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龙泉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龙泉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14年设城区,1922年分设8个镇,1927年设置中正、东升、西平、河南镇,1940年改设东升、西新镇,1946年改名为中正镇。

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后改名为升平镇,1953年更名为城关镇,1961年为城关镇公社,1984年改名为龙渊镇。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将原城郊区的宏山、白云、新民、大沙、凤鸣5个乡划入龙渊镇辖区。

2002年2月,撤销龙渊镇建制,原行政区域改由龙泉市政府直辖,设立龙渊、西街、剑池三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1914年设城区,1922年分设8个镇,1927年设置中正、东升、西平、河南镇,1940年改设东升、西新镇,1946年改名为中正镇。

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后改名为升平镇,1953年更名为城关镇,1961年为城关镇公社,1984年改名为龙渊镇。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将原城郊区的宏山、白云、新民、大沙、凤鸣5个乡划入龙渊镇辖区。

2002年2月,撤销龙渊镇建制,原行政区域改由龙泉市政府直辖,设立龙渊、西街、剑池三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1914年设城区,1922年分设8个镇,1927年设置中正、东升、西平、河南镇,1940年改设东升、西新镇,1946年改名为中正镇。

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后改名为升平镇,1953年更名为城关镇,1961年为城关镇公社,1984年改名为龙渊镇。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将原城郊区的宏山、白云、新民、大沙、凤鸣5个乡划入龙渊镇辖区。

2002年2月,撤销龙渊镇建制,原行政区域改由龙泉市政府直辖,设立龙渊、西街、剑池三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清属西宁乡七、八、九、十三都。

民国时称长安镇,属八都区。

1947年称八都乡。

1958年改为八都(大)公社八都管理区。

1961年5月改称八都公社。

1984年改称八都乡。

1985年6月撤乡建镇。

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时,瀑云、南窖乡并入,组成新的八都镇。

清属西宁乡五都。

1938年为贵岱、黄锦二乡。

1949年为岱垟乡,属八都区。

1951年分为岱垟、金垟两乡;1956年合并仍称岱垟乡;1958年为八都(大)公社岱垟管理区;1961年改称岱垟公社;1984年5月复称岱垟乡;1989年12月撤乡建镇,由岱垟乡改称上垟镇;1992年4月,四源乡整体并入上垟镇。

清属延庆乡一都、二都地;民国时为小梅镇,属小梅区,1949年前后为小梅乡、三溪乡,属小梅区。

1951年小梅分为小梅、琉梅两乡,三溪分为三溪、义和两乡;1956年合并,仍称小梅乡和三溪乡;1961年改为小梅公社、三溪公社,属梅岭区;1975年属城南区。

1982年三溪公社更名为青溪公社;1984年改称小梅乡和青溪乡;1985年6月。

撤销小梅乡,建立小梅镇;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时,小梅镇扩进青溪乡组成新的小梅镇。

清属延庆乡三都、四都和剑池乡十四都地。

民国为小梅区查川乡和茶丰乡。

1946年茶丰、剑湖合并称剑丰乡,与查川乡同属查田区。

1950年茶丰、青竹两乡,查川分为查川、樟溪两乡;1956年又合并,仍称查川乡和查丰乡。

1961年茶川乡改称查田公社,茶丰乡改称茶丰公社。

1984年5月复称查田乡和茶丰乡。

1988年12月,撤销查田乡,建立查田镇。

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时,茶丰乡并入查田镇。

1197年~1368年称龙泉乡(又名建德乡)安仁里。

1368年~1398年称廿二都。

清时称东乡安仁庄。

1912年称东乡。

1929年称安仁镇。

1933年~1946年称安仁区。

1947年~1949年7月称安仁乡。

1951年分为安仁、建安两乡。

1956年两乡合并称建安乡,属安仁区。

1958年为安仁(大)公社建安管理区。

1961年改称建安公社。

1984年5月改称建安乡。

1985年7月撤销建安乡,设立安仁镇,属安仁区。

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时,扩入福源、天平、胜利三乡,组成新的安仁镇。

清属西宁乡十一都。

民国时称锦川镇,1947年称锦溪乡。

1951年分为锦溪、双岭两乡,属金龙区。

1956年撤区并乡,两乡合并仍称锦溪乡,为县直属乡。

1958年为锦旗(大)公社锦溪管理区;1961年改称锦溪公社,属锦旗区;1984年5月改称锦溪乡,1984年10月分为锦溪、双岭两乡;1987年2月,锦溪撤乡建镇。

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时,双岭乡并入,组成新的锦溪镇。

清属西宁乡十二都,民国时称住龙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住龙乡,属八都区。

1952年划归金龙区;1953年分为住龙、住溪两乡;1956年两乡合并复称住龙乡,属八都区;1958年划入锦旗(大)公社,称住龙管理区;1961年改称住龙公社,属锦旗区。

1984年5月改称住龙乡;1989年撤乡建镇。

清属延庆乡一都、剑池乡十六都地。

1938年称库垟乡、瑞南乡、桐溪乡。

解放前夕,库垟与瑞南合并称屏南乡。

1958年,桐溪乡改称为均溪乡,屏南乡分为屏南乡和瑞垟乡。

同年,为屏南(大)公社,下设屏南、均溪、瑞垟3个管理区。

1961年设屏南区,辖屏南、均溪、瑞垟3个公社。

1977年撤销屏南区整体规划城南区。

1980年设置屏南林区,辖屏南、均溪、瑞垟3个公社。

1980年政社分设,改公社为乡人民政府,屏南林区辖屏南、均溪、瑞垟3个乡。

1990年12月,撤销屏南乡,设置屏南镇。

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时,撤屏南林区,均溪、瑞垟并入屏南镇。

清属剑池乡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地。

1935年分属兰山、碧渠、桐溪、富田乡,由小梅区管辖。

1940年兰山,碧渠二乡合并,始称兰渠乡。

1951年兰渠乡分为兰渠、南山两乡,改属城区,剑池乡属小梅区,1953年划城郊区管辖。

1956年南山乡又并入兰渠乡,为县直属。

1957年属城郊区。

1958年为城郊(大)公社兰渠管理区、剑池管理区;1959年从兰渠管理区分出大赛管理区。

1961年改称兰渠公社、大赛公社、剑湖公社,属城郊区。

1984年5月公社改为乡政府建制,上述三乡仍属城郊区,兰渠乡改称兰巨乡,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时,兰巨、大赛、剑池三乡合并称兰巨乡。

清属西宁乡六都。

1912年宝溪乡为西乡管辖。

1914年宝溪乡属西远区,1933年1月,宝溪乡为八都区塘上、宝鉴乡。

1938年宝溪乡属八都区。

1951年宝溪乡分为宝溪、高塘两乡,属八都区;1961年改称宝溪公社;1984年改称宝溪乡。

清属西宁乡九都,1938年竹垟设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均称竹垟乡,属八都区,1951年分为竹垟、山里两乡;1954年合并复称竹垟乡;1958年为八都(大)公社竹垟管理区;1961年改称竹垟公社;1984年5月复称竹垟乡。

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竹垟畲族乡。

清属龙泉乡(又名建德乡)廿一都地。

1912年为北乡,1914年为下北乡。

1933年设道太区,辖39个乡,道太村为区公所驻地。

1938年调整乡镇编制,道太区辖10个乡,1940年又调整为8个乡,1947年7月调整为6个乡。

1951年土改时划小乡,道太区辖黄鹤、盛溪、上东、雁川、雁岭、道太、宝供、双平、升平9个乡。

1953年,建立城北区,黄鹤、盛溪、上东3个乡从道太区划归城北区,道太区辖6个乡。

1956年3月,撤销城北区,道太区辖雁川、道太、双平、福源、联盟、上东6个乡。

1957年恢复城北区,县直属的凤鸣乡划归道太区。

1958年11月,实行政社合一,改区为人民公社,乡为管理区,道太公社辖雁川、道太、双平3个管理区。

1959年从双平管理区分出王庄管理区。

1961年公社改为区,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

1982年,道太人民公社更名为供村人民公社。

1984年,政社分设,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道太区辖雁川、供村、双平、王庄4个乡。

1992年4月,撤区扩镇并乡,原道太区的4个乡合并为道太乡。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