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中杨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中杨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清嘉庆年间为陈姓地主的中央客庄,称中央庄,清光绪十四年陈寿鹏筑圩兴集时,取“央”字的谐音“杨”字,得名中扬庄,后称中扬。
清光绪八年(1882年),地主张作之筑圩防匪兴集而得名,社区以驻地自然村张圩得名,1981年改为南张圩。
大约在1929年时在现在的庄圩自然村有个小集市名叫庄滩集,1935年因区长范汉三,乡长范川虎主张把集市迁移到西边1里路远的地方,土地占用地主王业伦家土地(王业伦长子王克荣是抗美援朝烈土)。为了声张区、乡长的家族威严和名声,把集市取名为汉川集。时间一长老百姓都说是姓范的兴集,都叫赶范集街,久而久之便形成固有地名--范集,解放后正式命名为范集。
清光绪元年,傅姓在此修建一座家堂庙,故名。
清光绪年间,有一家殷姓老两口住在此地,当时这里是从西北耿车到东南下门营,从东北海州盐栈到西南青阳两条大路的交叉点,殷姓老两口在此卖茶买饭,故称殷饭棚,后称饭棚。1970年从协兴大队分出饭棚大队,1984年为饭棚村。
民国版注释本《泗阳县志》及一九九五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县志》:“明清两朝毛集村右地毛家集,明朝出毛姓兴集,至明末清初卖与陈姓。”清康熙年间桃源县行政区划毛家集与江集,洋河镇等集归陆城乡管辖。1958年为毛集大队,1984年为毛集村。
2001年取唐圩村、莫圩村两村第一个字“唐”和“莫”组合而成。
1981年据耿桥村耿国太老人讲,约在民国十年左右,由耿姓为了行人方便,在五河上搭建一座木桥,又因桥以耿姓出资修建,桥旁多为耿姓,故名。
约1863年,20余户庄姓从河南开封逃荒来,选了一个高滩子垫宅居住,故名。
因是蒋宅村和刘范庄村合并,故取蒋宅村和刘范庄村首字“蒋”与“刘”组合而成。
熊楼村是由高圩村和熊楼村合并而成;明初雄氏自江西来此建瓦楼得名熊楼,村委会以驻地熊楼自然村得名。
村以民国时道路里程庄得名,村委会以住自然村二里庄得名。据当地长者介绍,民国期间就有名称标志,当时有一个小李庄为一甲里,有个二李庄为二甲里,跨入成子河为三甲里。
名含义:在1920年前,有20多户回族居民和部分汉族同胞逃荒到此,就选择了本地最高地势盖房屋居住。因该地居住地姓鲍较多,地势较高就取名鲍岭;1929年当时有一座古老的小桥,方便行人,当时民国当地政府命名为张大桥;1987年取鲍岭和张大桥两自然村最后一字“岭”和“桥”两字得名岭桥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