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涟水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涟水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49年为涟城镇,1958年设立人民公社时属东风公社,1963年复名为涟城镇。

2018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与徐集乡合并为涟城街道。

1983年6月改称朱码乡。

2000年4月撤乡建镇,为朱码镇。

2018年区划调整朱码镇改为朱码街道。

建国后,1950年置陈师乡于陈师庵。

1958年改为陈师公社,1960年蒋庵公社并入。

1965年更名双河公社,于1981年复称陈师公社。

改革开放后,1983年复称陈师乡。

2001年01月14日,撤销陈师乡,设立陈师镇。

2018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陈师镇改为陈师街道。

保滩镇在清代大部分属西路镇,民国初年建保滩乡,民国35年9月和城南区合并为繁志区,是年11月划归淮安县郝渠区。

1950年6月划归涟水,隶属连城区,1956年属秉同区。

1957年撤区并乡时,1958年9月成立保滩公社。

1983年改称保滩乡。

1988年6月,撤乡建镇更名保滩镇。

2018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保滩镇改为保滩街道。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1958年9月由高沟乡和杨口乡组成称高沟公社。

1976年,高沟镇区从高沟公社划出,复为县属镇。

1983年高沟公社改为高沟乡。

1987年高沟镇和高沟乡合并,称高沟镇。

2018年12月,前进镇并入高沟镇。

清代大部分属大飞镇。

民国初属大飞市。

民国34年春建唐集区。

民国35年9月撤区并乡,隶属黄营区。

1950年6月属涟水县黄营区,1957年撤区并乡,由唐集乡、石湖和胡楼、汤码等乡的部分组成新的唐集乡。

1958年9月成立唐集公社,1988年撤乡建镇。

清康熙年间,称大程集。

抗战前,改名大东镇。

民国31年11月,抗日民主政府建大东区,民国35年12月撤区为乡,隶属胡集区,1954年6月改属秉同区。

1957年撤区并乡,由大东、时码乡和瓦滩、顺集、鲁渡等乡的一部分组成大东乡。

1958年9月成立大东公社,1980年,时码、白果、桑墩、嵇码等几个大队划归新成立的时码公社。

1983年6月改称大东乡,1986年撤乡建镇。

清代建五港镇。

民国初设五港市,民国18年设五港乡,民国35年9月建五港区,12月撤销,隶属胡集区,民国38年5月重建五港区。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由五港乡、罗冲乡和港南、斗墩乡的部分组成五港乡。

1958年9月成立五港公社。

1983年6月改称五港乡。

1988年撤乡建镇,2001年方度乡并入。

清代属陈溪镇,民国初属陈溪乡,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三区,民国23年属第二区。

民国31年8月建梁岔区,民国35年9月撤区为乡,属同兴区,民国37年改属成集区。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将来庵、陈溪乡及余圩、道明、马圩等乡的一部分并入梁岔乡。

1958年9月成立梁岔公社,1977年12月河网公社的鲍营大队、前进公社汪圩大队的4个生产队划归梁岔公社;梁岔公社红星大队划归成集公社。

1983年6月改称梁岔乡。

1988年撤乡建镇。

2001年进行并村联组,全镇辖1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清乾隆年间,曾在此建立都司衙门,常年驻军,称佃湖营。

清末,曾建佃湖镇。

民国23年(1934)建石湖乡,1942年11月建佃湖区,1946年9月撤佃湖区,改属黄营区。

1957年,撤区并乡后隶属唐集乡。

1959年春,成立石湖农艺场。

1965年改称为石湖果园。

1988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以原石湖果园为辖区,成立石湖镇。

1998年2月,唐集镇的五里村、齐庄村、外口村、兴庄村、瓦房村、松林村、十七堡7个村划归石湖镇。

2000年2月撤乡并镇,南禄乡并入石湖镇。

2002年1月,石湖、南禄分设,原南禄所属村全部划归南禄办事处。

2010年,南禄办事处再次合并到石湖。

明初已形成街市,即称岔庙。

清代中期,街西头又有吴姓地主兴集,称吴集。

清末,岔庙、吴集合称岔庙街。

清代即建有岔庙镇。

民国初岔庙镇属金岔市,民国18年(1929)属第四区,民国23年后属第三区。

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于民国31年8月建岔庙区,1956年2月撤销,分属高沟、灰墩、王集三区。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时由洪滨、岔庙乡和惠民、金圩乡的部分组成岔庙乡。

1958年9月,成立岔庙公社。

1967年改名为红星公社,1981年10月恢复岔庙公社。

1983年6月改称岔庙乡。

2000年撤乡建镇,与河网乡合并为岔庙镇。

2002年,原河网乡从岔庙镇划出。

2001年实行并村联组,2013年大兴村划归高沟镇,现全镇有1个居委会,16个村,91个村民小组,有11403户。

民国32年春,涟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建胡集区。

1954年撤区为乡,属五港区。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时,由胡集乡和斗墩、港南、鲁渡、胡楼等乡的部分组成胡集乡。

1958年9月成立胡集公社。

1980年1月,涟中总干渠以西的8个大队,与大东划出的8个大队成立时码公社。

1983年6月改为东胡集乡。

2000年撤乡建镇,时码乡合并入东胡集镇,更名为东胡集镇。

2002年2月又全部划出成立时码办事处。

2010年再次合并。

南集乡境在清代大部分隶属大飞镇,民国初属大飞市,1929年属第八区,1934年后属第六区。

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1942年11月建南集区。

新中国成立后仍属南集区,1956年2月撤销南集区,改属黄营区,1957年12月撤区并乡时由守阳、道行及下营、范荡、六堡、顺集等乡的一部分组成南集乡,1958年8月成立南集人民公社,1983年6月,改称南集乡。

2000年初朱陈苗圃并入,改称南集镇。

10月全县实施撤乡并镇,北集乡并入南集镇。

成集镇在民国初隶属陈溪乡,民国18年属第三区,民国23年后属第二区。

民国31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建立成集区,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为成集区。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时,由朱前乡和槐树、杰勋、道明等乡的部分组成成集乡。

1958年9月成立成集公社。

1981年4月划出六塘、李衡、洋河、朱前、官庄、孙庄、余河7个大队,和麻垛划出的6个大队成立余圩公社。

1983年6月改称成集乡,2000年11月区划调整时,与余圩乡合并,成立成集镇。

2002年1月,原余圩乡划出,成立余圩办事处。

2010年再次合并成集镇。

1957年12月撤区并乡,1958年9月成立红窑公社。

1983年6月改称红窑乡。

2000年10月撤乡建镇。

2018年区划调整,将义兴镇并入红窑镇。

黄营清代属大飞镇,民国34年春建黄营区。

1957年建黄营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黄营公社。

1983年撤区并乡时更名为黄营乡。

2018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为黄营镇。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