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指文成山,此山峰峦耸列,林木葱青,故名。2016年,成立文成镇社区。 2020年文成镇社区更名为文成社区(阆府函〔2020〕55号)。 文成社区距市区7公里。347国道穿境而过,社区现有住户2193户,人口2973人。社区有两个居民小组。面积1.5平方公里。办公地点文成镇山河街44号。 |
东兴,指东兴场,处东河岸边,解放了,人民盼望从此安居乐业,兴旺发达,故名。2016年将龙山坪村3、4社及东兴场设立东兴场社区。 2020年,将独鹰嘴村和东兴场社区合并为东兴社区(阆府函〔2020〕55号)。 东兴社区: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场镇有5条街,辖4个居民小组。 |
井溪社区位于阆中市西部,由原井溪河社区、井溪河村、龙洞村合并而成,距离市区32公里,全村总户数781户,总人口2074人。辖4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2162亩,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原井溪乡政府所在地,美丽的东河贯穿全境。东与大堰囗村接壤、南临二十桩村、西与博树乡来龙村隔河相望、东与东阳村毗临。全村以劳务输出、畜禽养殖、传统农业种植为主。 |
相传此寺建于清初,寺内有一古庙,泉水清澈甘美,故名。1951年建政为宋江村。 1958年为清泉公社一管理区。 1962年为清泉公社1大队。 1967年为清泉公社红旗大队。 1969年为清泉公社1大队。 1981年为清泉公社清泉大队。 1984年为清泉村,属清泉乡。 2019年随清泉乡并入文成镇(南府函〔2019〕76号)。 2020年清泉村改为清泉社区(阆府函〔2020〕55号)。 清泉社区位于场镇所在地,东河穿境而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辖3个居民小组,535户,1639人,特色产业,名贵药材360亩。 |
地处东河西岸,沙粒粗,且为白色,故名。1951年建政时为文成乡白沙村。 1958年为文成公社四管理区。 1981年为白沙大队。 1984年改为白沙村。 2020年,白沙村和东岳坝村合并为白沙坝村(阆府函〔2020〕55号)。 白沙坝村:现有296户,937人,3个村民小组。 |
梁山,指梁山关。古为“成侯设险”关隘,清在石壁上开凿有“梁山关”三字,故名。1951年建政时为文成乡梁山村。 1958年为文成公社九管理区。 1962年为九大队。 1981年为梁山大队。 1984为文成乡梁山村。 2020年,梁山村、双山村合并为梁山村(阆府函〔2020〕55号)。 梁山村地处阆中东大门,辖区内有灵山风景区和蟠龙山森林公园,距阆中城区3公里,文成镇政府2公里,由原梁山村和双山村合并而成,国道347穿境而过,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现辖3个社,耕地面积2010亩,720亩,人口1780人。 |
大桥村位于阆中市东北部,国道347,文博公路,文云公路贯穿村内,嘉陵江、东河、福宁河流经本村,幅员面积7.08平方公里,于2020年4月由原大桥村及原大石坎村合并而成,现辖4个村民小组(18个原建制社),总人口2236人,851户(其中全家外出户206户461人,在家人口1362人,外出人口874人)。党员91人(正式党员90,预备党员1人,在外党员21人,在家70人)脱贫户44户,97人。特困供养户15人,低保户149户372人。耕地面积2394亩,林地3776亩,公路里程25公里,塘堰18个,小二型水库1座。村有蜜柚园区一处,面积450亩,年产值200万元,农家乐5家,家庭农场4家。 |
古时,在此建一庙,内塑蚕丝公(皇帝)蚕丝母(螺祖)泥像,庙壁饰以白色。1949年前为文成乡三保辖。 1951年为文成乡新民村。 1952年为广福新民村。 1958年为文成公社2管理区。 1962年为广福公社2大队。 1981年为白庙大队。 1984年为白庙村,云台乡。 2005年,撤云台乡划归文成镇。 白庙村位于文成镇东北部,距文成镇政府6公里,文博路和云文路穿境而过,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2006年初由原穿心店村、白庙村和土塘村3个村合并而成。15个村民小组,503户口,1290人,耕地面积1747亩。 |
云台指云台山,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曰云台,故名。1949年前为文成乡的一部分。 1951年建政为云台村分属博树,文成两乡。 1952年归广福乡管辖。 1955年撤广福入文成、博树两乡辖。 1962年恢复广福乡为6大队。 1981年改为云台公社云台大队。 1984年为云台村,属云台乡。 2005年8月,撤云台乡,划归文成镇管辖。 2020年云台村和罐山村合并为云台村(阆府函〔2020〕55号)。 文成镇云台村位于阆中市西北部,幅员面积8.9平方千米,建制社3个,人口485户1143人,其中脱贫户54户106人,党员66人,村民代表20人,残疾67人,低保184人。耕地面积3335亩,林地面积4150亩,硬化道路约31公里。我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属典型山高坡陡地带。 |
土城,指土城墙。三国时张飞战张郃,在山口处所筑,故名。1949年前属文成乡第六保辖。 1981年为土城大队。 1984年为土城村,属云台乡。 2005年8月,撤云台乡,划归文成镇管辖。 2020年,土城村和青龙嘴村合并为土城村(阆府函〔2020〕55号)。 文成镇土城村,因三国土城墙而得名,距文成镇政府5km,是由原土城,青龙两村合并,幅员面积10.2平方千米有4个社,678户,1678人,现有党员81人。 |
竹溪村位于文成镇北部,距文城镇9公里,距阆中市16公里,在2020年区划改革调整中,将原龙山坪村一二五六七八九组共七个小组与原泥池村合并,村中竹溪沟贯穿而过,故得名竹溪村。合并后的竹溪村幅员面积5.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44亩,总户数604户,人口1585人,成立了4个村民小组。竹溪沟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本村山地居多,村中龙山坪依靠泥池山,是一个百亩多的平整山顶,居于其上观四周,风景俱佳;在山嘴俯瞰东河及东兴场全貌,风景秀丽。是一个有待开发得村落。 |
宝安指保安场,宝鼎山与马鞍山各取一字,清初曾建一场,取名宝鞍场,“鞍”与“安”同音。2006年,宝顶山村和七佛观村合并为宝安村,属东兴镇。 2019年,撤东兴镇并入文成镇(南府函〔2019〕76号)。 宝安村距文成镇政府15公里,国道347穿境而过,幅员面积6.3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476户,1367人,耕地面积1635亩。村内有奔康产业园一个350亩,一期已投资1500元的肉牛养殖场1个。 |
文成镇玉皇观村位于阆中城东北方向15公里,距文成镇政府7公里,347国道从村中穿过,全村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1127人,427户,3个村民小组,有中药材园区两个,其中省级示范区1个,种养植专合社3个,流转土地1400余亩,种植中药材佛手、黄精、芍药、川明参等,产值达千万元以上。户户通水泥路达40余公里,玉皇观村老人活动中心一个,新修村委会阵地,有广播室、读书阅栏室、卫生室、文艺武台、操场健身器材、绿化花园,大大改善办公及村民文化娱乐条件,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 |
二十桩村是由原盘罐村、石塔村、大力宫村合并而成,位于阆中市中心东北方向,距城区22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邻二龙镇新店子村,南界文成镇宝安村,西连井溪河村,北与二龙镇新店子村相连。地貌地形:地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高度500米,其中村委会海拔高度为500米。交通环境:紧邻国道347线,二十桩至清泉乡道穿境而过。辖区共有4个村民小组、778户2155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廖姓、杨姓、王姓、殷姓、张姓等。常住人口540人,外出流动人口1450人,占全村人口67%,主要流向广洲、北京、浙江、上海、新疆、成都,从事行业主要为经商、服务业和建筑业等。辖区土地总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45亩(水田1175亩),已流转耕地51亩。森林资源:山地面积6820亩,森林覆盖率80%。动植物资源:松树、柏树、青杠树、洋槐树、柳树、桂花树等。土特产品有核桃、柑橘等。历史文化有盘罐山庙、唐朝时期的牛王洞等。 |
光绪十二年,张思乐在溪沟出口处修建一口大石堰,灌溉农田。1951年建政为和平村。 1958年公社化时为2管理区。 1962年改五大队。 1981年地名普查为大堰口大队。 1984年定名大堰口村,属东兴乡。 2019年,撤东兴镇并入文成镇(南府函〔2019〕76号)。 大堰口村地处阆中市东北方向,距约35公里,辖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2亩,599户1567人。村里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堰塘19座,村社道40余公里,村民民风淳朴,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和传统种养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