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属神德泉乡。 明清隶石泉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隶襟沈乡。 1949年5月,隶渭南市(区级)。 1954年3月,隶城关区。 1955年8月,隶城关镇。 1958年9月,隶八一公社。 1959年1月,改隶城关公社。 1964年6月,隶城关镇。 1971年,设立人民街道办事处,隶城关镇,辖12个居(家)社区。 1984年4月,改设人民街道办公室,隶城区街道办事处。 1991年4月,撤销城区街道办事处时,设立人民街道办事处,辖22个社区、23个家委会,3个行政村。 |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为神德泉乡。 明清隶石泉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隶襟沈乡。 1949年5月,隶渭南市(区级)。 1954年3月,隶城关区。 1955年8月,隶城关镇。 1958年9月,隶八一公社。 1959年1月,隶城关公社城市分社。 1970年,隶城关镇。 1984年4月,改设杜桥街道办公室,隶城区街道。 1991年4月,撤销城区街道时,在其杜桥街道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立杜桥街道,辖16个居(家)社区和3个行政村,下设25个村民小组。 |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属神德泉乡。 明清隶石泉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隶襟沈乡。 1949年5月,隶渭南市(区级)。 1954年3月,隶城关区。 1955年8月,隶城关镇。 1958年9月1日,隶八一公社。 1959年1月,改隶城关公社。 1964年6月,隶城关镇。 1968年3月,隶城关公社。 1970年,隶城关镇。 1971年,设立解放街道,隶城关镇,辖8个社区。 1984年4月,改设解放街道办公室,隶城区街道。 1991年4月,撤销城区街道时,设立人民街道,辖12个社区、有20个居民小组。 |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属神德泉乡。 明清隶神川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隶望华乡。 1949年5月,隶渭南市(区级)。 1954年3月,隶城关区。 1955年8月,隶城关镇。 1958年9月,隶八一公社。 1959年1月,改隶城关公社。 1964年6月,隶城关镇。 1968年3月,改隶城关公社。 1970年,隶城关镇。 1971年,设立向阳街道,隶城关镇,辖10个社区。 1984年4月,改设向阳街道办公室,隶城区街道。 1991年4月,改设为向阳街道,辖6个居民委员会、9个家委会,8个行政村,下设34个村民小组。 2001年11月,程家乡并入向阳街道,辖7个居民委员会、26个行政村,下设111个村民小组。 |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属神德泉乡。 明清,隶神川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隶望华乡。 1949年5月,隶渭南市(区级)。 1954年3月,隶城关区。 1958年9月,隶八一公社。 1959年1月,隶城关公社。 1964年6月,隶城关镇。 1968年3月,改隶城关公社。 1971年,改为火车站街道隶城关镇,辖4个社区。 1984年1月,称站南街道办公室,隶城区街道。 1991年1月,撤销城区街道时,设为站南街道,辖6个社区,8个行政村,下设34个村民小组。 |
秦代,属秦地。 唐宋,隶渭南县。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称绳王村隶石泉乡。 后称双王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隶襟沈乡。 1949年5月,隶襟沈区。 1956年2月,称双王乡隶渭南县直辖。 1958年8月,改为红旗公社,同年12月称双王管理区隶城关公社。 1961年5月,称双王公社隶城关区。 1967年,改称红旗公社。 1970年,恢复双王公社之名。 1984年4月,改为双王乡。 2001年,改设双王街道,辖17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 |
春秋属秦地。 唐宋隶渭南县。 明清隶神川乡张北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属湭源乡。 1949年5月,隶花园区,辖22个村。 同年10月隶青岗坪区。 1956年3月,改称段家乡隶崇凝区。 1957年5月,改称桥南乡。 1958年9月,属长丰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 1959年1月,称桥南管理区隶崇凝公社。 1961年5月,称桥南公社隶崇凝区。 1971年1月,崇凝区撤销隶渭南县。 1983年5月,改为乡,辖12个行政村。 1984年10月,改为镇。 2001年11月,花园乡并入桥南镇,辖34个行政村。 |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灵源县治此。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灵源县并入渭南县。 明清隶石泉乡阳郭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隶灵源乡。 1949年5月,阳郭乡隶阳郭区,辖16个村。 1955年8月,改为乡。 1956年2月,隶交斜区。 1957年,撤区隶渭南县。 1958年9月,属保丰公社。 1959年1月,改为管理区隶阳郭公社。 1961年5月,改为公社隶阳郭区,辖16个生产大队。 1976年1月,阳郭区撤销隶渭南县。 1984年4月,改为乡,辖16个行政村。 同年10月改为镇。 2001年11月,允曲乡并入,辖32个行政村。 2011年1月,大王乡并入,辖55个行政村。 |
战国晚期,下邦县治和南北朝时延寿郡治均在此。 明代,称故市里隶下渭乡。 民国十年(1921年),渭北分县治此。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一县治此,次年撤销五一县,隶渭南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为第一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隶甘泉乡。 1949年5月,称故市乡,隶故市区,辖8个乡。 1956年,隶交斜区。 1957年,撤区隶渭南县。 1958年9月,属跃进公社所辖。 1959年1月,改称故市管理区隶故市公社,辖130个生产大队。 1961年5月,管理区撤销,改称故市公社,辖18个生产大队。 1984年1月,改为乡,辖18个行政村,同年10月改为镇。 2011年,故市镇原南师乡并入故市镇。 |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伐邽、冀戎于今天水、陇西一带,获胜后迁其部分邦民于今渭南市临渭区之渭河以北,设下邦县;县治在今巴邑镇。 此为中国最早所置三县之一。 秦代,行郡县之制,置下邽县。 西汉,下邽县之外,东北处设莲勺县,后并入下邽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为避讳改念“邽”(gui)为“吉”音。 后又改下邽为下封,但仍念“下邽”的音。 隋代大业二年(606年),恢复“下邽县”的原写法,并恢复“邽”字原读音gui(归),还原了“下邽”的本来面目。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下邽县迁至今下邽镇址。 唐代至五代,下邽县隶属华州华阴郡。 宋代熙宁六年(1073年)不作县,只作镇,至元丰元年(1078年),下邽又复作县存在。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邽县制被撤销,并入渭南县。 清朝初期,设下邽镇,隶属渭南县。 解放后,设下邽区人民政府。 1955年,改为乡政府;大县时改为下邽管区。 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 1978年,将下邽更名为下吉。 1984年,撤乡改镇为下吉镇。 2002年,撤乡并镇,将原南七乡并入下吉镇。 2011年元月,将原周家乡并入下吉镇。 2012年01月09日,下吉镇复名为下邽镇,政府驻地迁至双官路,行政区域和隶属关系不变。 |
明清隶石泉乡张村里。 1922年,隶钟灵乡。 1949年5月,设三张乡隶三张区,辖17个村。 1957年,撤区隶渭南县。 1958年9月,隶属红星公社。 1959年1月,改三张管理区隶阳郭公社,辖17个生产大队。 1961年,撤销三张管理区成立三张公社。 1984年4月,改为乡,辖17个行政村。 1989年5月,改为镇。 2001年11月,原何刘乡并入三张镇。 |
明时一部分为耒化镇。 明清隶下渭乡新兴里。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隶廉让乡。 1949年5月,称交斜乡隶交斜区。 1958年9月,属卫星公社。 1959年1月,称交斜管理区隶故市公社。 1961年8月,称交斜公社隶故市区。 1971年6月,故市区撤销隶渭南县直管。 1984年4月,改设乡,辖19个行政村,下设88个村民小组。 1989年5月,改为镇。 |
明清为神川乡庆寺里。 民国十一年(1922年),隶长稔乡。 1949年5月,设崇凝乡隶崇凝区,辖8个村。 1958年9月,属长丰公社。 1959年1月,改称崇凝管理区隶崇凝公社,辖8个生产大队。 1961年8月,改称崇凝公社隶崇凝区。 1966年,更名为红星公社。 1967年,恢复崇凝公社。 1976年1月,撤销崇凝区隶渭南县直辖。 1983年5月,改为乡,辖8个行政村。 1994年9月,改为镇。 2001年11月,原线王乡合并设崇凝镇,辖25个行政村。 |
元代隶属下部县。 明清隶下渭乡孝义里。 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隶贤孝乡。 1949年5月,称孝义乡隶孝义区,辖5个村。 1958年9月,属卫星公社。 1959年1月,称孝义管理区隶故市公社,辖7个生产大队。 1961年5月,管理区撤销称孝义公社,同年8月隶故市区。 1984年4月,改为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下设78个村民小组。 1994年9月,改为镇。 |
秦汉唐宋隶下邦县。 元至元元年(1264年),隶渭南县。 明清隶仕原乡仕东南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1912年)后,称金坡乡。 1949年5月,称蔺店乡隶蔺店区,辖19个村。 1950年5月,蔺店区撤销隶官路区。 1956年2月,称蔺店乡隶交斜区,辖19村。 1958年9月,属东风公社。 1959年年1月,称蔺店管理区隶故市公社,辖20个生产大队。 1961年8月,称蔺店公社隶故市区。 1971年1月,故市管区撤销隶渭南县。 1984年4月,改设乡,辖2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04个村民小组。 1994年9月,改为镇。 2011年1月,原凭信乡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