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社区驻地张家场场镇,故名。2004年设立张家场社区。 朝阳镇张家场社区,位于朝阳镇场镇,总户数1069户,总人口1544人,有3个居民小组,党小组4个,党员53人。 |
因境内有朝阳山,故名。原为二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时以境内朝阳山命名朝阳山大队,1984年撤大队为村至今。 朝阳镇朝阳社区,位于朝阳镇东南方位,辖区幅员面积2.11平方公里,总户数768户,总人口2424人,有112个村民小组,党小组7个,党员50人,耕地面积 1517.85亩,其中:水田683.03亩,旱地 834.82亩,以(农业、柑橘等)农业特色为主。 |
境内有一座桥,桥边长满黄桷树,名黄桷桥,村民沿此聚居于此,故名。原为四大队。 1982年地名普查时以驻地黄桷桥而命名为黄桷桥大队。 1984年撤大队为村,设立黄桷村。 朝阳镇黄桷桥村,位于朝阳镇东北方位,辖区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总户数638户,总人口2065人,有10村民小组,党小组7个,党员50人,耕地面积 1500亩,其中:水田740亩,旱地 860亩,以(农业、柑橘等)农业特色为主。 |
此地由小土堆形似山丘,故名。1982年地名普查时以境内有六公丘而得名为六公丘大队,1984年撤大队为村至今。 朝阳镇六公丘村,位于朝阳镇西北方位,辖区幅员面积1.22平方公里,总户数446户,总人口1400人,有7个村民小组,党小组7个,党员39人,耕地面积915亩,其中:水田4503亩,旱地465亩,以农业、柑橘特色为主。 |
境内河流下游平坦处修建有一座桥,故名。原为六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时以境内下坝桥,而命名为下坝桥大队,1984年改大队为村至今。 朝阳镇下坝桥村,位于朝阳镇东方位,辖区幅员面积1.7平方公里,总户数396户,总人口1325人,有7个村民小组,党小组4个,党员38人,耕地面积1400亩,其中:水田560亩,旱地840亩,以柑橘特色为主。 |
此地地形平缓且早期曾有一铧匠铺,故名。原为二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以驻地命名为铧匠冲大队,1984年撤大队为村至今。 根据内市区府发〔2020〕34号与大洪山村合并为铧匠冲村。 朝阳镇铧匠冲村,位于朝阳镇西南方位,辖区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总户数324户,总人口1017人,有7个村民小组,党小组4个,党员32人,耕地面890亩,其中:水田256亩,旱地634亩,以农业、柑橘特色为主。 |
园山子位于该村境内,村命名时,以山名为名。原为三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以境内有地名园山子,故名为园山大队,1984年改大队为村至今。 朝阳镇园山村,位于朝阳镇西南方位,辖区幅员面积2.62平方公里,总户数651户,总人口2123人,有11个村民小组,党小组7个,党员36人,耕地面积2733.6亩,其中:水田956.76亩,旱地1776.84亩,以农业、柑橘特色为主。 |
因境内有一桥在七冲汇流处,山洪发生时,水似龙回。1982年地名普查以驻地命名为回龙桥大队,1984年撤大队为村至今。 朝阳镇回龙桥村,位于朝阳镇西北方位,辖区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总户数478户,总人口1508人,有8个村民小组,党小组5个,党员39人,耕地面积14939亩,其中:水田460亩,旱地1033亩,以农业、柑橘特色为主。 |
此地位于山坡且有较多的周姓居民居住于此。原为九大队,1982年地名普查以驻地得名为周坡大队,1984年撤大队为村沿用至今。 朝阳镇周坡村,位于朝阳镇西北方位,辖区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总户数287户,总人口958人,有8个村民小组,党小组4个,党员26人,耕地面积1431.04亩,其中:水田615.3亩,旱地815.74亩,以柑橘特色为主。 |
因境内有墙沟,原意是墙曾被淹,今取其谐音为“强安”,故名。1984年改大队为村并沿用至今。 朝阳镇强安村,位于朝阳镇西北方位,辖区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总户数502户,总人口1501人,有7个村民小组,党小组5个,党员36人,耕地面积1698.63亩,其中:水田799.3亩,旱地899.33亩,以农业特色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