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苍溪县云峰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苍溪县云峰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宋代此地曾设过烽火楼,别名烟粉楼,据传唐任妃过此曾在戏楼打过粉,故名。1995年6月成立至今。

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同意保留烟峰楼社区。

烟峰楼社区地处县城东面,距县城9公里,辖3个居民小组,包含一个居民组二个农业组,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231人816户,其中农户100户245人,耕地面积270亩,以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为主。2014年,全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59人,为一般贫困村。

王渡场位于该社区,社区遂借取场名为名。2006年成立。

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同意保留王渡社区。

王渡社区地处县城东南部,距云峰镇政府约9公里,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宋江蜿蜒穿境,与阆中市老观、清泉两镇毗邻,属2016年退出的贫困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58户1017人。2014年精准识别为贫困村,确定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72户196人。

五里社区位于苍溪县城西南部,距云峰镇镇政府约6公里,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00亩,林地面积3940亩,辖10个村民小组,辖内建档贫困户112户,268人,已全部脱贫。2020年末户籍户数726户2474人。全居委会有居组硬化道路26公里,其中居道路14公里;提灌站2个,山坪塘44口,全村85%的用户吃上自来水。农网改造入户率100%,通讯网络覆盖率100%,广播电视覆盖率98%以上。集体经济收益1.86万元,人均已达8.98元以上。

石家坝社区位于云峰镇南大门,距云峰镇政府约13公里,距苍溪县城5公里,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6亩,辖区有6个居民小组。2021年末户籍户数 435户1655人,其中脱贫户20户50人。石家坝社区目前产业现状是工农结合,发展猕猴桃产业300余亩、沿嘉陵江产业黄金梨100余亩、柑橘产业160余亩、核桃树产业280余亩、特色林木桂花、银杏等有50余亩的特色产业。辖区塘库堰有27个,小二型水库1个,家庭农场1个、农村专业合作社1个。2021年5、6组实施自来水管网改造和天然气安装,目前全社区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天然气和通信网络。

紫云宫(庙)位于该社区,社区遂借取宫(庙)名为名。1934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五里场建立乡苏维埃;1935年后属五里乡(联保)当时五里场西半街及任家沟为阆中县属地;1951年,为紫荣村,属五里乡;1958年政社合一,改为光荣大队,属五里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改为紫云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紫云村,属五里乡;1992年撤乡并镇,属云峰镇;1994年4月撤销云峰镇,属五里乡;2005年再次并入云峰镇,属云峰镇;2020年将紫云村和宁家沟社区合并设立紫云社区。

紫云社区距县城3公里,地处云峰镇石家坝、紫云和皇观三村,紧靠国道212线,近邻广南高速公路、兰渝铁路。

近年以来,苍溪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产业园区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苍溪工业发展的指示精神,以建设省级工业集中发展区为目标,在天然气工业园区附近,启动了紫云工业园建设。

陈石村2020年经乡镇区划调整,将原陈石村和北门村合并为现陈石村,原陈石村属国家重点贫困村,由苍溪县总工会、老干局定点帮扶。现陈石村位于云峰镇东南部,距云峰镇镇政府约4.3公里,幅员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17亩,辖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500户1496人,现有脱贫户85户229人,其中2015年脱贫82户215人,2017年脱贫1户2人,2018年脱贫3户14人,2019年实现了整村退出。2022年陈石村有低保户数93户155人,其中贫困户34户;分散供养五保8户;重病户2户、慢性病人61户、残疾户49户,其中贫困户16户;危房改造100户、其中贫困户38户;易地扶贫搬迁17户49人;有义务教育阶段儿童11户、无劳动力0户。

紫阳村位于云峰镇东南部,距离云峰镇政府5公里,距离县城14公里,东临东柏村、南靠云台山云台村、西接陈石村、北邻狮岭村。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46户,110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人,耕地面积1714亩,有苍溪雪梨460亩,猕猴桃120亩,小水果150亩,家家户户建有户办小果园、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齐全,村民生活幸福和谐。现配合四川玉卓农业有限公司对紫阳山生态康养旅游综合开发已见成效,有效地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上档升级。

东柏村位于云峰镇东南部,紧邻阆中市博树回族乡,属重点贫困村。距镇政府约10公里。幅员面积6.7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355户1071人,监测户1户3人,边缘户0户0人,现享受低保人口59户78人,特困户7户8人,重病慢病户3户9人,残疾人户30户33人,易地扶贫搬迁户10户30人。其中2023年新增低保户2户3人,新增特困户1户1人。耕地面积1665亩,林地面积2702亩。

虎背村位于苍溪县城西南部距县城13公里,距云峰镇人民政府约4公里,耕地面积1260亩,林地面积1460,幅员面积4平方公顷,辖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66户843人,现有脱贫户44户158人,2022年全村有低保户48户86人,其中B类5户10人,C类26户59人,D类17户17人,重病慢病户7户24人,残疾人29户29人、五保9户9人;易地搬迁3户9人、有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4人,其中脱贫户义务教育阶段14人。

狮岭村距苍溪县城8公里处,辖8个组639户2011人,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21亩。狮岭村也在2013年4月被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四川省园林村庄”、“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全省环境优美示范村”、“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村”、“全省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村”、“省级四好村”、“四川乡风文明名村”、“省级样板村”。狮岭威风锣鼓,于2010年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地建有道家供奉天皇之寺庙为华盖寺,遂借取寺名为村名。1934年红四方面军在烟峰楼(云峰场)、现韩家坪村分别建立区、乡苏维埃;解放前又属五峰乡;1951年为华盖村,属云峰乡;1958年政社合一,改为跃进大队,属云峰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重名改为华盖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华盖村,属云峰乡;1992年撤乡建镇,属云峰镇;2020年乡镇村级建制调整同意保留华盖村。

云峰镇华盖村地处县城西南部,距镇政府4.2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7亩,现有286户803人,以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为主。2014年,全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32人,贫困人口发生率16%,同时被精准识别为一般贫困村。

青盐村,相传清朝末年村内发现两口盐井,出盐均呈青色,由此而得名。东临元坝镇文观村,南依陵江镇六合村,西连云峰镇会民村,北接元坝镇店子村,“鸡鸣三镇”。距云峰政府约4公里,幅员面积9.3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715户2043人,耕地4388亩,发展苍溪梨2410亩,是苍溪梨最亮名片,现有施家梨、皇冠、翠冠、5-51、6-2、61-6、晚秋黄梨、黄金梨、河北鸭梨、六月星等10余个品种,每年6-10月,各种梨子相继上市,均有应季水果。2022年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梨产业成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占比家庭总收入60%以上,每年户均收入达15000元以上,逐年收益增速超过8%以上。

柏树村位于苍溪县城西南部,属2017年退出贫困村,距云峰镇政府约10公里,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7亩,农业人口298户763人,常住人口414人,外出务工349人,脱贫户52户120人。该村由苍溪县精神卫生防治院帮扶,通过巩固脱贫、项目支撑、村民自治、群众自力更生,已发展弥猴桃60亩,云台仙桃600亩,土李子200亩,脆红李100亩,养殖小家禽12000余只。在县精防院的帮扶下,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中药材,今年全村农户人均预计增收1500元左右。全村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低保兜底稳定增加收入,纳入低保脱贫户15户27人,占脱贫人口的22.5%。五保户9户10人,其中散居6户7人,集中供养3户3人。教育保障全村享受助免教育扶贫政策12人。

张王村距离镇政府7公里,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03户1225人,耕地面积1121亩,林地面积400亩,全村主要产业为柑橘;村组道路硬化达13公里;山坪塘18口;村级活动陈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设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全体村民正迈向小康生活。

插花村位于县城东南部,属非贫困村,距云峰镇政府约7公里,幅员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0亩,现有农业人口338户101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63人。该村由五里小学定点帮扶,通过精准帮扶贫项目支撑,群众自力更生,已发展猕猴桃500亩,翠红李50亩,大户养殖场年出栏生猪500头,养殖小家禽4000余只。硬化路4公里已通至各组,村级标准化的卫生室、文化室已完善,通信网络、手机信号已全覆盖,通过集体村组水面养殖承包养殖,土地流转60亩,种植白岌中药材,已实现集体经济8000元的收入。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