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原康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原康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原名“西洼”,因坐落在西山坡的山洼间而得名。1943年8月,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下通知开会,把“西洼村”写为“西华村”,人们觉得“华”字比“洼”字好,从此便改称“西华村”。
清嘉庆七年(1802),武氏先祖从山西首迁此地立村,因村庄建在一形似砚台的山脚下,村前有条季节河,便定村名为“砚凹台”,1983年,取谐音改称“砚华台”。
位于原康镇北部,系林州千年以上古村之一。老中医杨启芳等人说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就是个繁华的集镇,名叫‘宋林集’,许多山西人都过来这边做生意。后来,浙河发大水,店铺被淹没冲毁,集市移到了上游的庆龙镇(今山西壶关杨家池)和下游的大店(今桂林镇大店村)。宋林集被淹没后,人们在老集的西边又重建了一个村庄,取名“宋村”。
因村庄位于柏尖山东侧山沟内而得名,早年许姓人首迁此地,村名始称“许家圪顶”。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柏尖沟村”。
据《肖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先祖肖自兴由连家坡村迁此定居。因至此须翻越两座山,林州方言称之为“石(dàn)山”,便称村名叫“石(dàn)家庄”。后觉此名欠雅,取“石”子另一读音,改称“石(shí)家庄”。
清乾隆(1772),据《修建东桥碑记》记载,明朝初期,谭氏始祖从山西洪洞东掌村迁移此地,相继高、吕、索、许、王尤、申、梁等姓氏陆续迁来,村庄严永首迁户谭氏山西故乡名,仍称“东掌村”。
村名原称“难觅”,与北宋康王赵构有关。据史料记载,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赵构奉命在相州(今安阳市)一带屯兵抗敌。后遭金兵追杀,被围困到林州炒米岭(因无水,靠炒吃小米度日,今地名)上,历经种种困难终于找到水源,后水源地形成村落,便取名“难觅”,即今日的“南觅村”。
原名“景家小庄”,因景姓人家最先迁此而得名。因村北还有个“坡底小庄”,在南部,后改称“南小庄”。
据传宋村是老村,初定时,一则离宋村不到0.5千米,一路之隔,二则地处高岗,故取名“宋村岗“。
明崇祯年间,毕姓人家首迁此地立村。至清乾隆年间,又有杜、杨、王氏迁此居住,一同在淅河上游拦河筑坝,引水种菜,有了“园子地”。当时,淅河对岸的郭家园村地势较高叫“上园”,此村地势较低,便称“下园村”。
明永乐六年(1408),任得玉、任得运兄弟二人,从山西省壶关县四家池迁居此地,见这里遍地栗树,便将村名称为“栗园”。
原名西圪台村,因位居西部且地势较高而得名。后改为“下鹿台”,据过去这里是林(州)壶(关)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村中有家王氏开的车马大店,有一年,一客商住到店内,夜间,他所乘之马竟然产下一头小鹿。消息不胫而走,从此之后,“西圪台”便被“下鹿店”取代了。后来,这里渐渐变成了晋煤东运的通道,村庄随之兴旺起来,人们感到“下鹿店”的名字不雅,便把村名改成了“重兴店”。
据民间传说,现在的龙口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朱元璋屯兵之地,在此和元军进行过激烈战斗,后来形成两个村庄。在我国封建社会,因“龙”是皇权的象征,人们便分别称其地叫“西龙口”和“底龙口”。此村俗称南沟,因位于底龙口村南侧山沟内而得名。
因村北山上有一古老山寨而得名。传说为唐末战将“铁枪”王彦章屯兵之地。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付氏人家从原康迁到山寨南边背面沟中定居,故取名“寨南背村”。
明正德十四年(1519)《孟村三宗庙香亭记》碑文记载,曾名“北郊村”,因位于孟村集北而得名。后来,曹氏先祖来此定居,村庄南移,改称“曹家沟”。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