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沟水为宜师沟水,故地名为宜师沟。宜师沟居驿路,商贸繁荣,渐成集市,至明,誉为“邺南首镇”。清志载名宜沟镇。1945年,民国县政府设乡镇,设为宜沟镇。1947年4月,宜沟镇解放;6月,成立农会时,宜沟镇规划基层行政单位,东至南北大街,南至古道口(今政府街),西至西城墙,北至翻身街,此范围(块状)称名胜利街,寓胜利解放之意,沿用至今。 |
据《汤阴县志·地理志》(1783年版)记载,魏将城在县南十八里,魏将晋鄙屯兵故垒,即史记信陵君令朱亥锤杀晋鄙夺兵符处。后因降水流经此村,村名改为降城。遵照国务院[1979]305号文件关于“地名要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的规定,经安阳地区行署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八日批准,恢复“将城”村名。战国时期称将城,宋代称蒋城,清代称将城也曾称降城。1981年,恢复将城称谓,沿用至今。 |
据古代(唐前)此村南一里处,有一土岗,当地人称“峨眉山”,山上树木林障,山下有宜师沟水(今永通河)流过。此环流适应黄鹿等动物生存,狩猎人常在此地捕擒黄鹿为业,后定居,黄鹿厂便因之得名。明、清代称黄鹿场,新中国成立后称黄鹿厂。1975年,因琵琶寺水库扩容,移民搬迁,黄鹿厂又分为东黄鹿厂和西黄鹿厂(仍为一个大队)。1998年分设行政村,此称东黄鹿厂,沿用至今。 |
据唐代约公元651年-655年,村中来了一名会弹琵琶的和尚,看到此处山水秀美,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寺院。因琵琶挂在寺中北墙上会自奏悦耳动听的乐曲,人们惊奇中认为该物是镇寺之宝,这寺就叫琵琶寺,村名也叫琵琶寺,沿用至今。 |
据查证,陈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取名陈家庄。明、清代称陈家庄,后简称陈庄,沿用至今。 |
明代称段家庄。据碑文载,段姓人家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段家庄,清代仍称段家庄,新中国成立后,称段庄至今。 |
据古时此地有晋、靳两大家族,外人以为同属一族,多为混称。晋、靳两族商议,为消除讹取村名“隔族”。后因谐音演变为盖族。大盖族与小盖族是对称而言,因此村较大,称大盖族,沿用至今。 |
据查证,刘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刘家庄”,后刘姓人家迁去,王姓从县东河岸村迁来,但仍用原村名。新中国成立后,简为刘庄,沿用至今。 |
新华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沟水为宜师沟水,故地名为宜师沟。宜师沟居驿路,商贸繁荣,渐成集市,至明,誉为“邺南首镇”。清志载名宜沟镇。1945年,民国县政府设乡镇,设为宜沟镇。1947年,宜沟镇解放,成立农会时,宜沟镇规划基层行政单位,东至东城墙,南至南城墙,西至南北大街,北至小东门西街(水口),此范围(块状)称名新华街,地名沿用至今。 |
明末,唐姓与王姓的回族人家在此地定居,故而得名唐王庄。后唐、王两姓世绝,尹姓人家从索下扣村迁来,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
据此地有五道岗,王姓人家在此定居较多,取村名“王五岗”。因“五”与“武”同音,人们惯用武字,称王武岗,沿用至今。 |
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祖始于明初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张家庄。一九五八年简为张庄。遵照国务院[1979]305号文件关于“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的规定,为区别城关公社张庄,经安阳地区行署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八日批准,恢复原名张家庄,沿用至今。 |
宋代称高家庄,明代称高儿庄,清代沿用,以姓氏命名。后村人嫌“儿”字不雅,书写时用耳,久之,改称为高耳庄,沿用至今。 |
宋代称寺庄。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记载:明万历年间,村北有一寺院,名“天宁寺”,寺距村约五里许,站在寺前远望,村如殿之一大台阶,故而得名寺台。清代称寺台。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别寺台寺(今属伏道镇)而称大寺台,沿用至今。 |
据徐姓人家于明朝中期来此定居,因四周是岗丘,中间是低洼,取名徐家大洼。清初,徐姓世绝,纪姓人家从鹤壁迁来,仍称大洼,沿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