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柏香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3]

柏香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3]

古代沁河改道后,一谢姓从小召迁来建村,故称谢庄。
旧名申家庄,后吕姓迁此,人丁兴旺,遂改为吕庄。
宋时村名。因居民皆郜姓,又在两股泉水子旁,故名。
《沁阳市地名志》载:郜两水,宋朝时村名。因居民皆郜姓又在两股泉水之旁,故名郜两水。西两水系郜两水的派生村,因位置在郜两水村西,故名。
宋天圣八年《经幢纪》载:宋朝时村名。因此地有两股清泉,在两股泉水旁形成以郜两水村为中心的三个村庄,在西,故得名西两水。
元朝时村名,因多为刘姓,故名刘村。又因他们皆两水村民为躲避水患,而留居的地方,又名留村。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郜姓迁此,取名郜家庄,简称郜庄。
传明朝末年,一群村民因反抗苦役被追杀,其中李十三孤身一人逃到此地,在桥下躲过劫难。后在桥边建村,得名李家桥,简称李桥。
原名大盖村,系为纪念东汉28宿之一盖延而命的村名,据紫虚元君行宫碑记载,清顺治十五年(1658)改称葛村。1962年大葛村析出葛前、葛后两个行政村。
原名大盖村,系为纪念东汉28宿之一盖延而命的村名。据紫虚元君行宫碑记载,清顺治十五年(1658)改称葛村。1962年大葛村析出葛前、葛后两个村。
元延祐三年(1320)河内地震,沁河泛滥,大葛村部分村民北迁另建新村,为怀念故里,取名小葛。
周代名隰城,是周王室的城邑。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大叔赶出王城。后晋文公出兵勤王,擒大叔。周襄王取大叔于温,杀于隰城,即此,后衍化为期城。
刘秀部下二十八宿之一的姚期因作战背部负伤,在当时名为陈家庄的村里隐伏养伤,后人为纪念此事,将陈家庄改为伏背村。
据清顺治十三年(1656)村内石碑记载:清顺治六年,因沁河水患,部分村民由伏背迁此。因位处伏背西南,故名西南庄,后简称西庄。
宋时村名。为怀念为人正直、忠厚的郑顺老人而取名郑顺村,后简称郑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