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飞竹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飞竹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附近有两块石,形似二只蛤蟆,因名。
据说此地原是唐姓族人居住,始名“唐洋”,因“唐”、“陶”音近似,逐渐演变为陶洋。
清代,村中朱、陈两姓因房地纠纷,涉及诉讼,县官曾到路下查勘。后村民在此建村,遂取名官路下。
以片村梧桐得名。据说400多年前罗源城关居民迁入此地拓基时,附近长许多梧桐树。
村中有一巨石如马兀立洋中而名。
刘姓住户居多,因名。
村有“永镇龟山,泽沛潘溪”题句,且村落地势平坦,因名潘洋。
村址位置地势高亢,故名。
村依山面田,村中400多亩水田串连城平坦田洋,故名洋头。
古时官府在此建村屯粮,其后,村民建屋其前,因名仓前。
相传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浙江省平阳县八角村人迁此定居,取“丰收有余”之义而名村。
原先村附近建有瓦窑,因称瓦窑坂,后姚姓族人以“玉”代“瓦”改为玉窑坂,因“瓦窑”两字拗口,连读成“外”。遂演变为外坂。
清代有叶姓者于此建屋立业,因迷信“风水”,乃于屋前开凿三个湖泊,取名大湖。
村境内一溪自动东向西横贯全境,北宋初期(960-985),余氏从古田县杉洋镇人迁定西至北岸繁衍生息,余氏后裔余定居后仍遵循祖训,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将居住地称为文溪。明代,余氏后裔余一凤迁居溪之南岸,迁居后除继续崇尚文化外,还兴习武之风,居民将居住地称为武溪。为了书写和陈称呼方便,居民将“文”与“武”字合并“斌”字,改文武溪为斌溪村,并沿用至今。
元至正年间,林姓族人在尼庵之后拓基建村,故取名庵后。“庵”“安”同音,图方便写作“安后”延用成俗。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