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居) |
因集市在王氏土地上兴集,取名王集。1966年为南河大队,1999年12月改为王集村,2001年6月更名为王集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王集社区:位于南河镇政府所在地。……。 |
明“洪武赶散”时,有陈、钱、吴、徐、黄等姓10户人家辗转迁至此地,居住在南潮河堆北的十墩边,住户自称“河堆人”,后称小河堆。建立乡村制后,小河堆改称河堆。1958年成立南河人民公社,原南河村和河堆村合并为河堆大队。1989年,分为河堆村和兴庄村。2000年,河堆村与兴庄村合并,命名河堆居委会,沿用至今。河堆社区:位于南河镇西南2公里处。……。 |
为纪念革命烈士吴加驷、戚守于庆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成立初级社时,分为下王、六份等初级社。后下王、六份等初级社合并,改称为加庆大队,属南河人民公社管辖。1983年,称加庆村村民委员会。加庆村:位于南河镇东北4公里处。……。 |
大兴村由原来的大拐、兴庄合并而成,取原大拐、兴庄两村首字命名,同时有兴旺发达之意。自2001年设立,沿用至今。大兴村:位于黄圩镇西北4公里处。……。 |
因此地临近海边,土地盐分较高,当地村民垒起土灶开始煮盐,几十户人家住的又是茅屋草舍,故取“盐”“舍”两字,合称大盐舍。因“盐”“有”字音相近,为就讹化成大有舍。1958年成立康庄人民公社时,为大有大队。1983年改为大有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撤销大有村村民委员会,设立大有社区居民委员会。大有社区:位于大有镇政府所在地。……。 |
明朝初年,高姓居民从苏州等地迁来落户,在此垦荒种地,后人口渐多,形成村落,取名高场。1958年为高场大队,属六套康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成高场村。2002年,郜庄和高场村合并,组建新的高场村,同年设立新的高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高场村:位于七套社区西北3公里处。……。 |
由原来的兴隆村(北蒲)和翻身村(中蒲)合并而得名合蒲。原名秋蒲港,此地野蒲丛生,后来秋蒲港分为北蒲、中蒲和南蒲,2001年由原来的兴隆村(北蒲)和翻身村(中蒲)合并而得名合蒲村。2009年,设立合蒲居,沿用至今。合蒲社区:位于双港镇以东1公里处。……。 |
当时这里是南潮河的一个大缺口,故以大口子命名。1966年为大口大队。1978年改为红旗大队。1983年改设为大口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大口村:位于老舍社区东北3公里处。……。 |
为纪念烈士周开城而得名。1958年,为洪茂大队,属双港巨龙人民公社。1964年,为开城大队。1966年划属响水县。1983年8月,更名为开城村。2011年,划属响水经济开发区,成立开城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城社区……。 |
民国25年有一户姓刘,为生产种田方便在家里可以看到家东边的低洼田块情况,尤为海潮,于是建了一座土楼,名为望海楼,故名。1953年,将李顾社分半,东为坎东村,西为楼子村。2000年,村组合并,楼子、坎东合并设立楼子村委会沿用至今。楼子村:位于三灶镇南侧。……。 |
庄杨由庄头杨衍生而来,康熙年间,称为兴杨村,但习惯叫庄头杨,因为只有一户姓杨住在庄子东头,故命名。明朝洪武初期,杨姓始祖从苏州阊门迁至淮安府山阳县淮东庙弯征北范公堤尽头丰赐墩北三里处落跟,由于杨姓人居多,解放后更名为庄杨村。庄杨村:位于三灶镇西北2公里处。……。 |
十灶大街而得名为十灶村。解放初为十灶乡,后分为祖庄大队和砖桥大队。2001年合并为十灶村至今。十灶村:位于三灶镇以北1公里处。……。 |
镇东社区:位于羊寨镇政府所在地。……。 |
镇西社区:位于羊寨镇西侧。……。 |
于氏家族迁至于此,后人口众多形成集镇,故名。1955年名为于集乡。1958年改名为于集大队。1961年于集大队拆分成两个大队于集和史庄。1981年于集大队改名于集村。2001年,于集、史庄两村合并设立于集村村民委员会。于集村:位于羊寨镇以东6公里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