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根据富政函〔2018〕53号发文设立。 |
2018年,富政函〔2018〕53号发文设立。 |
2018年,根据富政函〔2018〕53号设立。 |
2018年,根据富政函〔2018〕53号文件,设立社区。 |
1950年为太平区长沙乡上长沙村、下长沙村、何埭村,1954年与长沙合并分成胜利、五一、民丰三个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三联乡胜利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东洲公社何埭大队,1984年为东洲乡何埭村,1992年属富阳镇,2002年属东洲街道。 |
1950年为长沙乡新沙村,1954年为长沙乡新华初级农业社,1956年为三联乡新华高级农业社。 1958年为东洲公社新华大队。 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东洲公社新沙大队。 1984年为东洲乡新沙村。 1992年属富阳镇。 1994年属东洲街道。 |
1950年为木桥乡木桥村、南湖村,1954年为木桥乡民主、高丰、胜东、胜春、三合、新建6个初级农业社,1956年为木桥乡三合高级农业社、新建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东洲公社三合大队,1981年更名为木桥头大队,1984年为东洲乡木桥头村,1992年属富阳镇,2001年属东洲街道。 2007年行政村调整仍称木桥头村民委员会。 |
是东洲最早形成的沙洲(老沙),解放前取名七村,解放后取名和平村,1950年为梧凤乡和平村,1956年取名红旗高级社,1958年取名红旗管理处,1961年取名红旗生产大队,1984年取名红旗村委员会,1992年撤区、扩镇,并入富阳镇,仍设村委会,2007年12月行政村调整后,取名“东洲街道红旗村村民委员会”。 |
1950年为梧凤乡仁里村,1956年为江丰乡新春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东洲公社新春大队,1981年7月因重名而更名为江丰公社陆家浦大队,1984年为江丰乡陆家浦村,1992年属富阳镇,2001年属东洲街道。 |
清代末年成立,至今100余年历史,主籍由萧山、绍兴等地迁来而形成本村。 1950年为杭县富杭乡浮沙村,是年6月23日划归富阳县。 1956年为江丰乡民联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东洲公社民联大队,1981年为江丰公社民联大队,1984年为江丰乡民联村。 1992年属富阳镇东洲办事处。 2007年属东洲街道。 村规模调整,本村未被调整,仍称民联村。 |
据清光绪32年,《富阳县志》记载,1950年前紫铜村归杭县周浦乡所属。 1950年6月民主建政时,划为富阳县,归属富杭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称为“紫铜大队”,1984年称为“江丰公社紫铜村委会”。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 江丰乡划并富阳镇,仍称“紫铜村委会”。 2001年8月,称为“富阳市东洲街道紫铜村委会”。 2007年行政村调整后称紫铜行政村。 |
五丰岛原是荒无人烟的沙洲,清同治四年,来自上虞县东关镇16名壮劳力上岛垦荒,家人随迁定居沙洲。 后数十年间,萧山、杭县也逐渐有人迁入该岛,尤其到了日本侵略中国时期,由于逃难,迁入的人口达到顶峰,并形成2个小村落,洲西北之村小,称小沙,洲东南之村大,称大沙。 1949年前,大沙归富阳县大源区墅溪乡管辖,小沙归杭县东清乡管辖。 1950年6月小沙划归富阳县,由大源区渔溪乡管辖。 1956年,大沙、小沙两村合并成立五丰高级农业社,寓“五谷丰登”之意,属大源区渔山乡。 五丰之名由此而来。 1958年10月属东风公社;1960年属太平公社里山管理区;1962年为渔山公社五丰大队;1984年3月为渔山乡五丰村;2007年12月,从渔山乡析出,归属东洲街道。 |
1950年为城区新明乡一村、二村、三村,1956年为新明乡民丰高级农业社、互联高级农业社、三联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东洲公社民丰大队、互联大队、三联大队。 1981年为新民公社民丰大队、互联大队、三联大队,1984年为新民乡民丰村、赤松村、鸡笼山村。 1992年属富阳镇,2002年属东洲街道。 2007年12月由于富阳市行政村调整,原赤松、鸡笼山、民丰三个行政村,合并成现鸡笼山行政村。 |
原“庙山坞”、“白鹤”。 在公元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建庙宇“净因院”于此,又因地处山坞,故名“庙山坞”,后来改名白鹤村。 “白鹤”名得由来,据《富阳县志》记载:“传世赤松子驾鹤于华盖山,鹤鸣,桥表,故名。 1950年,为城区新明乡华墅村和太平区木桥乡庙山坞村、株林坞村、横山峤村,1955年8月隶属木桥乡的四村名各为初级社,1956年为新明乡大观庙高级农业社和三联乡白鹤高级农业社、红星高级农业社,株林坞并入白鹤,同年9月改称新民乡高级社,1958年为东洲公社华墅大队、白鹤大队、横山大队,1981年11月属新民公社,1982年5月株林坞从白鹤大队析出单独设大队,1984年3月为新民乡华墅村、白鹤村、株林坞村、横山村,1992年属富阳镇,2002年属东洲街道。 2007年12月由华墅、白鹤、株林坞、横山4村合并而成。 |
清末,此地是一片沙洲,有王保连、朱阿金、骆启伟等几户散居于此。 于1920年左右,长沙村连年坍江,村民不能安居,陆续搬迁来此定居,形成村落。 1949年解放时,后江沙称为十三村。 1950年为太平区长沙乡江岭村、小沙村、后江沙村。 1953年江岭村建红星,大岭2个初级社;小沙1954年分联合、富春、永兴、三联4个初级社;1955年后江沙分春江、建华、宏丰、永丰4个初级社。 1956年分别合并为联合、大岭、春江3个高级社。 1958年改为东洲公社联合、大岭、春江大队。 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小沙、江岭、后江沙大队。 1984年改为东洲乡小沙、江岭、后江沙村委会。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东洲乡划并富阳镇,仍称小沙、江岭、后江沙村委会。 2001年8月撤镇设街道,称东洲街道小沙、江岭、后江沙村委会。 2007年12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合并为“富春江村村民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