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属十五都;建国前属新安乡;建国初属七堡乡;1956年为浪川叶家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浪川公社叶家大队;因重名于1981年更名为桃源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浪川乡桃源村委会,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地名未变,沿用至今。 |
清代属十五都;建国前属新安乡;建国初属七堡乡;1956年为浪川乡,同年下半年中占家、下占家、竹占家、桥头四村组建占家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浪川公社占家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占家村委会;1992年撤扩并后,属浪川乡占家村委会,2007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地名未变,一直沿用至今。 |
建村约700余年;1958年,以驻地为名,建制洪家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浪川乡洪家行政村。 1992年撤村为浪川乡洪家村委会;2007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地名未变,一直沿用至今。 |
清代属十六都,建国前属芹岭乡,建国初属全朴乡、1956年为马石村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浪川公社马石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社后,设浪川乡马石村委会,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地名未变,沿用至今。 |
清代属十六都;建国前属芹岭乡;建国初属芹川乡;1956年为芹川乡芹川高级农业社;1958年与新桥村合并组建芹川大队,隶属浪川公社;1961年新桥分出。 本队仍用芹川原名;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浪川乡芹川村委会,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地名未变,沿用至今。 |
清代属十六都;建国前属芹岭乡;建国初属芹川乡;1956年为浪川乡新桥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浪川公社、新桥、芹川合并组建芹川大队;1961年与芹川分开单独建立新桥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为浪川乡改称新桥村委会;1992年撤扩并后,属浪川乡新桥村委会;2007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调整后,地名未变,一直沿用至今。 |
清代属全朴乡(十六都);民国时期属芹岭乡;1956年为双源乡和平农业社;1958年为双源管理区和平大队;1961年为双源公社和平大队;1981年9月更名为全朴大队。 隶属双源公社;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双源乡全朴村委会;1986年县政府批准村为革命老区村;1992年撤扩并后,属浪川乡,地名未变,一直沿用至今。 |
清代属芳梧乡十五都;民国时期属芹岭乡;建国初属芳梧乡;1956年为双源乡芳梧高级农业社;1958年改称双源管理区芳梧大队;1961年为双源公社芳梧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双源乡芳梧村委会;1986年县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村;1992年撤扩并后,属浪川乡,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地名未变,一直沿用至今。 |
清代居十五都,建国前属新安乡建国初属浪川乡,1956年红旗大畈曹家合并为浪川乡联欢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浪川公社、联欢大队;1961年内萺家分出其余几个村乃合并组建联欢大队(红旗村属公社种籽场);1977年底红旗又划归为联欢大队;1984年全县政府分设后,浪川乡设联欢村委会,2007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联欢村和曹家村合并为联欢村委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鲍家村据《上堂郡鲍氏宗谱》记载宋徽宗堂宁二年(公元1103年)。 鲍姓祖先志洪公迁居于此,至今800余年;1992年5月撤扩并后,属浪川乡鲍家村委会;2007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鲍家村和台末村合并为鲍家村委会。 |
清代属十六都;建国前属芹岭乡;建国初属浪川乡;1956年为浪川乡属芹畈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浪川公社属芹畈大队;1961年从芹畈大队分出另建大塘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大塘村委会,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大塘村和芹畈村合并为大塘村委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清代属十六都、建国前属芹岭乡,1958年为双源公社,1984年全部并入浪川乡;2007年全县区划调整后,狮古山村和连岭村、陈家村合并新的狮古山村。 2020年6月,全县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浯溪村与源峰村许家山自然村并入。 |
清代属十五都;建国前属新安乡;建国初属七堡乡;1956年为浪川乡与内杨家合并组建杨家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浪川公社杨家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浪川乡杨家村委会;1986年从内杨家分出,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内杨家村和杨家村合并为杨家村委会。 |
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姜坞山村和瑞塘村及沙核村合并为峰川行政村。 |
2007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林家坞村和蒲桃畈村、三榜村、新店村合并为汇源村委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2020年6月源峰村的汪家、茶园和黄坑三个自然村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