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元年(1736)村西有一西北邻东南的小清水河,由于干农活来往趟水,行走不便,人们就用红石墩、青石板修建了一座两拱桥,取村名板桥。 |
明太祖洪武年间朱元璋大将常遇春在此作战,村内死无一人,后杨姓迁此居住,取名冢子杨。 |
清乾隆年间朱姓村民来祖迁此建村定居,因人多、村大,取村名大朱家。 |
明永乐元年(1403)有车、陈两家。后车姓在村中盖起一座楼,取村名为车楼,后车姓绝嗣,陈姓兴旺,更名为陈楼。 |
清嘉庆十四年(1809)因叶姓较多村庄临大新至周口的大路,叶姓开有客店,故取名叶家店。后因叶姓人逐渐减少,而李姓人自中其从李庄迁至叶家店,人口逐渐增多,清光绪甲午年改名为店子李。 |
明末谢姓村民来祖迁此建村居住,取名谢桥。后因谢姓绝嗣,付姓人多,故更名为付寨。 |
清初有兄弟二人,一个叫张君白,一个叫张士白迁此居住,后因片名灾害,张士白迁往逊母口南居住,张君白留此地,取名张君白。 |
清初轩姓兄弟三人迁此居住建村,后建有庙堂,取名轩堂。 |
明末清初郑姓村民来祖迁此居住建村,取名郑庄。 |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36)从东一公里鸡冢集迁此,取名为彰德集。后寨南一里有一名叫丁三豹的人,有钱有势,把彰德集改为丁集。 |
清初村中有一西北邻东南流向的小清水河,河岸张姓较多,故取村名河沿张。 |
明弘光元年(1645)张姓村民来祖迁此建村定居,数年后张姓家族出一位兵马师职位的武官,取村名兵马张。 |
清乾隆元年(1736)为席庄,席姓占主户。后来部分席姓迁居村南2公里处安家,称前席,故更名为后席。 |
南北朝大梁大同八年(542)王姓村民迁此建村居住,又因村大、人多,取村名大王庄。 |
清末崔姓村民来祖迁此建村定居,取名崔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