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镇历史悠久。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南安镇,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与武平镇(今中山镇)合并为武平场。宋淳化五年(994年)武平由场升县后,县治从武所(今中山镇)迁此。绍兴初(1131~1137年)筑土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改筑砖城。明、清称在城里,民国称县城区、城厢镇。苏维埃时期为城厢区。历为县治。民国设城关镇,1958年改卫星公社,1960年更名城关公社,1983年城关公社改制后,成立建制镇。平川镇于2019年1月2日撤镇设街道办事处,红东、七坊、兴南、城南、西厢5个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新设西门、北城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地理位置〗平川街道位于武平县城中南部平川河中游河谷盆地。中心位于东经116°05′48″,北纬25°05′50″。东南与城厢乡接壤,西与东留乡毗邻,北与万安乡交界。为县治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自然环境〗平川河隶属梅江水系,中山河干流,源于山坑尾、当风岭,经白莲塘、鱼溪尾、万安,汇石迳岭水于螃蟹垅,入田心古山,汇牛轭岭、云磜水合流至城区化龙溪,南流至-墩,出三江口入中山河。流域面积为194.4平方公里,河道长29.9公里,落差550米。植物种类繁多,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梁野山),水杉,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青钩栲、台湾苏铁、凹叶厚林。福建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苏铁,野葛。
〖人口民族〗平川街道人口大多为汉族,少数民族很少,2020年,行政区域面积3330公顷,常住人口86386人。
〖市政建设及规划〗平川街道辖河西、河东、东城、南门、西城、北城、西门、七坊、红东、兴南、西厢、城南12个社区。
〖经济状况〗2020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完成20.5亿元;规模以上飞地工业产值完成2.5亿元;资质以上飞地建筑业产值完成9.62亿元;限额以上贸易业销售额营业额完成27.06亿元;其他营利-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832万元;财政收入完成2.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37元。
〖文化状况〗2009年9月成立平川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拥有150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电脑室),内有藏书5000多册,电脑十几台;2011年10月成立梁野艺术团,12个社区居委会均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四点半学校和文艺队,业余文艺演出人员205人。节假日各社区经常举行文艺演出活动,自编自导自演歌舞、相声、小品、三句半、十蕃音乐等节目,为丰富平川街道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神文明〗近年来,平川街道在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平安建设、服务城市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县前列,先后荣获“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单位”、“福建省第三次、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省级安全社区”、“省级生态镇”、“省级卫生乡镇”、“龙岩市2020年度平安和谐乡镇(街道)”、两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集体三等功”等荣誉称号。 |
中山镇开发之初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省考古专家考证,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居住。
中山镇原称武溪源。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设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两镇,隶属汀州府,至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并武平、南安两镇为武平场。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武平场为武平县。中山镇是武平升县以前的镇治、场治所在地,又是升县后的最初县治所在地。至明洪武年间(公元1391年),在中山设立武平千户所(俗称武所)至民国期间设立中山实验示范乡。苏维埃时期属中山区,先后有12个乡成立苏维埃政权。建国后先后划为第三区、中山区,1958年设中山公社,1984年改称中山乡,1990年撤乡设立建制镇至今。
〖地理位置〗中山镇地处武平县西南部,北靠东留乡往江西,西邻民主乡,南接下坝乡至广东,距县城11公里,是中山河湿地公园的核心区,是武夷山脉南端,境内的中山河系韩江上游,是古代武平往广东的水运枢纽。
〖自然环境〗中山镇位于中山河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年平均气温19.9℃,年降水量一般为1520一2130毫米。
〖人口民族〗全镇总人口2万人,以汉族为主,-家方言、军家话。
〖市政建设及规划〗中山镇行政辖区有三联村、龙济村、卦坑村、阳民村、太平村、新城村、城中村、老城村、上峰村、上岭村、武溪村共11个村,15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1平方公里,有水墨阳民、松花寨、卦坑湖、长安岽等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
〖经济状况〗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5亿元,增长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3亿元,增长3.9%,农业总产值5.98亿元,增长4.95%,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限额以上贸易业累计完成5.33亿元,减少9.5%;其他营利性规模以上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完成2397万元,减少32.3%;飞地工业及引进建筑业税收收入643.47万元,完成年度的122.56%,增长42.8%;可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0907元,增长11.5%。
〖文化状况〗中山镇特色文化有百姓镇与姓氏对联、军家话、元霄闹花灯、传统汉剧与木偶戏、风味小吃。
〖精神文明〗
近年来,中山镇积极推进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品牌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把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增强全镇综合实力的重中之重来抓,2020年我镇荣获第六届“全省文明乡镇”称号。 |
岩前,原称“岩前城”。宋时属禾平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岩前里。民国初设岩前区,民国24年(1935年)改为第四区,民国29年(1940年)设岩前镇。苏维埃时期属岩前区,有4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建国后先后划为第五区、岩前区、岩象区、岩前乡、红星公社、岩前公社。1958年设岩前公社,1984年10月,撤销岩前公社,设立岩前镇。
〖地理位置〗岩前镇位于福建省西部的武平县南端,东经116˙08‵,北纬24˙55‵。东连象洞乡,西接中赤乡,南与广东省蕉岭县广福镇毗邻,北与十方镇交界。镇政府所在地灵岩村距县城42公里。205国道贯穿镇境南北,距梅州72公里。
〖自然环境〗地处武夷山脉最南端,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森林覆盖率75%,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人口民族〗截至2021年8月总户数10379户,总人口36220人,以汉族为主,-家方言。
〖市政建设及规划〗岩前镇地处武平县南端,距县城42公里,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现辖16个行政村、1个跃进烟场社区居委会、236个村民小组。
〖经济状况〗2020年,岩前镇实现农业总产值7.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74亿元;飞地工业产值(规模以上)1.15亿元;飞地建筑业产值(资质以上)1.14亿元;限额以上贸易业销售额、营业额35.42亿元;其他营利-务业营业收入0.7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6万元。
〖文化状况〗岩前镇现有文化广场9处,镇村文体活动中心18处。群众文化生活有文化创作、大合唱、广场舞、十番乐队、摄影、琴棋书画、戏剧弹唱等。
〖精神文明〗近年来,岩前镇积极推进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品牌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把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增强全镇综合实力的重中之重来抓,我镇荣获“2018-2020年度市级文明乡镇”称号。 |
十方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东部,镇中心十方村位于东经116.13°,北纬25.02°,距县城18公里,东临上杭县湖洋镇,南与岩前镇、中赤镇相连,西与城厢镇接壤,北与武东镇交界,是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国道205线和省道309线在集镇交汇,永武高速和古武高速在集镇交汇并设有互通出口。
〖自然环境〗十方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期,降雨相对集中,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9.6℃,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
〖人口民族〗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共11099户,总人口3.9万人,以汉族为主,讲客家方言。
〖市政建设及规划〗十方镇下辖19个行政村:乐畲村、彭寨村、熊新村、高梧村、黎畲村、黎明村、十方村、三坊村、白土村、来福村、中和村、和平村、处明村、梅坑村、叶坑村、丘坑村、鲜南村、鲜水村、集贤村。
〖经济状况〗2020年,十方镇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亿元,增长13.6%;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增长24.4%;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3.4亿元;规模以上其他盈利-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97万元;财政总收入1646.9万元,增长7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65元,增长10%。
〖文化状况〗十方镇建有占地20亩的文化体育老年活动中心。文群众文化生活有文化创作、灯谜、舞狮、舞龙、船灯、摄影、琴棋书画、戏剧弹唱等。
〖精神文明〗目前,全镇组建文明实践站所20个,包括“1所19站”。19个行政村根据本村实际组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共组建24支。按照“1+N”组建模式,分别成立“十口相传”理论宣讲、“双龙腾飞”项目服务、“平安十方”综治维稳、“春华秋实”扶贫助农、“十指连心”暖心帮扶等11支志愿服务队。镇村志愿服务队按照“年初有计划、月月有活动”的要求,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联合县新华书店新建全市7家之一的“新华书屋”。 |
中堡镇辖21个行政村、193个村民小组、7555户、26962人(公安户籍人口2020年底)。全镇26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1个;镇直支部5个,其中一个是兼合式支部),1193名党员。全镇有三个贫困村(其中省级贫困村章丰村、县级贫困村新湖村于2018年底摘帽退出,县级贫困村梧地村于2019年底摘帽退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621户1561人。2020年12月15日中堡镇被评为武平县第十四届省级文明乡镇,主要镇情特点如下:
边界要镇。位于武平县境内东北部,面积175.55平方公里,距县城42公里。东与上杭县的官庄、珊瑚、湖洋、才溪四乡接壤,南与武东镇毗邻,西与永平镇相连,北与桃溪镇交界。
资源大镇。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石英石、花岗岩石、膨润土、金、银、铜等矿产,其中金、银储量居全县前列,石灰石储量3000多万吨,居全县第三。境内有武平紫金矿业、三鑫矿业二大企业;水利资源丰富,拥有小水电站17座,总装机容量达7150千瓦;林地资源丰富,全镇耕地面积27456亩,其中水田面积23574亩;山林面积20.1万亩,森林覆盖率79.2%,木材蓄积量54万立方米。梁野山腹地7.1万亩,占全县30%左右;
生态重镇。中堡镇拥有生态优美的观狮山,辖区内的大绩、梧地、朝岭、章丰、新湖、新化等6个村位于梁野山腹地,经近几年的努力打造,“亲水互助”、“灵动乌石”乡村振兴示范点已初具成效,并与“岭上人家”、“毓秀新湖”、“新风大坪”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初步形成“一轴一环两山”美丽乡村生态旅游路线。(以“梧地-互助-林坊-大坪-集镇-乌石”美丽乡村生态路线为轴,以梧地、章丰、朝岭、林坊、互助相连区域为环,重点打造观狮山和梁野山(大绩坑头)景区)。 |
桃溪镇地处武北四镇中心位置,距县城44公里。省道221线(武汀公路)贯穿新田、田雁、亭头、新礤、桃溪、湘里6个村。县内第二大河——桃澜河,流经本镇小澜村注入汀江。全镇人口3万余人(其中桃溪村、小澜村人口均超过5000人),下辖15个行政村、197个村民小组,下设18个党(总)支部,现有党员812名,其中女党员137名。桃溪是开国少将蓝文兆的故乡,是武平革命史上著名的“小澜暴-动”和亭头土地革命斗争的发生地,有小澜泉坑背、陈屋、亭头湖寮下、新华村、新兰村5个革命基点村,在册烈士197名。桃溪地域面积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万亩,林地面积22.6万余亩,森林资源覆盖率达80.3%;可开发水电资源7000多千瓦,现有水电站12座,装机容量达7070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萤矿石、石英石,其中萤矿石储量2万多吨。桃溪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最高海拔1123米,最低海拔245米,这种较大高低海拔差的气候条件和这里独特的土质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桃溪素有“绿茶之乡”的美称。同时,桃溪也是“飞地钢乡”“慈善乐土”“和谐家园”。
绿茶之乡。桃溪镇是福建省主要绿茶生产地之一,“武平绿茶”主产地,拥有茶园2.5万余亩,可采茶园近2万亩,产量2000多吨,产值约2亿元。茶叶加工企业2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绿色食品认证2家,名牌农产品3家,食品生产许可证5家,完成茶叶初制清洁化改造10家。已注册“桃澜”“梁野山”“年年春”“馥远”等茶叶商标16个,其中,著名商标4个,知名商标2个。2009年成功注册“武平绿茶”地标性商标。“武平绿茶”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被推荐为中国十大绿茶公共品牌。2014至2021年承办六届武平县“采茶文化旅游节”活动。在第八、九、十届“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赛中桃溪荣获9金22银的好成绩。桃溪茶企选送茶样获各级各类奖项200多个。2017年2月桃溪镇被福建省茶叶协会授予“福建名茶之乡”称号,2020年5月被海峡两岸茶叶交流协会授予“中国特色炒绿之乡”称号,2020年10月入选省级商务特色镇(农贸型特色镇),同年11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飞地钢乡。桃溪山多田少,为增收致富,他们走出大山,走向城市。目前,全镇有近万人外出经商,大多数从事不锈钢生产、加工、装璜行业,遍布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并向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发展。据统计,在广东佛山市由桃溪镇人投资兴办,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不锈钢企业有近30家,年产值超过50亿元。
慈善乐土。全镇拥有各种慈善基金1700多万元,15个行政村中有12个村相继成立慈善协会,桃溪中学结合60周年校庆筹集教育发展基金240万元,桃溪镇还在全市率先成立计生家庭扶助基金20万元。每年发放奖教助学、扶贫济困、敬老慰问等善款达170万元以上。在“党建+慈善”的引领下,“人人关心慈善,人人参与慈善,人人以慈善为荣”和“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蔚然成风。2019年,筹集慈善资金近500万元,推动实施桃溪村农民文体中心项目和小澜村黄师宫大桥及小澜暴-动策源地建设项目。2020年筹集慈善资金200余万元助力鲁溪至洋畲段道路改扩建项目建设。
和谐家园。全镇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弥补了一些救助机制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因贫困、生病、灾害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为桃溪社会治理带来了积极影响。2012年全县首批18个“无讼无访村(居)”中我镇有4个村得到县授牌表彰,连续8年超过10个村荣获市级“平安和谐村居”称号;2012—2017年连续6年被评为市级“平安和谐乡镇”;2017-2018年度,被评为县级生态环保攻坚战役成绩突出单位一等奖;2018年度,被评为县级禁毒工作先进乡镇;2019、2020年度,被评为市级平安乡镇;202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 |
城厢镇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麓,地处武平城郊,呈“品”字型分布于县城周围,全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9万亩、耕地面积2.9万亩。
〖人口民族〗全镇共8911户,常住人口32661人,以汉族为主,-家方言。
〖市政建设及规划〗辖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64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城厢属亚热海洋性季风气候,低山丘陵地貌。境内主要有石英石、钾长石、高岭土、水晶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充足,拥有全县唯一的地热资源。
〖道路交通〗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省道309线和211线及古武高速、武平大道经过该镇,人饮工程普及全镇各村,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贸易繁荣,环梁野山乡村振兴示范片“核心区”、省级武平工业园区、不锈钢产业园区及“客都汇”文化旅游综合体、梁野山景区、千鹭湖、龙洲商贸物流园座落该镇。
是武平农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乡村振兴示范镇。
〖经济状况〗201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8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9.36亿元,增长15%;限额以上企业销售营业额20.71亿元,增长31%;飞地工业及引进建筑业税收752万元,烟叶税196万元;规模以上其他营利-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800亿元,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18926元,增长1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 |
东留,原名"河坑洞",宋代设和顺乡;明正德十年(1515年)为邱留东里;民国初设东留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东留乡;新中国建国初设东留区;1984年10月撤销东留公社设东留乡;2014年3月,撤销东留乡,设立东留镇。
〖地理位置〗东留镇位于福建省武平县西北部,武夷山脉最南端,东经115°59',北纬25°08',为闽赣两省三县六乡接合部,西与江西会昌县筠门岭镇、洞头乡和寻乌县罗珊乡接壤,东邻万安镇,南连中山镇,北接永平镇。
〖自然环境〗东留镇境内崇山峻岭,千米以上山峰10座,黄天顶主峰海拔1137米。泥洋村海拔706米,为武平县海拔最高的村落。东留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区,处于海拔500米黄海高程,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1704毫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7-19.6℃),日夜温差大(特别是夏季,日夜温差达8-15℃),是闽粤沿海少有的小气候乡镇。
〖人口民族〗东留镇2020年末有户籍5961户,总人口2.3万人,以汉族为主,-家方言。
〖市政建设及规划〗东留全镇辖黄坊、大明、苏湖、兰畲、背寨、龙溪、桂坑、小溪、新中、大联、中坊、封侯、新联、大阳、泥洋、南坊、永福、新福等18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全镇面积315平方公里,古武高速武平段途径境内,国道357线穿镇而过。
〖经济状况〗2020年,东留镇完成农业总产值7.28亿元,限额以上贸易业销售额、营业额37.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8亿元,规模以上其他盈利-务业营业收入4140万元;财政收入2060万元。另外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2元,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余额3.67亿元。
〖文化状况〗东留镇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笼式足球场、十一人制标准化足球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中小学住宿学生上下学免费接送政策,保障了中小学生返程返校人身安全;在背寨、新福、龙溪、中坊等村建设幸福院,满足村级老年服务多样化需求。
〖精神文明〗近年来,东留镇坚持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关键工程来抓,落实镇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连续获得十三和十四届省级文明乡镇,共创建了9个县级以上文明村,其中省级文明村3个,组建1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18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40支共计315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近年来,组织开展政策理论宣讲、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移风易俗宣传、扫黑除恶等系列活动460多次。
〖特色产业〗做特做优产业,促进富贵籽、芙蓉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镇富贵籽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占据全国95%以上的销售市场,年产种苗2200万多株,年产值达4.5亿。培育复壮了15个富贵籽品种,6个品种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全镇芙蓉李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产值达3.1亿元,另外还发展了1.1万亩脐橙、2万亩蔬菜及年产50万盆的红掌基地。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与安兴食品对接农产品加工项目,与臻富果汁对接芙蓉李汁加工项目,引进福建梁野久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芙蓉李、百香果等果酒40万斤的果酒厂,同时研发了10多种芙蓉李衍生产品,改变了芙蓉李产品单一现状。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共设立阿里村淘村级服务站6个、京东服务站9个,新注册电子商务企业23家,培育了25个电商网点,6个富贵籽中转站共5000平方米,极大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
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商务特色镇、省级文明乡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武平芙蓉李”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武平富贵籽”成功入选原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度福建省名牌农产品”。 |
一、武东区位
武东镇位于武平县东部,东邻上杭县湖洋镇,南接十方镇,西连城厢镇,北与永平镇、中堡镇毗邻。全镇地域面积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8万亩,林地面积15万亩。
二、镇情概况
1.人口大镇。全镇地域面积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8万亩,林地面积15万亩。辖20个行政村209个村民小组,形成陈埔、六甲、丰田三大片区,各有集镇墟场。有11372户3.4万人,24个党支部1141个党员。
2.区位独特。地处武平县东部,距县城30公里、国道5公里、高速10公里。境内有3.34万亩山林列入梁野山自然保护区,是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的重要拓展区。
3.生态优良。有张畲梯田、瀑布群体、仙岩茶乡、六甲水库、梁野山东部生态湿地、教文村古树群、太平山妈祖文化、“一文两武”故居红色文化、无公害早熟蜜桔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4.人文荟萃。康熙年间著名文人林宝树,著有影响深远的通俗启蒙读物《一年使用杂字》(俗称《年初一》)。“一文两武”,即文坛名宿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党组书记林默涵;开国少将林伟和廖步云将军。现代名人有著名作家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朱大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现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
5.产业特点。“飞地工业”。全镇共引进落户项目6个,至目前,全镇累计引进落户企业15家(其中落户工业园区企业9家、非工业企业6家),总投资约13亿元,“飞地企业”逐步成为我镇经济重要增长极。2019年实现“飞地”工业税收560万元,2020年度镇级分成首次突破640万元。特色养殖业。地方特色兔种“梁野白兔”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命名为“福建白兔”,并收录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目前存栏10万余只,年出栏60万只以上,产值2000多万元。传统种植业。全镇烤烟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000亩左右,收购烤烟60多万斤。蔬菜种植面积年均9000亩左右(槟榔芋种植3000余亩,反季度蔬菜5000余亩),建立甜橙基地600亩、经济苗木基地400亩,茶叶种植面积达3798亩。外出经商务工。人多地少,常年外出经商务工近2万人,其中外出经营空压机业务老板两千多人,空压机产业队伍遍布全国各地。 |
万安镇有久远的历史,早在元代县尹魏侃夫率领群众建筑了万安城(又称土堡),至今尚存部分城墙,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万安镇,属顺平里,建国后先后属第一区、城厢区、卫星公社,1964年4月改称万安公社,1984年10月撤公社建乡,2014年11月13日撤乡建镇。
〖地理位置〗武平县万安镇位于东经116.4o,北纬25.7o,地处武平县的中南部,县城北郊,镇政府所在地下镇村距离县城3.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乡镇。
〖自然环境〗东与城厢镇接壤,南与平川街道毗邻,西与东留镇相连,北与永平镇为邻,平均海拔310米,年均气温21℃,气候宜人,国道357线(原省道309线)贯穿其中,交通便利。
〖人口民族〗2019年末,总户数3672户,总人口12380人,以汉族为主,-家方言。
〖市政建设及规划〗万安镇辖捷文村、小密村、贤溪村、上镇村、下镇村、五里村6个行政村,总面积112.31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2020年,万安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3803万元,增长2.5%;实现飞地工业及建筑业税收收入168万元(不含福建省金普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增值税退税337万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391万元,同比增长26%,位居全县第三;完成全社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1059万元,占目标任务的168.8%,位居全县第一;完成限额以上贸易业销售额90109万元,同比增长16.7%,位居全县第四;完成规模以上其他营利-务业企业营业收入992万元,增长11.8%,位居全县第五;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712元,同比增长12.59%;
〖文化状况〗2020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常态化开展“三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服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开展群众性文艺汇演活动。①1月11日,在捷文村成功承办武平县2020年“农家欢·村村乐”乡村春晚启动仪式。②9月14日,在万安镇镇政府内坪成功举办“榜样的力量”文艺晚会。③9月18日,组队参加在城厢镇客都汇举办的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趣味运动会比赛。④11月5日,组队参加在东留镇举办的第十二届城区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活动,体育代表队荣获优异成绩,选送3个优质文艺节目参加文艺汇演。⑤12月12日,在捷文村顺利承办“闽西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捷文村采风笔会活动暨文艺惠民演出”活动,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精神文明〗2020年,我镇持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六倡导、六反对”示范点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崇尚科学”专项治理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和谐万安建设。万安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共9个(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2个),各项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如春风化雨,广润百姓心田。截至目前,万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已达230余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8万余人。万安镇顺利完成武平县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总评暗访点各项工作。万安镇捷文村被评为第十四届省级文明村,万安镇和五里村、下镇村、贤溪村被评为第十四届县级文明村镇。 。 |
永平镇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26公里,省道221线穿镇而过,是承接县城、武北四乡镇的交通要道,素有“武北南大门”之称。全镇辖15个行政村(扶贫开发重点村4个,其中市级1个,即唐屋村,县级3个,即昭信村、杭背村、梁山村,杭背村已于2017年年底退出,昭信村、梁山村已于2018年年底退出,唐屋村于2019年年底退出),2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2.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1户961人),辖19个基层党支部(其中非公党支部2个,即荣盛木业和众森林业非公党支部),党员864人。镇域总面积256.16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二),有山林33.4万亩,耕地2.47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山区乡镇。永平镇为十三届(2015年-2017年)、十四届(2018年-2020年)省级文明乡镇,连续多年成功创建市级平安乡镇,2021年被授予省级卫生乡镇。
生态环境资源优良。永平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以低山和高丘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3.4%,林木蓄积量约260万立方米,居全县首位。年均降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永平溪、帽村溪、孔厦溪等3条溪流贯穿境内,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即龙尾窖水库),水电站18座(其中小<二>型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7410千瓦,正规划申报在杭背村新建中型水库一座(即武平百把寨水库,属于县级重点建设项目)。著名的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坐落于我镇境内,孔厦村谷夫自然村、梁山村箩斗坑自然村均有上山通道,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岗背村凤南山被人们美誉为“凤凰的天堂”、“天然氧吧”;孔厦村谷夫万亩天然红豆杉群落空气清新,溢满负氧离子,“杉泉”甘甜,风景宜人。
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民俗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湍村“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民俗绝技神奇独特、名扬四方,2019年11月成功举办武平县第三届中湍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全国各地3000余名游客参加;孔厦村传统船灯及帽村、恬下的龙灯也富有地方特色。红色文化,永平镇有革命基点村14个(省级1个,县级13个),其中帽村村是中央红军粤赣军区第三作战分区司令部及独立团驻地、帽村中心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帽村村的许卓烈士纪念碑、高沙坝红军“义冢”、红军标语屋等是永平革命斗争的历史印记。帽村“竹苞松茂”古建筑与红色文化-于2017年被批准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田背村、孔厦村、塔里村等红色文化气息较为浓厚。
产业发展日益壮大。生态农业。以打造梁山无公害蔬菜、永平无籽葡萄、绿色小盆栽为主攻方向,带动培育辣椒、脐橙、百香果、梁山西瓜、花卉苗木以及本土野果等产业发展。2018年以来,我镇依托“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推进百香果(黄金果)、脐橙等种植,到2020年百香果种植面积超150亩(其中连片种植100亩,散户种植50亩以上);种植脐橙等瓜果6000余亩。我镇有龙头企业1家(华发生态养鸽)、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33户、种植大户80多户。林下经济。加快培育壮大林下鸡、鸽、蜂、石蛙养殖和仿野生灵芝种植等林下产业,其中林下有机灵芝种植产业逐渐成为我镇林下经济的领头产业,目前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2019年引进从事灵芝菌种研发培育、灵芝生产、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灵芝产业企业1家,现已落户我镇杭背村,推进了灵芝全产业链发展;永利林下经济、上茶亭生态石蛙养殖、华发生态养鸽等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保持稳定增长,实现较好效益,其中永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被列入县级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培育森林人家5户(即箩斗坑生态农庄、梁山泉庄、梨竹山庄、礼华森林人家、渠岭森林人家);2017年4月份,在梁山村主导成立了家禽产业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已突破百人。 |
象洞镇地处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东南山涧盆地,武夷山脉西麓以南,福建省最西端,国务院批复的闽粤赣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区核心区域。平均海拔469米,西抵岩前镇,东北邻上杭县中都镇,南与广东蕉岭县南礤镇接壤,距上杭县城24公里,距蕉岭县城52公里,距县内高速公路12公里,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境内矿产资源、生态资源丰富。
全镇土地面积13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4533户,总人口15353人,耕地面积2.2万亩,林地面积16.5万亩,人均林地10.1亩、耕地1.4亩,具有革命老区之镇、综合发展比较均衡之镇、边界贸易活跃之镇、人口较为集中之镇、典型农业之镇、量小财紧民较富之镇、何仙姑故里乡镇、矿产资源丰富之镇等基本镇情特点。
2019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4.98亿元,增幅10.8%,其中农业总产值5.36亿元,增幅4%;工业总产值6.42亿元;服务业产值13.2亿元,增幅30.2%。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7亿元;财政总收入(全口径)1004.68万元,其中“飞地”企业税收685万元,增幅34.31%,烟叶税完成319.6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82元,增幅10.4%;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新培育两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利-务企业实现“零”突破。 |
中赤镇宋代属和平乡,明时属归郡里。民国初设中赤区,民国29年(1940年)改为万成乡。苏维埃时期属中赤区,有二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国初先后划入城厢区、下坝区。1958年4月设立中赤乡,11月成立中赤公社。1960年2月并入下坝公社。1961年4月恢复中赤公社。1984年10月撤销中赤公社,复设中赤乡。2018年11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中赤乡,设立中赤镇。2019年1月2日举行撤乡设镇揭牌授印仪式。
〖地理位置〗中赤镇位于武平县西南部,距县城26公里,东与岩前镇交界,南与广东省蕉岭县广福镇接壤,西与下坝乡相连,北邻城厢镇、十方镇。
〖自然环境〗中赤镇行政区域面积1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72亩,林地面积14.6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3%以上,地处梅江上游,水域面积120万平方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温热湿润。
〖人口民族〗中赤镇2020年末总户数3004户,总人口10572人,以汉族为主,-家方言。
〖乡镇建设及规划〗中赤镇行政辖区有中赤、上赤、万营、下营、壮畲、育平、平沿共7个行政村,99个村民小组,公园有中赤南坝公园,万营塘尾凹公园,上赤文化广场公园,育平文化广场公园,平沿文化广场公园,壮畲主题公园。
〖经济状况〗202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2.5亿元,比增3.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3.9亿元,比增9.5%;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入库6个,完成投资年度任务95.8%;飞地工业及建筑业税收完成435.8万元,比增13.1%;其他营利-务业企业2家,营业收入完成5700万元,比增3%;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11家,销售额、营业额完成4.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93元,比增11%。
〖精神文明〗持续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志愿者入户宣传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知识,劝导取消红白喜事等活动20余场、聚集性娱乐活动60余次、民间群体性活动40余场。弘扬热心公益的社会新风,爱心人士、中赤乡贤为疫情防控、万成桥重建、中平公路建设等捐款捐物、捐林捐地,累计募集资金130余万元,展现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中赤担当和中赤力量。开展“最美脱贫示范户”“最美自我发展户”“中赤好青年”等评选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乡镇”、省级“文明镇”。
〖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中赤”建设和“平安村居”创建活动,做好“平安三率”入户宣传,通过微信、短信、发放宣传品等形式扩大平安建设宣传影响面,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平安建设知晓率和执法工作满意率,2020年“平安三率”测评总成绩全县第一,连续五年被评为龙岩市“平安乡镇”,获评龙岩市平安建设成绩突出乡镇,5个村被评为“平安村居”。 |
湘店镇,宋代属永宁乡,明时属大湘亭里。民国初设湘湖区,民国24年(1935年)改为第十区,民国29年设湘店乡。苏维埃时期属桃澜区,有7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国初划为十三区,1952年12月,与十一区合并为桃澜区。1958年4月撤区设湘店乡,11月改湘店公社。1960年2月并入桃溪公社,1961年4月又从桃溪分出,恢复湘店公社。1984年10月撤销湘店公社,设立湘店乡。2019年1月撤销湘店乡,设立湘店镇。
〖地理位置〗湘店镇素称武平北大门,地处北纬25度26分,东经116度12分,是武平、长汀、上杭三县结合部,东与长汀县羊牯乡,上杭县官庄乡交界,西南部与本县桃溪镇、大禾镇毗邻,北与长汀县红山乡、濯田镇接壤。
〖自然环境〗湘店镇地处武平县最北端山间谷地,有闽西客家母亲河之称的汀江穿店下村而过。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高岭土、稀土、石板材等资源较丰富,特别是湘湖高岭土储量达5000多万吨。
〖人口民族〗2020年末总户数2961户,总人口11697人,以汉族为主,-家方言。
〖市政建设及规划〗湘店镇行政辖区有湘洋、尧山、湘湖、七里、店下、三和共6个村,93个居民小组。全镇面积104平方公里,尧洋路贯彻湘店镇。公园有空军主题公园、将军文化广场。
〖经济状况〗2020年,湘店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4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1.3元,第三产业产值120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724.94万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569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675亩,家禽出栏143434只,肉产量1097.8吨。
〖文化状况〗湘店镇文化娱乐场所2处,老人活动中心6处。群众文化生活有文化创作、灯谜、摄影、琴棋书画、戏剧弹唱等。
〖精神文明〗近年来,湘店镇积极推进空军特色小镇建设,以品牌建设带动发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把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增强全镇综合实力的重中之重来抓。2020年,我镇荣获福建省“文明乡镇”称号。 |
大禾镇地处武平北部桃溪河上游,距县城58公里。全镇区域面积188平方公里,总人口1.92万人,下辖13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全镇有14个党支部,党员620人。
边界乡镇。是两省(江西、福建)、三县(江西会昌、福建长汀、武平)、五镇(大禾、桃溪、永平、红山、江西永隆)交界的边界乡镇。
红色沃土。全镇有11个村为革命基点村,是当年红军往返闽赣两地开展斗争的重要通道,为原中央苏区福建党政军机关红军最后战斗地,建有上湖村中央苏区福建党政军机关红军烈士陵园。
宜居之乡。是省级生态镇、县级重点林业镇,森林覆盖率达82.3%,拥有武平唯一入选龙岩十大魅力风水林的上湖水口风水林。年均气温18.4℃,年均降雨量1580毫米,适宜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物产富饶。耕地面积1.7万亩,林地面积23.4万亩,其中用材林21.4万亩,生态林6.8万余亩。蕴藏丰富的萤矿、钨矿、稀土、钾长石等矿产资源,盛产优质笋干、香菇、红菇等。
好人之乡。涌现了第六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第五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模范邓秀英,及蓝桂容、刘路连、林发汉等一大批各级“身边好人”、“最美老干部”模范,有1个镇级慈善基金会和4个村级慈善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