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2021年度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1]

2021年度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1]

  2021年,全市各地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化法治乡村建设,不断健全“四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经推荐申报、检查考评,决定命名海曙区集士港镇双银村等442个村(社区)为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北仑区霞浦街道通山村等9个四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通过动态管理复核,命名为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
  因辖区大部分位于伏龙湖畔而得名。2019年8月新建,沿用至今。伏龙湖社区……。
  坎西村概况 本村由原大泥路、鸣山路、绍兴舍、福源四村合并而成。地处慈溪市城北,是坎墩街道西大门。村行政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呈“带状”分布,南北长,东西短。共有12个村民小组,1250户,总人口3640人。现有耕地2347.94亩,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二塘至五塘之间。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是慈溪城区的主要蔬菜供应基地。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骨干企业有宇波公司、松乔汽动等。主要行业有鱼具、汽车动力配件等。……。
  洋山岗村地处慈溪大城区与横河镇建城区的交汇处,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及浒溪线景观大道纵横贯穿全村,可谓文化、娱乐、交通便捷、经济商贸之宝地。  村于2001年2月由小洋山、上横江、蒋家河三村并合而成,因村坐落在洋山边故名为洋山岗村。全村行政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共有26个村民小组,农户1111户,总人口5960人,其中常住人口2743人,暂住人口3217人,党员128人。村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7亿元……。
  此处主河道为洞港,围垦时原称洞港塘,与对岙洞塘同时围垦,而该塘成塘较晚,因此称新塘。因辖有上新塘、下新塘而自然村,故名新塘。1961年成立生产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新塘村……。
  1966年下洋涂围涂造田时,余姚、慈溪二县农民来此定居围塘,因工程完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村称文卫,1981年更名文围。村委会坐落在文围,故称文围村委会。1966年下洋涂围涂造田时,余姚、慈溪二县农民来此定居围塘,渐成村落,1983年改行政村。长街镇文围村地处三门湾畔,临近海边,距离镇所在地约10公里,是长街镇最南端的一个小村庄。该村是一个移民村,1966年从慈溪迁往文围村,目前全村共有278户,……。
  以村中国、叶两主姓命名。1951年民主建政时,与溪边、岙坑三村联合成立行政村,以三村中国、叶两主姓命名为国叶村。1961年溪边、岙坑分出,国叶名称仍沿用。2006年3月7日,根据宁政函[2006]15号《宁海县人民政府关于胡陈乡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批复》文件,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岙坑村并入,成立新的国叶行政村。国叶村……。
  据《张氏宗谱》,张辅沂于元末明初自深甽里岙张迁来,称张家。后有韩姓迁居其旁,称韩家。后村居扩大,两村连片,合称张韩。1958年成立大队,1983年改制为行政村。岔路村……。
  以盖苍山取名。1983年前西仓董、前宅、范宅、石埠岙各自为生产队,1983年-2006年3月各自为行政村,2006年3月四村合并为一村,村委会设立在范宅。盖仓村……。
  位于茶山东麓之谷地中,村以地形得名。岭峧、东吴、西吴、吴家洋四个自然村,1983年前单独为生产大队,1983年至2006年3月单独为行政村,2006年3月,宁政函[2006]24号《宁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力洋镇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批复》四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岭峧村位于力洋镇东北部。西仓溪源头,东临东仓岙,南临胡陈港,西依东海云顶,北靠盖仓山。群山环绕,风景优美,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637户,人口2……。
  村后有山,一直延伸到古渡,山形似龙,称跳头龙,村处龙头,故名跳头。1961年成立跳头大队,1983年改制为行政村,2006年3月,宁政函[2006]24号《宁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力洋镇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批复》,坭山坪村并入跳头行政村。跳头村……。
  柘浦王村由柘浦街、寺前王两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825人,其中男448人,女377人,村庄面积1.5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3286亩,山林面积3286亩。行政村三委会班子成员9人,党组织3人,村委会成员3人,经济合作社管委会成员三人。 近两年,柘浦王村变化特别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净化、环境美化、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日益呈现。……。
  东腾村位于宁海县茶院乡,地处宁海县城东部,茶院乡西南部,东邻庙岭村,南接越溪盘屿,西接许民村,北毗茶院村。由岙里周、岙里赵、后夫祁、油树坑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因村内企业东腾纸业而得名东腾村。全村共有农户339户,总人口939人,其中党员48人。区域面积6980亩,耕地面积660亩,山林面积4481亩。 近年来,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文明……。
  该地原有三个村,明成化后期,陈文修自白溪迁此,后陈姓繁衍,三村连成一片,称高门楼。后以村处上洋下方,改称下洋陈。1951年属金板乡,1956年并入东岙乡,1958年归属旗门公社,1961年属东岙公社,1983年属旗门乡,2006年属一市镇,因村规模调整改建行政村。下洋陈村……。
  因村处上杨之上首,陈姓居住,故称上陈。1961年成立上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上陈庄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上陈村……。
  因该地有武岙坪山得名。1951年成立武岙乡,1956年并入东岙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3年属旗门乡,2006年行政村规模调整时归属一市镇,由武岙黄、武岙李、董家、小河塘等自然村合并改建武岙村。武岙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