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义镇红旗社区位于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19公里、距离108国道9公里,三梓路穿街道而过。社区成立于2001年,幅源面积0.623平方公里。现有常住居民972户,常住人口2842人;“两委”成员8人。共有中共党员57人(预备党员2人),建党积极分子2人,男45人,女 12人,文化程度大学本科 8人、大专 7人、高中(中专) 26人、初中 15人、小学1人。社区下设三个党小组,一个居民小组。场镇共有金池街、红旗街、兴隆街、学府街和宝塔街五条街道,常住单位:观义镇人民政府、观义中学校、观义镇小学校和观义小学附属幼儿园,邮政支局储蓄所、农村商银行观义支行、观义中心卫生院、通力公司观义中心客运站、梓潼县汇智观义供水站、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家弱电通讯公司和广电网络公司均观义设营业办事处、绵阳弘辽居民服务有限公司。 |
该地有很多小池塘,故名。1952年建村为池塘村,合作化时取名池塘社。 公社化时取名解放大队。 四清运动中,由统一序号为名,为二大队。 1981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为池塘大队,1983年为池塘村,沿用至今。 观义镇池塘村地处梓潼县观义镇西南部,距观义场镇1.7公里,是典型的丘陵村。西与共和村相连接壤,东与红柳村相连接壤。全村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79人,516户。总耕地面积3324亩,其中田1266亩,地2058亩。交通便利,武引渠系纵贯其中。 |
观义镇瓦子村位于观义镇南7公里,东与玛瑙船林村连河、南与游仙区玉河镇接壤,西与银针村连界、北与回銮村连界。辖区村民小组10个,面积9.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560户1712人,党员55人,村两委成员7人,劳动力1148人,外出务工704人。全村耕地4966亩,其中田1314亩,地3652亩,林地3758亩,退耕还林219.2亩。产业发展以藤椒和蚕桑为主导,武引干渠穿村而过,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
观义镇回銮村位于观义镇1公里,东与玛瑙镇瓦苍村连河,南与瓦子村相邻,西与池塘村相邻,北与红柳村相邻,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村两委会成员7人,全村面积9.86平方公里,全村有631户,人口1722人,劳动力1013人,外出务工人员596人,有耕地5338亩,其中田1588苗,地3750亩,林地4517亩,退耕还林面积198亩,柑橘813亩,全村产业发展主要以柑橘为主,交通方便。 |
观义镇红柳村位于观义镇东北1.7公里,东与玛瑙普光村连河、南与回銮村接壤,西与池塘村连界、北与金银村连界。辖区村民小组11个,面积11.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814户2501人,党员60人,村两委成员9人,劳动力1646人,外出务工760人。全村耕地6854亩,其中田1830亩,地5024亩,林地7242亩,退耕还林122.5亩。产业发展以柑橘和药材为主导,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
观义镇金银村位于观义镇东北7公里,东与玛瑙镇普光村相接、南与红柳村接壤,西与石牛镇安康村连界、北与长卿镇油坪村连界。辖区村民小组9个,面积7.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532户1563人,党员58人,村两委成员9人,劳动力625人,外出务工426人。全村耕地3450亩,其中田924亩,地2526亩,林地3601亩,退耕还林10.7亩。产业发展以粮食种植为主导,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
1、地理条件:河口村位于梓潼县西南部26公里处,据双峰场镇2.8公里,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1914亩,其中田570亩、地1344亩,林地面积3267.5亩。
2、人口状况:河口村全村辖7个社,356户,1010人。
3、经济发展状况:河口村目前主要以水稻制种、芦笋产业、海椒种植为主。2013年,发展水稻制种200亩、芦笋种植面积500亩,现有桑园200余亩,种养殖大户10户。
4、基础设施状况:河口村现有水库1座,现有灌溉面积200余亩。现有社道15.3公里,其中泥结碎石路1.8公里。全村现有变压器8台,7个社的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
5、社会服务:河口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青壮年劳动力中无文盲。5.12地震后重建了村级活动阵地,目前设施齐全,已投入使用。
。 |
观义镇银针村位于观义镇东南6公里、东与瓦子村连界、南与游仙区盐泉镇共和村接壤、西与河口柑树村相邻、北与回銮村连界,辖区七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547户1554人,党员79人,村两委成员7人,劳动力911人,外出务工675人。全村耕地面积3665.86亩,其中田1234.46亩,地2431.4亩,林地4478.7亩,小桑园面积980亩。主导产业水稻制种和蚕桑,交通便利。 |
1、地理条件:共和村位于梓潼县西南部26公里处,据双峰场镇3.2公里,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1092.7亩,其中田311亩、地782亩,林地面积1731亩。
2、人口状况:共和村全村辖5个社,216户,567人。
3、经济发展状况:共和村目前主要以水稻制种、海椒种植为主。2013年,发展水稻制种100亩、现有桑园200余亩,种养殖大户5户。
4、基础设施状况:共和村现有水库1座,现有灌溉面积306余亩。现有社道11.3公里,其中水泥路2.2公里。全村现有变压器5台,5个社的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通过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在1社精修六角堰,共和村5社精修左家堰。
5、社会服务:共和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青壮年劳动力中无文盲。5.12地震后重建了村级活动阵地,目前设施齐全,已投入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