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修建武当山时,这里土地由皇帝御封武当山,属于官方的山。“官山”一名源于宋代,始名于明永乐年间。“官”,公有之意。该地属武当山道教,其粮款悉交庙观,故名。 |
该地距武当山五龙宫不远。五龙庄,亦名泰山庙,迎真观,五龙西行宫,上院等。古代通川陕的均房卉官道(今209国道)经此。古代此官道异常繁荣,1930年前后修通老河口至白河土公路后,此道被取代。是五龙官最早的给养地,始建于宋代。据现存《重修泰山庙记》青石碑记曰:明末毁于起义军张献忠,道人宗太祺化缘修复。清嘉庆初年被“贼匪滋扰而神宫圣像又属焦土”,现存一块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泰山庙碑记》青石碑(详见金石录)、崇台遗址等。 |
传说很早这个地方的沿河两岸尽是石砂,寸草不生。后来在建修武当山时,张三丰从均州上武当山,走到此地时想洗澡,又怕被行路人看见,便拔了几根毛草插在河边做屏风。后来这地方就长出了一人多高的一种草,人们称之为拔毛草,也叫拔毛剪。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拔毛地,在长时间的口传和书写中逐步演变为八亩地。 |
传说明朝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时,所运的材料经此中转得名。二说官山水库由此分为两条河流。 |
全真道人在此观修炼,故名。 |
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后被奸臣算计,提前将家眷老小60余人流放房陵,是年3月家眷朝武当,在武当山脚下发现一处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流水潺潺,于是建茅屋居住,安居乐业,后人将此地称为吕家河。 |
官亭,位于官山镇北偏东12公里的官亭村。在官山河(五龙涧)西岸的山垭上,荆襄古道经此,史称“均房官道”;官亭,按古制规定是迎送上级官员10里的地方,故亦称“十里长亭”,据史料记载:“官亭,相传远年有一官员路过此地,后来在他休息的地方建了一座亭子,即称‘官亭’。相传庐陵王李显流放到房县的时候,他的下属官员常到均州办置粮米与一些生活用品,那时候这一带人烟稀少,官差们在中途路上走没有歇脚的地方,就在路边盖了个草亭,让过往的官差们休息,这个亭子老百姓就叫它“官亭”,也叫“官停”,指官员停下休息。官亭村由此得名。 |
该地处武当山脚下,小溪较多,形成积水,后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将该处改造成大片水田,故名田畈。 |
古时这里山上,有很多野骡子和马。先人们居住后,取名为骆马沟。 |
相传唐代时樊梨花在此创建了梨花坪练兵坊,并建火炉打造兵器,故称“铁炉”。 |
本区域1963年前归盐池河区所辖。位于境内河流的奔向西部,以此命名为西河。 |
因当地有一棵1200年的大杉树,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