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枣村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枣村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宋代,此地南有一沙河,欧阳修在城关《欧阳书院》秋声楼读书时,经常坐船到此地游览,借以欧阳修划船游览,得名“游舫”。后沿革为“油坊”。
明洪武年间,阎氏人家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取名“阎庄”,因村庄低洼、易涝,于1964年全村迁居金堤上,取名“民兵新村”。因群众不习惯,仍沿用“阎庄”原名。二普时征求群众意见,更今名。
据碑文记载,清雍正年间,白进仕、白进居、白进科、白进学兄弟四人,由金堤上迁居于此,取名“白庄”。因与道口镇有同名村,1981年更名为“白家庄”。
清代,耿氏由金堤上迁居于此,取名“耿庄”,因与老店等四个乡(镇)有同名村,1981年更名为“北耿庄”。
明永乐年间,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因此地有一片野林,故名“宋林”沿用至今。
此地原处黄河故道,清代,姓阎的从金堤上迁居于此,并盖楼一座,取名“阎楼”。二普时征求群众意见,更今名。
清顺治年间,焦氏人家从金堤上迁居于此,并盖楼房一座,此地取村名“焦楼”。
清顺治年间,从金堤上北鱼村迁居于此,取名“大挪”。后沿革为“大罗”。
据碑文记载,汉代时,有一姓肖的府官屯兵于此,安营扎寨,故名“肖家营”。此后,汤、邵、郑三姓人家迁居此地,因汤氏人众,名“汤营”。
据碑文记载,汉朝有一徐姓的府官,屯兵于此,取名“徐家营”,后沿革为“徐营”。1958年分队因驻徐营西街故取名西徐营。
据碑文记载,汉代有一徐姓的府官,屯兵于此,取名“徐家营”,后沿革为“徐营”。1958年分队,因驻徐营东街故取名东徐营。
据碑文记载,此地原为冯氏枣园,明代,在冯庄成集,因冯氏财主嫌村内喧哗紊乱,将集市迁移至自家枣园内。此后,居民日增,取名“枣村集”。
3村合并寓意这,和睦、和临、融合、和些,故名四合新村。
取2个村原村名中的各一个字,故名马靳庄村。
取2个村的原村名,故名西营禹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