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石门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2]

石门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2]

  新铺镇境地原名瓜花乡,由境内的瓜子峪和花溪峪合并而成。1949年常德解放前夕,中共南下干部杨太提议新社会应有新地名,时逢商人唐会森在此开设几个饭铺,遂取名“新铺”,境名由此而得。 [详细]
  子良镇境域名称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据民间流传的“孽龙传说”记载,古时境地称为“死娘坪”,因忌死避凶,改“子良坪”。其二,传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湖北省长阳县的姚子亮在此地行乞15年,成为当地的“乞丐王”,境以其名谐音为“子良”。 [详细]
  相传古代三位神仙到处云游,大神二神隐居地方,其中的三神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隐居于此,后来土家族的人们为朝拜立位而建庙侍奉,古称“三神庙”,三圣乡由此而得名。 [详细]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朝廷封覃添顺为征西大将军,镇守添坪所,辖三关、十八隘,所址设在留驾坪村,当时的“街”(意为闹市)就在留驾坪村,后移至寨坪的李家场口。清顺治年间又移至迎驾垭村(今境内),再未搬迁。故此地称为“所街”。 [详细]
  雁池乡位居石门县西北部,距县城80公里,1995年由原雁池乡、杨柳乡和苏家铺乡合并而成,现辖55个行政村(场),全乡总人口32176人。据传,在今集镇所在地,几百年前有一天然水泊,常年累月成群大雁盘旋翻飞、栖息繁衍,雁池因此得名。雁池乡人杰地灵。覃苏、杨万柳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曾在此长期进行革命活动,为我党的早期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今菖蒲峪村,曾诞生了我县最早的地下党组织之一——虎踏桥支……[详细]
  罗坪乡位于石门县西北边陲,距县城117公里,东与所街、雁池乡交界,西与湖北鹤峰县接壤,南与磨市、桑植西莲乡毗邻,北与南北镇、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相邻,总面积209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共有人口15132人,其中农业人口15061人,全乡耕地面积15860亩,退耕还林面积7789.3亩,封山育林面积200000亩,森林覆盖率达74.1%。 2006年,全乡可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00万元以上,较去……[详细]
   石门县秀坪园艺场距县城30公里,傍澧水河,枕十九峰,石陬公路(石门—桃源)穿行而过。1975年建场,辖5个村,总人口5000人,总面积21000亩,其中柑橘面积10000亩,是全国最大的早熟蜜橘生产与出口基地、湖南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实践基地、“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无公害精品蜜橘出口基地、国家商检局出境水果果园基地,产品获中国湖南第六届(国际)博览会金奖。被常德市人……[详细]
  东山峰农场430726502501 220 南山一片社区 430726502502 220 南山二片社区 430726502503 220 南山三片社区 430726502504 123 南山四片社区 430726502505 220 北山一片社区 430726502506 220 北山二片社区 ……[详细]
   湖南省石门县大同山国有林场始建于1958年,当时人员少,面积小,仅从事林木育苗和扩场等筹建工大同山林场全貌[1]作。1959年冬定名石门县大同山农林垦殖场。1962年9月经上级批准改名为国营湖南省石门县大同山林场,山林面积只达1935公顷,由国家出资将这部分集体山林一次折价划为国有,逐步发展形成现有规模的国有林场。  建场50多年来,林场规模逐渐扩大,全场总面积已达到2108公顷。在以营林为基础……[详细]
  湖南石门县白云山林场始建于1958年,位于湖南省石门县西北中部,距县城40公里。辖两个农业村。在湖南石门县白云山林场采茶作业中据相关资料显示3:该林场总人口1380人,其中干部、职工123人,是一个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湖南省石门县白云山林场始建于1958年,位于石门县西北中部,距县城40公里。林场下辖两个农业村,是一个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1993年开始,该林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生……[详细]
  夹山管理处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城南8公里处,1993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被林业部确定为全国20家森林公园示范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景区。夹山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城南8公里处,夹山由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境内的夹山寺、闯王陵、碧岩泉等景点组成,总面积3平方公里,夹山是以人文景观为主,融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风景旅游区。1993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4……[详细]
  因县城外有两岩壁立如门,故名。而且这岩壁的方位还有三种说法:一曰:县城以东二里处两岩壁立如门;一曰:县城以西三里地杨岭岗与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对峙似门;一曰:县城以东15里处有岩门口。三者虽方位、距离不同,但俱说明系地形特征而得名。县城古为荆楚之地,秦隶黔中郡慈姑县,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吴永安六年改隶天门郡,晋属天门郡澧阳县(西北部曾置渠阳县),南北朝时天门郡治由今大庸县境下迁石门,陈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后梁肖察(即皇帝位于江陵之后)罢天门郡,更置石门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石门郡,建石门县,划归澧州管辖。此后,虽隶属有变,而县名未易。 [详细]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