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江镇,位于嘉陵江畔,是苍溪县城所在地,辖67个村(居)委会,472个村(居)民小组,41902户1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937人),幅员面积175.75平方公里。是首批“全国重点镇”,也是广元市第一人口大镇、经济强镇,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镇”、“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生态旅游百佳乡镇”、“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乡村旅游示范镇”等殊荣。 陵江镇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厚重。现有红军渡·西武当山、梨博园两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和临江寺、烟丛寺、少屏山等旅游景点。千里嘉陵第一渡——临江寺,更是为杜甫、陆游等文人墨客所称道,留下“自笑远游心未已,年来频梦到苍溪”等佳句;“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更是对我镇“生态绿色文化”的极佳写照。 陵江镇交通便利,新农村基础强。兰渝铁路、南广高速、国道212线、苍剑线、苍巴线在此交汇,全镇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现正向通组路、入户路、田间作业道延伸。全镇有“全国文明村”1个,省“环境优美村庄”6个,省“幸福美丽新村”1个。 陵江镇产业优势好,乡村旅游势头强劲。全镇企业总数(含个体工商户)74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近些年,陵江镇把发展农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近郊休闲生态观光中心,有江南、玉女、东方、孙坪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园区6个,已发展4星级酒店1家,3星级酒店2家,年收入超100万元的星级农家乐6家。 |
云峰镇位于苍溪县城东南9公里,幅员93 平方公里,辖33村3个社区居委会,253个村民小组,3.1万人,属深丘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年降水量1000毫米,平均海拔608米,嘉陵江、宋江蜿蜒东去,国道212线穿境而过,毗邻古城阆中,扼守广元南大门。 云峰是典型的农业大镇,现有耕地1923公顷,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红苕、油料、蘑菇、雪梨、脆香甜、甜柚和广柑等粮经作物。年产雪梨17500吨,产值达3300万元,年销售猕猴桃610吨,产值达750万元,规范管理雪梨基地5000亩,全镇已建成养牛、养猪、养羊、养鸡、养鸭的专业合作社和养殖户共30余家,巩固年出栏肉牛300头的养殖场1个,年出栏生猪500头的养殖场3个,年出栏肉兔10000只的养殖场1个,新增水产养殖200亩,养殖业总产值达7800万元,畜牧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是苍溪雪梨第一大镇,广元市生态旅游示范镇,全市粮油生产基地镇,省无公害水果示范镇,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生态富民计划示范镇和全国文明新村建设示范镇。 云峰镇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资源。云峰镇是三国古驿道上历史文化古镇,成都—西安古驿道横穿全境,烟粉楼轶事传说神奇动人;道教鼻祖张天师执中国道教之牛耳,在云台观羽化飞升;-,声传瓦口隘,张飞大战张颌,神勇气概横贯长空;大获天险,南宋名将余玠扎寨距守,汉家风范亘古流传;三千云峰儿女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建造战船遗址犹在;生态新村狮岭村成功打造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景区,倾力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标准化示范村开启发展动力;实施云台山旅游景区规划,打造云台仙山开发道教旅游大品牌,助推云峰经济腾飞。 |
东青镇位于苍溪县城以西,距县城13公里,东连陵江,南邻八庙,北接白桥,幅员面积62.9平方公里,辖20个村、2个社区,130个村(居)小组, 5744户,总人口20597人,其中农业人口11052人,耕地面积20927亩,其中田11000亩,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2所,卫生院2所,信用社2个,邮政所1个,自来水厂1个。 东青镇物华天宝,有全县唯一的粮油园区东青现代农业园区,有全县最大的蛋鸡养殖场,是全县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乡镇,盛产玉米、水稻,以花生、核桃、生猪、蛋鸡为骨干产业,东青牌花生已远销省内外。 镇内共有小二型水库9座,山坪塘326口,总蓄水量374.95万方,有通乡公路16公里,通村公路81公里,通组公路130公里,通镇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通村通组公路已硬化138公里。 镇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寻乐书岩。寻乐书岩距离苍溪县城15公里,由依山开绝的7间石室组成,面积355.5平方米。室内刻有行、楷、篆、隶各种书法作品共152幅、1.9万多字,另有浮雕5处、壁画9幅,集书法、石刻艺术精粹,堪称川北天然的清代书法艺术展厅和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 |
白桥镇位于苍溪县城西北27公里处,东邻陵江镇,南接禅林乡,北邻亭子乡,西靠剑阁鹤岭镇,苍剑线穿镇而过,为西北入苍第一镇。全镇辖17村,2个居委会,115个组,4951户,172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8人,幅员面积60.7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675亩,镇内主产粮油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经济作物有猕猴桃、蔬菜、苗木、中药材等;养殖业以生猪、肉兔、小家禽为主。 全镇共有党的基层组织26个,其中,党委1个,村(社区)党支部19个,机关党支部6个;共有党员712名,其中外出流出党员309人,占43.3%。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的有96人,占总数13.5%,36-60岁的有387人,占总数54.4%,60岁以上的有228人,占总数32%;从性别结构来看,有女党员74人,占总数10.5%;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02人,占总数14.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99人,占总数139.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511人,占总数71.8%。 镇领导班子共8人,女1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3岁,最大的54岁(人大主席杨合华),最小的36岁(副镇长江畅)。36-45岁4人,占50%;46—50岁1人,占12.5%;51岁以上3人,占37.5%;领导班子中大学学历4人,占50%;大专学历4人,占50%。共有职工37人。 建有现代农业园区8600亩,其中猕猴桃核心园区2600亩、畜牧园区1000亩、优质粮油示范园区5000亩。年产猕猴桃鲜果1000吨,年出栏肉兔10万只,年出栏生猪4万头。 旅游休闲景点有龙门山、火烽山、马桑苏维埃政府遗址、白桥水库、张家祠堂及3家星级“农家乐”等。辖区内企业以芳华牧业(国家级生猪养殖示范场)、米粉厂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等为主。 镇内建有两个场镇,白桥场建“井”字型的4条街道3100多米,常住人口达2600人;马桑场街道长2000米,常住人口达2150人。建自来水站3处,电力、水源均有保障。辖区内有镇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2所, 村小9所, 幼儿园2所,信用社2家,卫生院2所,医疗点17个,兽防站1个,邮政代办所2处。 勤劳勇敢的白桥人民,以“团结务实,真抓实干,爬坡奋进,争创一流”的白桥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立足优势,强农富民,活企兴镇,力争到2015年底, 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82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财政收入实现120万元。农村基本实现“三通六配套”(农户电话、有线电视、广播三通,园、池、路、气、井、宅六配套),让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
五龙镇位于苍溪北部,距县城28公里,距广元100公里,国道212线、广南高速纵贯全镜,南临白鹤乡、北接永宁镇,东连三川镇,西靠鸳溪镇,辖15个村,一个居委会,93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7699人,幅员面积63.5平方公里,全镇属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48%,平均海拔高度750米,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80天。境内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建有5000亩的现代农业猕猴桃园区1个,年出栏林中肉鸡100万只,现存栏蛋鸡20万只,年产蛋5000万枚。系原五龙片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场镇,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市场活跃,是冬赏雪、夏纳凉和现代农业园区观光的好地方。 |
永宁镇位于苍溪县北部,地处三县八乡镇交界处,国道212线贯穿全境,广南高速在荞子坝设有互通,全镇幅员面积52.6平方公里,辖桃花、笔山、大桥、兰池、平桥、金洞、荞子、金宝、铺子、柑子10个村,1个居委会,77个农业组,1个居民组,总人口12476人,其中有4个贫困村分别是铺子、柑子、笔山、大桥,总计贫困人口614人。政府驻地永宁场,距县城42公里,是苍溪县的北大门。 永宁场镇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4000余人,有新老街道3条,长2600余米,全镇有耕地面积594.3公顷,林地2772公顷,森林覆盖率39.4%,海拔700—900米。建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3座及各类微型水利,全年工程储水460万立方米。有初级中学1所,中学小学1所,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点11所。全镇开通了程控电话,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和数字电视等。移动、联通通讯信号全覆盖。 永宁镇古有陆路管道和马驿军站,现有国道212线南北贯穿6个村,交通十分便利,旅游丰富,有独特的生态、古驿道遗址,有玉屏观、白鹤观等多处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生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猕猴桃等,是我县优质水稻、小麦、油菜和猕猴桃生产基地,2007年建成苍溪县第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生态农业园区—荞子坝现代生态农业园区。 永宁镇信息灵通,20余乡镇商贾云集,贸易十分活跃,城镇经济发达,素有“小香港”之美誉。 |
鸳溪镇位于苍溪县城西北,嘉陵江上游,介于东经为1050.43——1060.28,北纬310.37——320.10之间,距县城45公里,三县交界处,幅员面积为83.7平方公里。东靠五龙镇,西接剑阁县鹤龄镇,南连浙水、亭子乡,北抵元坝区香溪乡。 我镇有0镇党委1个,党支部 21个,中-员约600人,镇政府1个,镇属单位有: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所,电信站,广播站,兽防站,卫生院,鸳溪小学,工商业联合会。 鸳溪镇地处高山低谷,嘉陵江畔的纯农业乡镇,总耕地面积12081亩,人均有耕地0.86亩,有3个土类,4个土种,利用土类4个,主要粮食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洋芋、豆类,年均总产量10526吨,油料有油菜、花生,年均产量2803吨。经济作物有大小春各类蔬菜、水果,猕猴桃、苍溪雪梨、柑橘、核桃和桃、李、杏、枇杷等水果,蚕桑、油桐等,畜牧业有猪、牛、羊、鸡、鸭、鹅、兔等。 产业发展:以核桃产业为重点,努力培植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把核桃作为我镇新兴的骨干产业项目,予以培植和壮大,我镇已栽植核桃5000亩;有古楼、龙回、弓岭、炎灯、学堂5个村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水稻项目5000亩并以粮食为重点,抓好传统产业。 民生情况:鸳溪镇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92个村民小组,共4084户15584人(农业人口13367,场镇人口2215人),其中贫困村5个,贫困人口2057人,全镇经济持续发展,2014年度人均纯收入6373元。 |
三川镇位于苍溪北部,距离县城41公里,幅员面积82.6平方公里,全镇辖19个村、2个社区、5408户,总人口1.9万余人。因洪武三年(1370年)在箭口河三溪交汇处修建了一座三宫四殿庙宇而得名三川寺。柏溪沟从新观星桥村入境汇入箭口河纵贯镇境腹部,于史家河石门电站出境,把三川分为东西两部,构成独特的山地地貌。三川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嶂,西北高、东南低,境内以位于西北部的九龙山主峰海拔1377.5米为最高,最低点史家河村石门电站380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雨水集中;冬季寒冷少雪。冬夏季较长,春秋季最短。年均气温16.7℃,全年无霜期289—340天,年平均降雨量900—1200毫米之间。 三川镇幅员面积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万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森林面积6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5%。三川镇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创建粮油主产示范片2个2000亩,粮油年总产量1800吨。全镇建有红心猕猴桃园7个,种植面积达4000夺亩,种植脆香甜柚450亩,核桃500多亩,魔芋340亩;建有野生梅花鹿养殖场2个,肉牛养殖场1个,跑山羊养殖场3个,生猪养殖场2个,土鸡养殖场3个。有农村专合组织5个;建立村级农产品检测点2个。2014年农民人居纯收入7088元。 三川镇是三川片区入口乡镇,县道白雍路、川天路纵贯全境。 镇内共有小(二)型水库9座,山坪塘231口,总蓄水量331万方;有通乡公路53公里,通村公路82.5公里,通组道路246.5公里,截止2014年底,全镇村道路硬化达84.3公里,硬化率达100%,组道路硬化达85.3公里,占总里程的43.5%。三川至五龙、三川至新观、三川至漓江、三川至唤马等联网路全部实现硬化,进出口通道得到根本解决。全镇已标改整治完成6座;完成山坪塘标改38口;建标准石渠19千米。完成安全饮水实施工程涉及19个村,受益人口7800人。 三川场地处镇域中部,自古商贸云集,集镇十分繁荣,赶集日高峰人数多达6000之众。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城镇主要街道天然气管网已建设配套,有电信分局、农信合作社、邮电分局,自来水厂一座,场镇已完成了天然气供气和自来水供水设施建设。 三川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8所,有初中在校学生610人,小学在校生880人,幼儿园人数152人。有乡镇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室21个,有医护人员36人。有场镇文化站1个,占地1160平方米,全镇有图书阅览室23个。有广电网络分公司1个,铺设有线电视光纤196千米,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1%。 城镇水、电、气、程控电话等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现场镇建成面积21.5公顷左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72.1平方米,城镇内建有酒厂、榨油厂、面粉粮食加工厂等近20余家作坊。 |
龙王镇地处县城北部的九龙山北麓,介于东经151°.16′,北纬33°.53′,东西宽6km,南北长15km,幅员面积89.3 km2,东与新观乡相邻;西与广元昭化区文村乡接壤;南与三川镇毗连;北与雍河乡、广元昭化区磨滩镇接界。距县城54km,全镇辖19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03个村(居)民小组,5254户,总人口16340人,耕地面积12588亩。镇内的种植业以猕猴桃、核桃、药材、水稻、蔬菜为主;养殖业以肉牛、山羊、生猪等为主。镇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无霜期288天,气候温和,空气质量优,常年平均气温16.9℃,年均降雨量1100mm以上。 龙王镇是原三川片区经济、文化、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经贸繁荣,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市最早的电气化乡镇(1962年通电),最早使用民用天然气的乡镇(1989年用气),全县最早通公路的乡镇之一,境内资源储藏丰富,其中水能源蕴藏量1.67万千瓦,现已开发两河、硬头河、桥河、黑岩壳、群乐、马蹄滩等小型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达1万千瓦,正在筹备建设装机0.4万千瓦的插江清水电站。九龙山气田涵盖龙王镇境内,储量丰富,是川西北气矿梓潼作业区苍溪片中心,共有井场5处。风力发电开发前景光明,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巨大,“十三五”期间将建成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风力发电厂。森林资源丰富,含有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天麻、天南星等名贵药材,野生猕猴桃品系多,面积分布广,有梅花鹿、麋鹿、四川山鹧鸪、蟒、豹、红腹锦鸡、穿山甲等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在龙王建设九龙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1个。境内有省、市、县级地面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三处分别是张家河古墓葬群、申家祠堂、五台沟墓地,有牛灯、手编藤椅、评书散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个。 镇内年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家,总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231户,农行营业所1个、农商银行1个,邮政储蓄银行1个;中小学3所,幼儿园4所。 |
元坝镇位于苍溪县东南部,距县城24公里,苍(溪)巴(中)公路横贯其境,宋江(东)河从北向南流径而过。全镇幅员90.7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830人,其中城镇人口12560人,城区面积1.8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中石化天然气开发利用的会战地。镇内“古镇新貌、美丽乡村、文化庭院、低碳橘乡、元坝狮舞、文经公园、养生坑河、百年紫云、绝色产业、仙人洞庭”等享誉省内外。 近年来,元坝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按照五个元坝(即兴业元坝、宜居元坝、生态元坝、法治元坝、幸福元坝)的总体发展目标,强化“一镇两园”(即:全国重点小城镇,小微企业孵化园,现代农业综合园)发展战略,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团结和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坚持攻重点、破难点、求落实,依托优势资源,强力推进新型山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奋力把元坝建成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先行镇和商贸型、宜居型、山水园林生态文明小城镇。目前,鑫大鑫、商混搅拌站、用成米业、沧阆物流、上海洗霸等企业已入驻小微企业孵化园,已建成三井、三九、大金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玉带峡正在创建成为“四川苍溪国家森林公园”,元坝气田天然气净化厂一、二列装置建成投产,元坝大桥顺利通车,场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全镇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位稳步增长。其中,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同比快速增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镇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重点镇、全省“百镇”示范镇、省级卫生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探索创新出的将军村“一会六员”乡村治理机制,被确定为2015年省依法治理特色创新工作。 |
唤马镇位于苍溪县城东北部东河之滨,东连歧坪,北靠漓江,西邻三川、石门,南与元坝接壤,距县城45公里,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居委会,85个村(居)民小组,3341户,12551人。相传三国蜀将张飞于此唤受惊之马,故名唤马溪。 全镇海拔500—1000米,北高南低,属典型山区地貌。以农业经济为主,盛产柑桔、脆香甜柚、黄桃和中药材,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县生猪、毛兔养殖重点乡镇。 镇内水陆交通兴旺发达,通讯、电力、广电实现网络化,场镇建设秩序井然,市场繁荣,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工作闻名全国,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唤马剪纸”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唤马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拥有高标准、高档次的小康新村,创建了舒适、理想的人居环境。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引下,发扬苍溪人精神,同心协力,共谋发展,为构建和谐、富裕、秀美新唤马而努力奋斗。 |
歧坪镇地处全县腹心地带,距县城42公里,幅员面积81.2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4个社区、248个村(居)民小组,1.14万户、4.3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含学生5000余人),是全县规划的副中心城镇。歧坪历史悠久,西晋太康年间置歧惬县,曾先后设建制为宋安县、歧坪县和南平州,又名邓州城。新中国成立后建歧坪乡,1984年设建制镇。自建镇以来,场镇建设全面加快,1996年被列为省级试点小城镇,2011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镇,2012年被列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创建单位,2013年被批准为全省100个省级试点示范小城镇,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级重点镇。 |
白驿镇,位于大巴山南麓,苍溪县东南边缘,距县城55公里。白驿这一名称的由来,源于西魏恭帝二年,置县于白马郡,故此而得名白驿镇。东与月山乡毗邻,南至老观镇出境,西与歧坪镇、北与岳东镇接壤。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850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合多种经济作物和水果生长,有“粮仓”之美誉。幅员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19500亩,7400户,25000人,辖27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67个村民小组。设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2所,卫生院2所,农村信用社2所,邮政所1所,电信所1所,动物防疫检疫站1所,场镇已通天然气。山脉以太阳山、方山、天堂山、梁家山、立山寨为筋骨;水系以上谯坝、下谯坝、甘家河、青石沟、史家河为动脉。全镇已形成以优质粮油、生姜为主的种植业,以猕猴桃、脆柚为主的水果业,以生猪、土鸡、肉羊为主的养殖业,以核桃、银杏、桂花为主的苗木业等四大支柱特色产业。 |
漓江,地处苍溪县城东北60公里,位居九龙山东侧,嘉陵江支流宋江中上流。东接岳东镇,南连歧坪、唤马镇,西靠三川镇,北邻新观、石灶乡。1951年建漓江乡,1992年置镇。相传三国蜀将张飞经此战马脱缰离江而逃,后易离为漓,演为今名。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54个村(居)民小组,5376户,20558人,是全县优质粮油、猕猴桃生产基地,有苍溪茶叶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群众体育文化和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漓江,人文底蕴厚重。左龙亭,右凤峨,龙凤传奇,人杰地灵。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漓江场、盐海坝红军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四坪山战役无数红军奉献生命,180名红军伐木造船强渡嘉陵江。 漓江,农村文化特色彰显。传统文化亮点突出,高跷、腰鼓舞动广元。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农-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三届,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文化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漓江,发展势头强劲。新场镇建设日新月异,场镇总规修编完成,天然气全线贯通,场镇基础设施上档升级,防洪堤建成洪水无忧。精准扶贫有序进行,土鲤、溪口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加快改善,产业扶贫指日可待。依托项目,高标准农田建成,猕猴桃、核桃、牛羊、中药材等优质特色产业富民增收。茶叶深加工项目落地入园、森华木业指接板技改扩能,助力工业转型升级。201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610元。 漓江,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凤峨山,万亩杜鹃花海乐翻游人;漓山茶场,高山采茶生态游;五凤观,文人墨客“洞天福地”;唐家洞,风景别致“小峨眉”;蜂子岩,深峡平湖秀美江山。九龙山——望天关——玄坛庙——黄猫垭——三溪口农场红色旅游线路,漓江——龙亭山——凤峨山生态旅游线路交相辉映,“锦绣漓江 龙凤传奇”旅游名片将精彩呈现。 当前,漓江正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大力实施“四化”统筹战略,奋力建设“美丽漓江、幸福家园”,同步小康、全面小康将如期实现。 |
文昌镇位于苍溪县东北部,距县城73公里,幅员面积66.01平方公里,辖19村2个居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5272户,总人口25874人。文昌镇自然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4925亩,山林41421亩,系红阳猕猴桃的最适宜生长区;基础设施健全,全镇现有小ⅱ型水库15座、山坪塘292口,通村公路79公里、通组道路285公里。镇政府驻地文昌场,系原文昌区委、区工委驻地。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此成立川陕革0据地苍溪县委,苍溪县苏维埃政府,-、-曾在此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2012年苍溪县委旧址、苍溪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届党委、政府带领文昌人民发扬伟大的红军精神,奋勇拼搏,艰苦创业,把文昌建设成猕猴桃产业大镇、优质粮油大镇、畜牧产业发展大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本届政府紧紧围绕“项目兴镇、产业富民”的工作主题,牢牢把握“提速增势、加快发展、赶超跨越、进位升级”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655”发展战略,建设“美丽文昌,幸福家园”,奋力谱写伟大“中国梦”文昌篇章。 |
一、基本情况 苍溪县岳东镇位于苍溪县城东北苍巴线60公里处, 地处东经106°08′—106°15′、北纬31°51′—31°58′之间,幅员面积72.18平方公里,辖28个村﹙居﹚民委员会,173个村﹙居﹚民小组,6318户,22258人。岳东镇属深丘地貌,地势中部隆起,山岭纵横,东入长滩河,西入东河。岳东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均年总日照数为2500小时,年平均辐射每平方厘米87.7千卡。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年平均288天,年均降雨量多在1100毫米左右。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49%。 二、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岳东镇于2005年苍溪县乡镇建制调整与原文林乡合并后,属苍溪县一类乡镇。古老的岳东场历史悠久,在明末清初就有 “苍溪四大旱码头”之一的称谓,场镇常住人口约4000余人,地处苍巴、苍旺线上,交通发达、集贸繁荣,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岳东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力推进岳东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建设日趋完善;粮油产量稳中有增;农民纯收入逐年增长;全镇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岳东有两大传统工艺特产久赋盛名:一是已注册的“席氏”为主体的岳东手工挂面,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二是岳东醪糟,浓香醇甜,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岳东镇根据镇情、顺应市场调结构,已形成四大支柱产业:1、种植了300余亩、年产800余吨的苍溪梨基地;2、种植了12000余亩、年产量3200余吨的“红心”猕猴桃基地;3、年种植500余亩产量500余吨的绿色香葱基地;4、栽植面积3000亩的优秀核桃产业基地。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岳东镇有岳东初级中学、岳东小学、文林小学、岳东卫生院、文林卫生院、24个村级卫生站,广播电视、文化站、计生服务站。全镇普九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以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100%,,广播电视、通讯覆盖率达100%,人口自增长控制在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推广实用技术95%。 四、精神文明、维稳、安全 认真抓好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文明新风,开展创建文明活动。维稳顺利,防邪工作实现“三零”、“三无”,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五、表彰: 2014年镇党委、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工作成效显著。受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先进单位;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一等奖;农业产业化工作一等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等奖;新型山区城镇化建设三等奖;无偿献血先进集体;畜牧工作先进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