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这里是一片森林,人们迁来伐木定居时,发现这里有一个大坟园,园旁有未损坏的房舍,就居住在这里,人称鬼场,后感名不雅,随谐音改名古城,故名。 |
清末,由于连年战祸,这里荒无人烟,遍地树林。人们自山西迁来后只得伐木开荒定居,在伐树中发现这里原有三间瓦房,就安居在内,人称瓦屋人,后约定俗成,定为村名。 |
此村原名三教堂,系以村东头庙内所供道、佛、儒三教神像而得名,村为蒋、冯二姓所居,后于清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卢君锡的人迁入,日渐富裕,买下了蒋、冯两家土地。后至卢希孔时当上了地方首事,为显卢家势力,随改三教堂为卢家堂,后讹为卢家台。2017年更名为卢台村民委员会。 |
此村二百年前,原为陕西商人落户的村庄,后来迁回原籍,将村庄卖给傅姓,清末筑起土寨,较厚,故名傅家厚寨。后人们简称厚寨,为书写方便,又把“厚”简为“后”,故名。 |
因吕姓始居,故名。 |
因人们来此定居时,这里曾有一片苇园,故名。 |
石桥路,因村东西各有一条小河,一遇河水暴涨,人车无法通过,交通受阻,且唐代此村正处东西官马大道上,便在两条河上各修石桥一座,故名。 |
明初这里只有一个老君庙,庙侧是南阳去鲁山的一条经商大道,庙前有四颗大树,浓荫蔽日,来往行人多在此歇脚。于是开始有人于此卖茶卖饭,后粮商与贩运广阳大枣客商亦在此集散,随逐渐形成村落,故名。 |
因贾姓先来定居,始名贾庄,后又迁入栗姓,故名。 |
1945年以前,此庄原叫赵老庄,系赵姓先来此定居,故名。后因村中常性逐渐增多,且有个常丰山当了保长,故在1945年改名常老庄,故名。 |
清初,袁姓先来定居,故名。2017年更名为袁庄村民委员会。 |
清初,这里林木森然,荆棘遍地。张姓自洪洞迁来浮木定居时,发现林内有一座西北向东南的木制结构楼房,随居于内,时人称斜楼门张庄,简称张庄。后张姓败落,庄宅易于何姓,曾改称何家张庄,但多不习惯,仍简称张庄。1989年因重名,加西字以示区别,故名。 |
清初,一家李姓母子三人由山西洪洞迁来,建村后称为李庄。后二子长大娶妻生子,人口渐多,即行分居。大儿子原居不动,二儿子在村南300米处另建新村居住。因此即将原李庄称大李庄,新建之村称小李庄。 |
清康熙年间由西边沙沟村(因村建在一条沙沟内,故名。今属南召县)张姓分迁于此,故名东沙沟。1919年因年景动乱,村民打了一圈土寨,以防匪患,故又名沙沟寨,今已无寨墙。 |
清初,杜姓自山西洪洞迁来后定居此岗,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