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地处小平原,企盼生活幸福安康而得名。 |
明朝年间,秦氏首迁此地,因村庄建在南北两岗之间,始称“秦家岗村”。 |
原名“祭公口”,村名与东汉初年一位名叫祭遵的人有关。祭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人们怀念他的济世之恩,常到坟前叩拜敬香。有一年一户人家办丧事,苦于碗筷不够用,便到坟前祈祷,第二天清晨见坟上所需餐具摆在了洞口。自此以后,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都要到洞口来借用炊具。办完事后把所借之物洗刷干净,以后谁家再用再借。这里有了村庄后,“祭公口”便成了村名。后来,连续几个不讲信誉的人,送回的炊具、餐具,全是脏锅破碗。自此以后,也就再没人来此求祭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提倡破除迷信,大家认为祭公口的故事,内容不健康,便结合当地地形,把村名改成了“口上”。 |
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修观音堂”碑文记载,明末清初时,村民为解决饮水困难,在村头路口挖砌了个小池塘,便定名为“小池口村”。 |
原名“太康村”,明崇祯年间,一个名叫王太康的人自东姚上庄迁此立村而得名。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至同治四年(1856),又有万、房、李、宋、张、吕、杜等姓氏迁来,因屡遭淅河水灾,家具物料常随水飘走,疑为和村名“康(糠)”字轻浮有关,因村西有个小荒村,此村便更名为“大荒”。 |
原名“小东坡”,因位于原康村东小山坡下而得名,现改为“东坡村”。 |
元至元十一年(1274),这里建成了一座闻明全县的尼姑庵——宝峰观,也称“宝峰庵”,民间俗称“大庵”。随着其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西原康”村名逐渐被“大庵”所取代。前些年,人们图书写方便,取谐音改为“大安村”。 |
据《李氏墓碑》记载,明朝初年,李氏首迁此地建村,取名“李家村”。 |
据《重修林县志》记载,原名“寂寥峪”,因村庄建在寂静空旷的深山之中而得名。当地盛产花椒黄楝,1963年,改称“椒楝峪村”。 |
据当地渡仙桥碑文记载,此村原名“南莲村”,因村庄地处莲花井南而得名。又据《连氏族谱》记载,明朝初期大移民,连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至林县城西南石家庄村定居。到明万历三年(1575),先人连秉正又从石家庄迁到4千米外的南莲村另立新居,因这里也是高低不平的山坡,便改名叫“连家坡”。 |
明万历元年(1573),侯、张、李三家合建的三官庙碑文中有“因三氏建庙,故曰三家村”的记载。之后,外乡人不断迁入姓氏渐繁,因村西有条南北走向的大石岸,村庄位居石岸下方,更名为“岸下村”。 |
据《重修雾作山碑记》记载,清朝初期,杨氏从南沟首迁此地,当时,这里杏树很多,每到收获季节,黄杏满枝,伸手可得,便称村名叫“杏木掌”。且当地有座古老的九龙庙,1980年12月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九龙村”。 |
明万历年间,郭氏先祖从今桂林镇高街村迁此定居,把一小块平地整修成了打谷场,因房子紧靠谷场南边,便称为“小场村”。 |
明代以前,这里曾有过一个“孟村集”,当时分一集和东、西个孟村。明正德十四年(1519)庙碑记载:“明代三村,村民为降神祛灾,感灵求雨,置三宗猛龙于村北‘牛王庙’内,改云‘三宗庙’”后来,此地有了村庄,便称“三宗庙村”。 |
据清道光三十年(1850)杨氏墓碑记载,明末清初,杨氏先人首迁此地立村。因村庄西面依山、东靠土石岗,房屋建在康王庙南200米处的山沟内,故称“南沟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