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汾河,相传原为泥潭沼泽之地,后疏通河道,泥潭干涸,建立居民点。以泥潭之谐音,取名义棠。亦传,唐末宋初,赵匡胤、郑恩、柴世宗在此拜棠花(海棠花)结义为盟,故名。 |
原属义棠村之一部,后被铁路分割自治。因位居沟内,早年沟中清水常流,故称汪沟。据清乾隆五十年重修龙王庙碑记:龙王古庙居半岩中,岩下出清水泉,灌溉农田,流入于汾河。 |
温家沟村处于半丘陵地带,西边紧邻汾河,东边紧靠大运路,是个美丽富饶的村庄,早年温姓居多,故名。 |
该村地处山沟尾部,形如弯月,早年种植枣树多,“弯”“湾”同音,故称枣湾。 |
原名孙畅村,因有药王孙思邈,原名孙畅堡,俗称北村,据传唐代名医孙思邈(道号孙畅道人)曾行医于此,村民念其恩德,取名孙畅村。合作化后,故简称北村。 |
该村西邻汾河,河道在此弯曲,转折,早年居民宋姓众多,且村址小于“大宋曲”,故名小宋曲,位于介休市区西部,经济以农业为主,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在义棠镇东北部,汾河以东,北临108国道,东接西外环道,交通方便,村民有制作笤帚的传统手艺。属义棠镇小宋曲村民委员会辖区,独村建制,介休地名志:早年宋姓居多,且村址小于“大宋曲”(现今称东堡、西堡)故名小宋曲。 |
原与东堡统称“大宋曲”,因地形和姓氏得名。解放后两堡分治,据方位,称作西堡。 |
原与西堡统称“大宋曲”,因地形和姓氏得名。解放后两堡分治,据方位,称作东堡。 |
据传原名田堡,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田虎曾在此地住宿,并向村民传授武艺,为念其情,取名田堡,后更名为田村,沿用至今。 |
原名段村,以姓氏得名。村民始居“柏树村”、“孙家沟”,后人丁日益兴旺,房舍毗连,清末民初改称旺村。 |
古称北岸,因其建村时位居汾河以北而名,后讹传为白岸。其现居汾河以西,是汾河改道所致。另传,该村西面山沟内盛产煤炭,村民多以采煤为生。因运输车辆来往频繁,故黑尘飞扬,触物皆污,久之,村民讨厌黑脏,喜净白,遂反其貌而命之,取名“白岸”。 |
该村与师屯北村原统称师屯。据传古时这里方圆数里皆为古战场,是屯兵之所,师者,兵也,光绪年间被洪水截为两半,根据方为分称,这里据南,称作师屯南。 |
该村原与师屯南统称师屯,据传方圆原为古战场,是屯兵之所。师者,兵也,光绪年间被洪水截为两半,根据方位分称,这里居北,称作“师屯北”。 |
据传,唐朝末年,刘武周曾屯兵于此,村居县城之西,故名。 |
原名“南岭壁”,俗称“南官道”,后村民为书写方便,更名“万安”,取“万事平安”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