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杜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杜集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明洪武二年(1369),黄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始称黄庄。清乾隆七年(1742),黄彦任广东雄州知府返乡建高楼一座,改村名黄铁楼。清末,楼渐损坏,又称黄庄。
宋仁宗年间,吴姓在村后渡口居住,因吴洪在此渡口主事,曾为包公运粮,深受包公赏识,闻名四方,时人遂把此地称为吴洪的渡口,后称吴洪口。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北岸定居,并在包河上架桥一座,命村名为王桥。
元代,牛洪自山西洪洞迁至虞城县杜集南包河北岸,始称牛家集。清顺治四年(1648),牛福在村前包河上建一三孔大桥,命村名牛桥。
位于杜集镇南部街道,故称南街。
明代,叶姓始祖携家眷迁此定居,沿路开一店铺,取名叶店。
明代,孟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立村庄,名孟庄。
明末清初,崔昆、崔仲从崔庄迁此定居并在村北建一油坊,所产香油闻名四乡,起村名为崔油坊。
明洪武四年(1371),朱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西堌镇(现杜集)西惠民沟西岸,取名朱庄。清康熙五年(1666),朱登科在村东惠民沟上建一座三孔石桥,后来人们把石桥作为朱庄的象征,遂更名为朱桥。
元代时,任姓始祖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归德府营廓北任桥村,明崇祯年间,任文玉又迁至杜集南,以种菜为本,卖菜为生,时人谓之任菜园。清嘉庆年间,任氏在村南建屋分居,另成村落,后人称为前任菜园。
明末建村,盖有楼房,房顶留有垛口,故名“岗叉楼”。
位于杜集镇西边街道,故称西街。
明洪武年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省归德府东南杜家集安居,始称王楼。后村民王唤带领部分村民迁村西北角建居,称后王楼,王楼改称前王楼。
明洪武四年(1371),刘迪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归德郡沙李集安居。明弘治年间,孙元星迁此定居,起名刘大桑树,后桑树被伐,改称刘庄。
明洪武四年(1371),沈福二自苏州昆山县一保乡迁至河南归德府。明崇祯十七年(1644),沈厥山迁杜集西北定居,在此开一店铺,取名沈店。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