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豆公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豆公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据村落形成于汉代,为纪念汉御史大夫晁错,取村名大晁。后因人口繁多分建村庄,所建之村庄各冠以姓氏,即田大晁沿用至今。明嘉靖《内黄县志》载有大晁村。
据古墓葬考证,是汉代形成的村落。原来和高堤乡东元村是一个村子,旧村址在现址南1.5千米处,清道光三年(1823),改挖卫河,东原村被分为卫河南、卫河北两个村,遂有南原村和北原村之称。1949年后为书写方便,把北原村简写为元村,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东原村。
村内有唐代村落遗址,名马庄,元末明初,因战乱只余一户延续至道光三年。因卫河改道,致西渡村部分土地隔在卫河以北,隔河耕种,颇为不便,村民马德元从西渡村迁至河北岸,在马庄旧墟定居。后来,凡地在卫河北的农户都迁至马庄旧墟定居,马庄一户也失于是村民称这个新迁居村庄为渡村河北,1949年后始名北渡村,简称渡村,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西渡村。
据碑文记载,迁民屯村历史上称北徐村,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民至此,且以此为移民分迁点,故更名为迁民屯(1961年河南日报载此事),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迁民屯”。
据明朝“观音庙”碑文记载:村名原为“大名府内黄县兴龙集大野村”。据传在封建社会里有一位大官路过村头问一农夫,“这是什么村啊?”农夫结结巴巴的答道:“大、大、大野村”,这位官员误听为大爷村,恼怒地说:“什么大爷村!给我改成孙村”,从此村名改为孙村,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