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梨园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梨园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据关帝庙碑记载:明崇祯年间,洪水泛滥,马氏自附近五龙山集迁至此地高地上居住,环视洪水,势如大海,故名马家海,后简称马海。
宋代大将焦赞死后借丘此地,取名焦丘。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迁居焦丘。清初,因有码头、客商较多,遂成集市,故改名焦丘集,简称焦集。
明洪武年间,王氏自山西洪洞迁此枣林附近,取名王枣庄。后王氏出一武士,人称大刀王自汉,群众为纪念他改名为王刀庄。1948年黄河改道,分居两村,为前王刀庄、后王刀庄。
明永乐年间,梅、李二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梅李寨。又因梅姓增多,改名梅寨。后因黄河泛滥,分居二村,分为东梅寨、西梅寨。
明洪武年间,孙氏由山西洪洞迁于此地,取村名“宝书寨”。清乾隆年间,孙盘龙领导农民起义,向西打至滑州后兵败回村。孙为保村庄,筑村屯寨,与敌决战得胜,改名为大屯庄,简称屯庄。
明洪武年间,任姓先祖仲康、仲熙、仲和三兄弟自山西大同平阳经洪洞东迁,仲康、仲熙徙居山东,仲和徙居徐镇镇细城岗(今徐镇镇习城寨)。三世祖任志生七男:若环、若升、若伦、若明、若佐、若睿、若環,长门若环、四门若玥仍住细城岗,其余五兄弟携子带孙于明弘治年间移居此地建村,因建有楼房,始称东任楼。后因防洪水,村四周打了寨子,改名任寨。后来人口增多,分为两村,居南者,名叫前任寨,即1922年任氏从任寨村南迁400米另建新村,称村名前任寨。
明洪武年间,任姓先祖仲康、仲熙、仲和三兄弟自山西大同平阳经洪洞东迁,仲康、仲熙徙居山东,仲和徙居徐镇镇细城岗(今徐镇镇习城寨)。三世祖任志生七男:若环、若升、若伦、若明、若佐、若睿、若環,长门若环、四门若玥仍住细城岗,其余五兄弟携子带孙于明弘治年间移居此地建村,因建有楼房,始称东任楼。后因防洪水,村四周打了寨子,改名任寨。后来人口增多,分为两村,居北者,名叫后任寨。
据李氏家谱记载:清中期,因黄河泛滥,焦集部分李氏村民迁到马李集北500米处建村,故名北马李。
清道光年间,因黄河泛滥,马李集部分户东迁500米建村,取名东马李集后,后张氏迁入,曾改称张马李。1942年恢复东马李集。简称东马李。
据樊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受水灾,祖樊胡由山东郓城南关迁此定居,为图吉利,盼望平安、常年大治,故名樊常治。
明万历年间,李、龙二氏自山西洪洞迁于樊常治北定居成村,有图吉利,盼望平安、常年大治之意,取村名李常治。明末,因李氏犯法,村民怕被诛连,遂改村名为龙常治。
明洪武年间从山东郓城县迁到此地,名叫房思意,因此地西有樊常治,北有龙常治,有图吉利,盼望平安、常年大治之意,因此取名房常治。
明永乐年间,村民从山西洪洞迁此黄河码头上开银店,客商较多,遂成集市,名孙家集,简称孙集。清同治年间,因黄河改道,将集市冲坏,大部分村民西移,建西孙集,改名东孙集。
明永乐年间,殷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殷家庄,后简称殷庄。
明永乐年间,申王张三氏自山西洪洞迁居孙花园,后孙家业败外迁,申姓人多改名申家庄,简称申庄。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