不竭动力。主要县情为“五个乡”:寿宁是红-乡。曾是闽浙两省临时省委、闽东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粟裕、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是福建省重点老区县、全国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涌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范式人、“红色少年”张高谦等知名人士。寿宁是人文之乡。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曾任寿宁知县,著有《寿宁待志》一书,该题材电影《冯梦龙传奇》获评第12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和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优秀文化历史人物传播大奖”;素有崇文重教传统,科举时代仅犀溪镇西浦一村就孕育了1位状元、18位进士。三峰寺是全国知名的药师佛道场,北路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宁是廊桥之乡。现存贯木拱廊桥19座,其营造技艺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党鸾峰桥等6座廊桥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全程在寿宁拍摄的电影《爱在廊桥》,荣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和全国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寿宁是生态之乡。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森林覆盖率71.1%,拥有58.2万亩的富硒和68.8万亩富锌土壤资源,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硒锌绿谷”,荣膺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榜首。红色下党、千年古银硐、万亩樱花基地等在全国独具特色,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老年宜居城市”、杨梅州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古银硐国家矿山公园。寿宁是茶叶之乡。现有茶园面积16万亩,年产量1.5万吨,茶叶全产业产值达40亿,“寿宁高山茶”入选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寿宁高山乌龙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官方指定用茶,先后获评“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产茶重点县”“全国生态产茶县”。

近年来,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寿宁县坚持以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主动融入市委“一二三”发展战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稳中向好。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1%。两年平均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22亿元,增长4.9%,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40亿元,下降2.8%,负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14亿元,增长10.9%,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5%、34.7%和48.9%。202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3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7亿元,同比增长9.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74亿元,同比增长0.8%。三次产业结构为:9.5:38.4:52.1。

 周宁,即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山区,东邻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宁德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土地总面积1046平方公里。小(古镇)浦(城)公路横贯县境,是闽东通往闽北的咽喉。周宁县旧称“周墩”。

周宁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峰峦起伏、山陡谷深、溪谷错综,最高峰龙冈头海拔1506米,最低点街头亭海拔65米,千米以上的高峰282座,县城海拔880米,居全省之首。境内主要溪流18条,最大的龙亭溪境内流长56公里。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三大类型,中山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1%,是用材林和单季稻、牧、茶区;低山占26.7%,是水源涵养林和粮、茶区;丘陵地占12.3%,是双季稻和主要经济作物区。

境内资源丰富。溪流纵横,水系发达,天然落差大,水电资源可开发利用37万多千瓦。周宁历史上曾有过银、铁采炼,现已探明矿藏有16种,其中明矾、高岭土、稀土、珍珠岩等,储量丰富,富有开采价值。周宁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冬长夏短,雨量充沛,无霜期207天,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6~19℃,年平均降雨量1693毫米。县城夏无酷暑,盛夏日均气温仅24℃,气候凉爽宜人,被誉为“天然空调城”。离县城不远风格迥异的旅游景点有气势磅礴壮观的九龙漈瀑布群,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为“福建第一奇瀑”;人鱼同乐的鲤鱼溪,情趣独特;名胜古迹滴水岩天然岩洞与洞前人工湖相映成趣。周宁原属宁德县。民国24年(1935)设周墩特种区,直隶福建省府。民国34年8月升设周宁县。狮城为县治所在,位于县境中部东洋溪畔,距省会福州238公里,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全县辖1镇8乡,1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6498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3%。境内汉族占99%,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

周宁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30年代以来,周宁人民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领导人叶飞、阮英平、范式人、左丰美、詹如柏等在周宁领导的革命斗争,开辟闽东革命根据地。1933年春,在纯池半村成立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下旬,叶飞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攻克咸村后,闽东红军独立师和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一支队在周墩城内千余名革命群众配合下,解放周墩城,成立周墩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在溪底建立境内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4月,成立中共周墩县委。8月,成立中共周墩中心县委。从此,人民革命斗争的风暴席卷周宁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县有地方武装指战员和部分革命团体成员151人随军北上抗日,随后闽东特委迁至周宁横坑,继续领导闽东人民坚持革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周宁人民不畏-,坚持斗争。1948年3月,在咸村成立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市工作部宁德工委。1949年2月,成立周宁工委。6月,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五支队与闽浙赣游击纵队第四支队整编为闽东人民游击队,敦促县长黄颐于6月28日率部起义,周宁县和平解放。周宁人民赢得了“革命斗争不息,红旗始终不倒”的赞誉。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周宁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革命做出重要贡献。凌福顺、张华山等1800多名周宁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民国时期,周宁贫困落后,生产水平低,农作物一年仅收一季,“年年犁耙播、亩产一百五(市斤)”,且灾害连年,农户终年辛劳,却食难饱肚,衣难御寒。境内仅有炼铁、铸锅、陶瓷、茶叶等手工业作坊和零星分散的个体手工业。历史上商业贸易不发达,仅有乡(镇)村小商店270多家,经济凋敝。常年离乡背井到闽北一带铸锅、烧炭、伐木等卖苦力谋生的劳力达数千人。

建国后,在中共周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周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过失误和挫折。1949年6月28日至1953年3月,全县开展减租反霸、剿匪,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53~1957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以下类推)期间,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迅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年平均递增11.79%。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4倍,工业增长4.95倍。1958~1962年的“二五”期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的影响,生产连年下降,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减7.68%。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9892吨,降低40.1%。1963~1965年经济调整期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07%,至1966年工农业生产才恢复至接近1957的水平。1966~1975年的“三五”、“四五”期间,时值“文革”,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排除“左”的干扰,艰难前进,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7.22%。1976~1980年的“五五”期间,“文革”结束,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纠正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全县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农村经济改革,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9.66%。1981~1988年的“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的前三年,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县人民政府在上海、广州、厦门等开放城市设立经商、办企业的“窗口”,促进外引内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生产持续发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53%。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1.3倍,比1978年增长1.36倍,县财政收入比1980年增长1.26倍,社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3.4倍,国民收入比1949年增长8.5倍。国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变。

周宁一向以农业为主,长期以来交通闭塞,阻碍了经济发展。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逐年增加农业投入,加强交通、水电、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975年,实现全县社社(乡)通公路;1982年,装机1万千瓦的县龙溪水电站建成投产;1988年,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和长途电话、农村电话半自动化,为发展山区经济提供有利条件。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全面推广杂交水稻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持续增产。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949年的3.9倍,单产从1949年的82公斤提高到301公斤;农业生产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发展,初步建立起林、茶、果、牧业四个商品基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5%,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茶叶是周宁的大宗商品,以质优、味醇、清香、耐泡而著称。地产黄花菜品质优良,被省供销社称为“周宁花”。禽畜、魔芋、马铃薯、水果、淡水鱼等产量成倍增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柘荣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联闽中、北接浙南,县域面积538平方公里,辖2镇7乡117个建制村(社区),总人口11.1万人,是闽东苏区、革命老区。柘荣是国家生态县。境内海拔90-1479米,年均气温16.2℃,拥有东狮山、九龙井、鸳鸯草场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4年创成“省级生态县”,2015年跻身“国家生态县”行列,2018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柘荣是中国长寿之乡。全县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3.2%,养生元素丰富多样,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是全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老年人宜居城市”“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柘荣是中国太子参之乡。太子参年种植面积4.3万亩左右,是太子参单品种区划的“最佳生产适宜区”和全国太子参主要集散地之一。“柘荣太子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搭载神舟十二号飞船完成太空诱变育种实验。柘荣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仙信俗文化饮誉闽浙边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剪纸、灯谜、评话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柘荣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度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柘荣是中国刀剪之乡。拥有300多年刀剪生产历史、250多家刀剪企业和1个刀剪产业集中区,全国最具实力刀剪企业“张小泉”成功落户,碳钢剪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90%。2008年荣膺“中国刀剪之乡”称号。2019年底“柘荣剪刀”集体商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批,2021年“柘荣剪刀”省级非遗通过评审。柘荣是闽东药城。县域中药材资源丰富,太子参、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年种植面积7万亩,集聚了广生堂、力捷迅、今古通、新生命等20多家药业及关联企业,产品覆盖化学药、现代中药、动物药、保健药等领域。2015年广生堂成功上市,成为全市首家上市民营企业,2017年在全国率先获批生产“替诺福韦酯”,2018年替诺福韦胶囊通过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实现全省“零”的突破,2021年被纳入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县级产业集群。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地理坐标为北纬26°41′-27°24′,东经119°23′-119°51′,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福安市三面环山,南面临海,1993年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全市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其中畲族人口6.3万人,占全国和全省畲族人口的9.7%和16.7%,是全国最大的畲族人口聚居地,也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体育先进市。福安还被誉为“中国电机电器城”、“中国最大的民间船舶修造基地之一”、“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绿竹之乡”。

福安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花茶基地和福建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市现有茶叶、水果、绿竹面积约3.3万公顷,绿竹笋总产量占全省40%,茶叶产量1.3万多吨,建立了晚熟龙眼、巨峰葡萄、枇杷、青柰、橄榄五个千亩名优水果基地。

福安是著名的“闽东电机”故乡,经过五十年的拼搏,如今的福安已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电机电器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被誉为“中国电机电器城”。2004年电机电器产业被福建省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全市电机电器企业730多家,产值100多亿元,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7家,企业集团6家,产品主要有电动机、水泵、发电机、电子医疗保健器械等20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近70%的产品出口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盟、美洲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0易额30多亿元,中小电机出口量占全国的1/4,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电机生产和出口基地。

福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104国道二级公路贯穿南北。南部白马港区已成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三都澳海域重要的主渠道。赛岐经济开发区、畲族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沈海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温福铁路、动工建设的宁武高速公路、规划中的福泰高速公路和宁衢铁路交叉贯穿全境,构成铁路、公路立体交通体系,并将成为福建沿海通向内陆省份的重要通道。

福鼎,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介于北纬26°52′—27°26′,东经119°55′—120°43′之间。是福建省辖县级市,行政隶属于宁德市。素为闽浙门户,吴越要冲。东南濒东海,东北界浙江省苍南县,西北邻浙江省泰顺县,西接柘荣县,南连霞浦县。距城区东北16公里处的分水关是福鼎市与浙江泰顺、苍南两省三县的分界点,自古为闽越关隘,已历千年。市区南距省会福州230千米,北离浙江温州84千米,东到台湾基隆港142海里。全市土地总面积1526.3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4959.7平方千米,辖1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总人口59.8万人。辖区主要民族为汉族,并散居在境内656个自然村的畲、回、黎、壮、满、侗、瑶、彝、土家、仫佬等1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分布最广,有硖门、佳阳两个畲族乡,畲族人口34469人,占总人口的5.8%。

福鼎建县虽然不到300年,但人文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棋盘山、后门山、马栏山等史前遗址的考古发现,无一不在默默述说福鼎五千多年的悠悠岁月。福鼎是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边界明珠,海滨邹鲁”之誉。它是远古闽地第一位女神太姥娘娘修真之地、朱子过化之境。郑樵求书,在此设馆授徒;朱熹避难,于此结庐讲学。有宋一朝,仅潋城杨氏、西园高氏就各有9名进士登第。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太姥文化、畲族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沙埕铁枝、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和瑞云“四月八”歌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和“中国茶文化之乡”。

福鼎是中国著名茶区,是全国十大茶县市、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市,获“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指白茶山即为福鼎之太姥山。茶圣的记述,印证了福鼎早在唐代就有种茶等农事活动历史。福鼎是白茶的原产地,明清以来,福鼎所产的“白毫银针”“白琳工夫”“白牡丹”等名茶已驰名中外。如今的“福鼎白茶”是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白茶制作技艺的唯一代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鼎曾连续五年荣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工业基础雄厚,所产福鼎皮衣、玄武岩石材、化油器等在各个时期均占据国内同期同行业的重要地位。福鼎市依托对接浙南及长三角前沿区位,建成福鼎工业园等“一园十区”项目集中区,其汽摩配件、食品加工、泵阀特钢、船舶修造、新能源、光伏电子等产业呈集群式发展,优势突显。被授予“中国化油器名城”“中国合成革名城”和“中国合成革产业示范基地”。福建首家核电项目宁德核电落户福鼎,总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福鼎海域面积14959.7平方千米,是陆地面积的10.24倍,海域辽阔,港湾众多,海岸线长达432.7千米,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有大小港湾41个,大小岛礁158个,其中岛屿81个,较大的岛有福瑶列岛、台山列岛、七星列岛。海岸线蜿蜒曲折,海湾众多,主要有沙埕湾、硖门湾、晴川湾、里山湾等。有桐山、杨岐、沙埕、姚家屿、秦屿等7个港口区。其中沙埕港融商贸、渔业、军事为一体,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深水避风良港,岸线长达148.68千米,港内总面积7662公顷,口门宽约2千米,纵深长达35千米,港内水深大部分在15米以上,能建港的深水岸线18千米。

福鼎海域是闽东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台山岛周围的台山渔场为中心,辐射至闽东和浙南渔场,渔场面积广阔,盛产黄鱼、带鱼、鲳鱼、马鲛、鳗鱼、墨鱼以及虾蟹类等诸多海产品。所产“石兰紫菜”、“桐江鲈鱼”、大黄鱼、弹涂鱼、虾皮、青蟹、海蛎、泥蚶等海产品远近闻名,是全省十大渔业县市、“中国鲈鱼之乡”。

福鼎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生态环境良好,境内树种资源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491种,乡土绿化树种品类较多。境内还有红豆杉、水松、银杏、罗汉松、榕树等古树名木。绿化率高,森林覆盖率达60.3%,空气质量优,是省级园林城市,连续三年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是宜居的旅游休闲城市。福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独特的区域小气候为福鼎孕育出诸多的名优特农产品,槟榔芋、四季柚、双孢蘑菇、黄栀子等享誉海内外。

福鼎境内大小河流纵横密布,状若伸开的手掌,具有向心状水系的特点,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水北溪、赤溪、溪头溪、百步溪、照兰溪5条,流域面积在30-100平方千米的有前岐双岳溪、秦屿吉溪、秦屿洋里溪、店下店下溪、硖门硖门溪、硖门柏杨溪、桐城三门溪,点头王孙溪8条。福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686亿平方米,其中境内地表水资源量17.88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734亿立方米,入境(客水)水资源量4.803亿立方米。福鼎境内有矿产地100余处,矿种达30余种,探明地质储量的有银、铅、锌、铜、镉、硫铁矿、硅灰石、玄武岩、花岗岩等。其中白琳镇大嶂山的玄武岩是全国罕见的高级建筑板材,是“全国十大石板材基地”之一。

福鼎市旅游资源丰富,著名景区太姥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融“山、海、川、岛”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分太姥山岳、九鲤溪瀑、晴川滨海、桑园翠湖、福瑶列岛五大景区,核心景区面积87平方千米。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溪秀、瀑急、沙柔、岛峻、草泛而著称,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

福鼎市海岛地质景观奇特,岸线优美,布列于东海万顷碧波之上的嵛山岛,风光奇特秀美,山、海、湖、岛、草景观在此浓缩,素有“南国天山”“东海明珠”之美誉,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国家海洋公园、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台山岛是福建距离大陆最远的海岛,海水湛蓝,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奇峻的海蚀地貌,风光独特,被评为“福建十大美丽海岛”。

福鼎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古刹、碑刻、民居、古堡等人文景观,构成福鼎全域旅游的新格局。境内除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太姥山、“最美海岛”嵛山岛外,还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牛郎岗、翠郊古民居,“全国扶贫第一村”赤溪一九鲤溪景区,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小白鹭景区、省级“森林人家”三门里逍遥林景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金塘山庄、恒润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和环沙埕湾海岸景观带等景区景点。近年新兴的乡村旅游遍布山野乡村、海滨岸境。开辟6条乡村旅游景观带,建设180多个美丽乡村,形成农事体验、民俗节庆、度假避暑、休闲垂钓、观光采风、蔬果采搞等诸多乡村旅游项目,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市。

福鼎有“福建美食名城”和“东方不夜城”之称,特色小吃和海鲜排档遍布全市,是福建小吃名城。石湖海鲜一条街是全国十大小吃街,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小吃街等齐名。福鼎菜肴以闽菜为主,具有酸辣可口,清新爽口、不油不腻、突出海鲜、考究汤菜之特色,传统福鼎菜——“八盘五”就是福鼎菜的典型代表。

福鼎菜肴品种达一千多道,仅福鼎槟榔芋就能制作50多款美食品种,许多品种被认定为全国和福建名菜、名宴。福鼎小吃大众化、质量好、品种多,可划分为节令性小吃、风味特色小吃、普通小吃和畲族小吃,按制作原料划分,有肉制品、水产类、谷制品、果蔬品、卤制品、综合类等六大类。著名的福鼎小吃有江记鱼片、西阳肉片、巽城肉燕、福鼎锅边糊、磻溪手打面、店下炒米粉、点头米粉汤、前岐三角饺、沙埕海鲜面、管阳泥鳅面、十字街粿汤等。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