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七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四乡三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上六畦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命名为前进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红星公社,更名为上六大队。 1983年社改乡设立上六村民委员会。 1986年撤区并乡,西营、红星合并为西营乡,属西营乡管辖。 1991年复设西营、红星乡,属红星乡管辖。 2002年撤销红星乡设立红星镇,属红星镇所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七、八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四乡二、三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上六畦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分属前进、槐树两个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红星公社,分属五畦、六畦大队。 1966年五畦、六畦合为五畦大队。 1980年更名为碑岭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碑岭村民委员会,属红星乡。 1985年撤区并乡,西营、红星乡合并为西营乡,属西营乡管辖。 1991年复设西营、红星乡,属红星乡管辖。 2002年撤销红星乡设立红星镇,属红星镇所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七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四乡四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松树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分属西营公社槐树大队、红星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红星公社,分属红星、沿沟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红星村民委员会,属红星乡所辖。 1985年撤区并乡,西营、红星合并为西营乡,属西营乡管辖。 1991年西营、红星乡分设,属红星乡管辖。 2002年撤销红星乡设立红星镇,属红星镇所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八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四乡二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松树乡红星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西营公社,命名为红星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红星公社,更名为中心大队。 1980年改为接垴畦大队。 1983年社改乡设立接垴畦村民委员会,属红星乡。 1986年撤区并乡,西营、红星合并为西营乡,属西营乡管辖。 1991年复设西营、红星乡,属红星乡管辖。 2002年撤销红星乡设立红星镇,属红星镇所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五乡三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松树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命名为双庄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红星公社,分属双庄、孟寨两个大队,1965年双庄、孟寨大队合并为双庄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双庄村民委员会,属红星乡。 1985年撤区并乡,西营、红星合并为西营乡,属西营乡管辖。 1991年复设西营、红星乡,属红星乡管辖。 2002年撤销红星乡设立红星镇,属红星镇所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九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属西营区五乡一行政、丰乐区二乡二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松树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命名为西丰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红星公社,分属宏寺、上水大队,1965年宏寺、上水大队合并为宏寺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宏寺村民委员会。 1986年撤区并乡,西营、红星乡合并为西营乡,属西营乡管辖。 1991年复设西营、红星乡,属红星乡管辖。 2002年撤销红星乡设立红星镇,属红星镇所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八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五乡一行政。 丰乐区二乡二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松树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为西丰大队花亭生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红星公社,命名为花亭大队。 1983年社改乡设立花亭村民委员会,属红星乡。 1986年撤区并乡,西营、红星合并为西营乡,属西营乡管辖。 1991年复设西营、红星乡,属红星乡管辖。 2002年撤销红星乡设立红星镇,属红星镇所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十一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六乡五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五沟湾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为西营大队五沟湾生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西营公社,命名为五沟大队。 1983年社改乡设立五沟湾村民委员会。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丰乐乡八保、西营乡十一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属丰乐区六乡五行政、西营区六乡四行政。 1956年撤区并,属西营乡所辖。 1958年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西营大队,为团结生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分属西营公社三沟、四沟两个大队。 1965年合并为三沟、四沟合并为三沟大队。 1980年更名为三沟湾大队。 1983年社改乡设立三沟湾村民委员会,属西营乡所辖。 985年撤区并乡,西营、红星合并为西营乡,属西营乡管辖。 1991年西营、红星乡分设,属西营乡管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十一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六乡四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团结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分属团庄、北沿沟两个大队。 1965年团庄、北沿沟大队合并为团结大队。 1980年更名为二沟大队。 1983年社改乡设立二沟村民委员会,属西营乡。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十一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六乡一、二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营儿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为西营大队营儿生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西营公社命名为营儿大队。 1983年社改乡设立营儿村民委员会,属西营乡管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十一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六乡三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西营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称陈鲁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西营乡陈鲁村民委员会,属西营乡所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十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六乡二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五星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为西营大队后兴生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西营公社,分属李府、后兴两个大队,1965年李府、后兴合并为后兴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后兴村民委员会,属西营乡所辖。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西营乡十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西营区五乡四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前兴初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为前进大队前兴生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西营公社,命名为前兴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前兴村民委员会,属西营乡。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 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丰乐乡三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丰乐区二乡一行政。 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西营公社,为前进大队杂沟生产队。 1961年区划调整时属西营公社,命名为杂沟大队。 1983年社改乡时设立杂沟村民委员会,属西营乡。 2004年8月,西营乡、红星镇合并设立西营镇,属西营镇所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