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嘎街道,“东嘎”为藏语音译,意为“白山嘴”或“白山坡”,曾名洞嘎、洞卡等,由东嘎村境内一座形如“石嘴”的山而得名。明代时期,帕竹地方政权在东嘎设有1个宗。 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在东嘎设有东嘎宗堆,作为当时在堆龙地区的3大宗谿之一。 民主改革后,拉萨市建立西郊区政府,管辖包括东嘎区在内的3个区,东嘎区驻地设于羊达村。 1960年2月,撤销西郊区,将包括东嘎区在内的3个区并人堆龙德庆县,堆龙德庆县人民政府搬迁至东嘎区。 1987年10月,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由原东嘎区3个乡组建成立东嘎镇。 2019年,撤镇设街道。 堆龙德庆县辖镇,县府驻地。1962年设东嘎乡,1970年建公社,1984年复改乡,1987年撤区将东嘎、帮嘎、桑3乡合并为东嘎镇。位于县境中部偏西,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0.44万,通公路。辖南岗、东嘎、桑木3个村委会。以农为主,盛产蚕豆、蔬菜。。 |
"堆龙德庆县辖镇。1962年建立乃琼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7年撤区将岗德林、乃琼乡合并为乃琼乡,1993年建乃琼镇。位于县境南部,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0.72万,通公路。辖波玛、贾木、贾热、色玛、乃琼6个村委会。为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绵羊、山羊。建有雄巴拉久度假村。
|
羊达街道,“羊达”为藏语音译,指三世达赖喇嘛出生地的下游。1951年初,羊达一带属东嘎宗管辖。 1960年2月,划归堆龙德庆县管辖。 1969年10月,由东嘎区管辖。 1987年,撤区并乡,通嘎、邦古2乡并入羊达乡。 2019年,撤羊达镇设羊达街道。 堆龙德庆县辖乡。1962年建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7年撤区将羊达、通嘎、帮普3乡合并为羊达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350平方公里,人口0.31万,通公路。辖羊达、通嘎、东古3个村委会。属农业乡,种植青稞、豌豆、马铃薯。建有矿泉水厂。产名贵中草药虫草、贝母等。。 |
古荣镇,“古荣”为藏语译音,意为“很荣耀,很了不起”。1951年和平解放时,古荣一带属德庆宗管辖。 1956年4月,属堆龙德庆宗街道。 1960年2月,成立古荣乡。 1981年11月,成立古荣区,由古荣、那嘎2个乡组成。 1993年5月,古荣、那嘎2乡合并为古荣乡。 2019年,撤乡设镇。 堆龙德庆县辖乡。1962年建古荣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450平方公里,人口0.54万,通公路。辖那嘎、南巴、古荣、巴热、嘎仲、加入6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豌豆、马铃薯。。 |
马镇,“马”为藏语译音,意为“红色”,因此地山土为红色而得名。1959年11月,成立马村区。 1987年11月,撤销马区,将原马区管辖的朗巴乡和常木乡合并为朗巴乡,将马乡、措麦乡、岗吉乡、设兴乡合并为马乡。 2000年,马乡辖朗巴、常木、措麦、马、设兴、岗吉6个村民委员会,设有17个村民小组。 2019年9月19日,撤销马乡,设马镇。 堆龙德庆县辖乡。1962年建马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7年撤区将措麦乡、马乡、岗查乡合并为马乡。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400平方公里,人口0.45万,通公路。辖朗巴、马村、岗吉、色兴、卓木、措麦6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豌豆、马铃薯。。 |
“德庆”为藏语译音,意为“极乐”。1962年,置德庆乡。 1970年,改公社。 1984年,复置乡。 1984年,昂嘎乡、邦乡并入德庆乡。 1993年,邱桑乡并入[1]。 2019年9月19日,撤销德庆乡,设立德庆镇[3]。 堆龙德庆县辖乡。1962年建德庆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4年撤区将德庆、岸嘎、榜3乡合并为德庆乡,1993年曲桑乡并入。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460平方公里,人口0.64万,通公路。辖门堆、邱桑、丁嘎、德庆、昂嘎、桑色、帮村7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豌豆、马铃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