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云南省第二批省级森林乡村[24]

云南省第二批省级森林乡村[2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部署要求,持续推进森林乡村建设,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工作。按照《云南省省级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在县级林草主管部门推荐、州市级林草主管部门评审公示的基础上,经审查,省林草局评价认定了第二批省级森林乡村1015个。
  克恭,为区域地名,包括上上墩子、下墩子、对门山。相传,在清代刘氏人家出了一个都司(清代汉军的一级职务),其下属和亲友经常上门请求办事,刘都司有个家规,严格要求家人对待客人不能高高在上,要克制自己,恭敬以礼待人。家规闻名遐迩,人们便将简称“克恭”,作为家乡地名称呼。得名时间失考,清代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九区凤溪镇第九保;1950年仍属凤溪镇为克恭行政村;1952年为克恭乡;1958年属瓦……。
  据说百年前人们在此挖汞,因汞较差,方言称“戛”,称为戛汞,后有人家迁来居住,民间称为“戛中”。后将戛汞(亦称戛中)附近六个村合并简称为“六合”。本村据民国《保山县志》载称“戛中”,1962年将戛中附近六个村合并简称为“六合”,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九区凤溪镇八、九两保;1952年属克恭乡;1958年属瓦窑公社克恭管理区;1962年属克恭公社;1966年划归阿石寨公社,1971年划归老营公社……。
  该村旁一带山高坡陡,有一条赶马道弯弯转转,以此为马转弯。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村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九区河湾乡为第四保;1950年为马转弯行政村;1958年为勇敢公社瓦窑管理区;1962年设立马转弯大队;1984年为马转弯民族乡;1988年改为马转弯行政村;2000年为瓦窑乡马转弯村民委员会;2005年为瓦窑镇马转弯村民委员会。马转弯村……。
  早年本村有几座磨房,周边八个村寨到来磨面,称“八邑磨房”,后简称“磨房”。邑,为村落。原称八邑磨房,20世纪70年代后简称“磨房”,此名沿用至今。1983年为磨房大队;1984年为磨房乡;1988年为磨房行政村;2000年为老营乡磨房村民委员会;2005年为瓦窑镇磨房村民委员会至今。磨房村……。
  本村位于一小泥塘边,称小烂坝,后演变为小浪坝,以此为村名。得名时间失考,原为小烂坝,民国《保山县志》“小滥坝”,解放后称“小浪坝”,名称沿用至今。民国末年属板桥镇海棠乡第13保;1950年为老营区新寨乡;1958年属老营公社浪坝管理区;1966年为小浪坝公社;1984年为老营区小浪坝乡;1988年为老营乡小浪坝行政村;2005年更名为瓦窑镇小浪坝村民委员会至今。小浪坝村……。
  因本村所在的山藤条较多,称为“长篾山”。1957年粮食增产,包谷与大米堆积成山,故改名为谷米山,村寨也更名为谷米村。谷米分大小两寨,此村人多寨大,称为“大寨”,故名。谷米,为区域名,包括大、小寨等诸多自然村。清代此名沿用至今。清末属永昌府北冲伙头地;民国元年(1922年)属永昌府五区管辖;民国9年(1920年)属十四区(上江);民国22年(1933年)归上江助理区汶上镇管辖;民国27年(1938年……。
  该地位于怒江东岸半山腰的洼子之中,路又险又陡,行人必须拉着树枝攀蹬,称为“拉攀”。后有人家迁来居住,以此为村名。民国末期属保山汶上镇第五保;1951年属哨子塘乡,1958年属汶上公社为拉攀管理区,1963年为拉攀小公社;1966年属瓦马彝族白族公社为拉攀大队;1984年属瓦马彝族白族区为拉攀乡;1988年属瓦马彝族白族乡为拉攀行政村;2000年为瓦马彝族白族乡拉攀村民委员会。拉攀村……。
  村委会驻桂花。本村关帝庙旁栽有桂花树,故名。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十区仁爱乡第二保;1950年属瓦房行政村;1952年属保山县十三区瓦房乡;1958年属瓦房公社党东管理区;1961年属党东公社;1966年为瓦房公社桂花大队;1984年为瓦房区桂花乡;1988年为瓦房彝族乡桂花行政村;2000年为瓦房乡桂花村民委员会。桂花村……。
  村委会驻水沟洼村,故名。建村时,本村把车家窝铺的水引进村子,水沟经过一块洼地,故名。得名时间失考,解放后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隶保山县第十区仁爱乡第三保;1950年属柳坝行政村1951年为柳坝乡;1958年属瓦房公社水平管理区、党东管理区;1962年属水平公社;1966年属瓦房公社水平大队、水源公社柳坝大队;1970年属瓦房公社柳坝大队;1981年属大洼子,车家窝铺两个大队;1984年为瓦房区水沟……。
  据传明朝末期,本地人田氏人家中举后,建盖一幢独一无二的瓦房,俗称瓦房;后乡民在此赶集,人户增多,故名瓦房街。明朝时期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十区第二保;1950年为瓦房行政村;1951年为瓦房乡;1958年属瓦房公社上寨管理区;1961年为瓦房公社;1966年为瓦房公社瓦房大队;1984年为瓦房区瓦房乡;1988年为瓦房彝族乡瓦房行政村。2000年瓦房村民委员会;2013年为瓦房社区村民委……。
  因民国初年有三户人家在废墟荒田边建房落业,得名荒田。民国初期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八区上寨乡第五保;1950年属上寨行政村;1952年属上寨乡;1958年属瓦渡公社上寨管理区;1961年上寨更名为荒田大队;1971年为瓦渡公社荒田大队;1984年为瓦渡区荒田乡;1988年为瓦渡乡荒田行政村;2000年为瓦渡乡荒田村民委员会。荒田村……。
  因本村地处缓坡,坐落在树林中的平地上得名。得名时间失考,民国末年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八区沧莲乡为第六保;1950年属浪坝乡;1958年属瓦渡公社浪坝管理区;1962年属浪坝公社;1966年属安和公社;1971年为瓦渡公社平林子大队;1984年属瓦渡社区浪坝乡;1988年为瓦渡乡平林子行政村;2000年为瓦渡乡平林子村民委员会。平林子村……。
  传说很久以前从小永平搬来兄弟3人,因当时赶集要到沙坝,老大、老三走路快,赶集从不摸黑,只有老二早去也摸,晚归也摸,故名老二摸。后来又因此村庄向阳而居,村后山呈圆形,故名太圆山,演变为太元山,故名太元。民国末期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三区板桥镇第五保;1950年属九区海棠行政村;1952年属海棠乡;1958年属水寨公社海棠管理区;1962年为太元小公社;1966年属水寨公社为太元大队;1984……。
  本村百花树较多,故名。村委会以此得名。1971年得名沿用至今。1971年属敢顶公社、白花林大队;1984年属芒宽彝族傣族区白花林村;1987年属芒宽彝族傣族乡白花林行政村;2000年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民委员会。百花岭村……。
  芒宽,傣语名称芒焕,芒为寨,焕为集中热闹,意为集中之寨,汉字译写为芒宽。社区村委会以此得名。清朝末期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十区为三保:1952年为芒宽乡;1958年为上江区芒宽公社芒宽管理区;1971为芒宽公社芒宽大队;1984年为芒宽区芒宽乡;1987年为芒宽乡芒宽行政村;2000年为芒宽乡芒宽村民委员会;2013年为芒宽社区村民委员会。芒宽社区……。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