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社区位于思依镇中心,镇政府驻地所在地,是思依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市区30公里,国道G347线穿境而过,全镇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4亩,辖21个农业社,1个城镇居民社区。现有农业人口634户,2216人,非农人口526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75人,计划2018年全部减贫。社区已建成村道5.8公里,社道3.6公里,辖区内有小I型水库1座——自强水库,蓄水量98万方。 |
思依镇小垭子社区位于思依镇东北方向,距离思依镇4.8公里,全社区幅员面积8.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872亩,辖21个自然社,农业人口612户共2016人。2014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共59户184人,2017年已减贫43户144人,2018年新增贫困户5户,计划减贫16户50人。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常年外出务工850多人,劳务收入200多万元。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等传统农作物。养殖猪、牛、羊及小家禽。全社区已建村社道路14.2公里,整治山坪塘4口。建文化广场860平方米。安装场镇路灯60余盏。 |
青林山社区成立于2010年10月,距市城区17公里,国道347线贯穿境内,位于思依镇东部,东连青河村,西连周公寨村,南连周公寨村,北连杨家河村连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共有农户550户,1185人,(其中农业户261户,非农418人,289户),分3个自然小组,耕地面积1225亩,全社区地形主要为浅丘、深沟,土壤为风化页岩土,土质贫瘠,生产生活条件轻差,农村经济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如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 |
北门场:因场镇附近有北门山,故名。2016年将神皇垭村1、2、10社,原宋家嘴村7社,马鞍山村3、4、6社及北门场纳入,组建北门社区,属北门乡。 2019年随北门乡并入思依镇(南府函〔2019〕76号)。 2020年将神皇垭村、北门社区合并为北门社区(阆府函〔2020〕55号)。 北门社区:位于思依镇南部,由原北门山、马鞍山、桥河头等3村合并而成。距阆中市区23公里、G347国道7公里、思依镇政府8公里。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1803人。 |
大益湾村位于思依镇西南方向,距阆中城区33公里,2013年被评为省定贫困村,拟定2017年摘帽。全村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5亩(其中田620亩,地725亩),林坡面积2435亩,辖12个社,现有农业人口513户,16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87人,其中56户183人在2015年已脱贫;1户4人2016年底因重病新纳入,计划2017年减贫。全村已建成村道4公里,社道3.5公里,辖区内有小I型水库1座——大益水库,蓄水量104万方。 |
从前河两边桃树甚多,故名。1949年前,属南部县思依乡1保。 1950年为桃花河村。 1953年划归阆中为思依乡桃花河村。 1958年思依公社3大队。 1984年为思依乡村花河村。 1991年撤乡建镇为思依镇桃花河村。 2020年,崇林观村并入(阆府函〔2020〕55号)。 桃花河村位于思依镇西部,距思依场3公里。全村农业户数355户、农业人口1237人,16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0亩,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无支柱产业。现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94人,属一般贫困村。 |
思依镇木林堂村位于思依镇东北部,距思依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界周公寨村、铧厂河村,西连盘龙社区,南接小垭子社区,北邻大益湾村。辖6个村民小组,720户,2450人。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4800亩,林地面积4900亩,地形以丘陵为主。村内有灵鹫山、鹫佛寺、宋姓宗族石碑、清代字库塔等名胜古迹,村内有桥河头水库,绿水青山,风景秀丽。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大豆,养殖猪、牛、羊及小家禽。特色产业主要有瓜蒌和核桃等。 |
思依镇石马梁村位于思依镇东北部,距思依镇政府驻地0.3公里。东界白盐沟村,南连盘龙社区居委会,西接龙庙河村,北邻小垭子社区。辖4个村民小组,402户,1602人。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2200亩,林地面积2800亩,地形以丘陵为主。有二郎赶石形成石马梁之传说,故称石马梁,村内有清代胡老爷墓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又有修建于清代时期的敬家大院,保存较为完好。经济以劳务输出为主,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大豆,养殖猪、牛、羊及小家禽。交通便利,村道路连接347国道、桥楼乡、小垭子。 |
新庙垭:过去在山垭口处新修一庙,故名。1949年前,属苍溪玉树乡(现八庙乡)第14保。 1950年属苍溪乡七树乡7村。 1955年因庙内有一桂花树,改为桂花树。 1958年公社化时,改为新民管区。 1961年由苍溪划归阆中,为小垭公社5大队。 1981年为新庙垭大队。 1983年更名为新庙垭村。 2020年,石长村并入(阆府函〔2020〕55号)。 新庙垭村位于思依镇东北部,距镇政府7公里,与苍溪县接邻,全村共有人口536户,1903人,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100亩,幅员面积9平方公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特色产业有柑橘、猕猴桃、脆红李、黄金梨等优质果品近1200亩, 养殖业有猪、牛、鸡、鸭、鹅。 |
金斗观村位于思依的东部,东与周公寨村相邻、西与石马梁村相接、北与小垭子社区相接、南与木林塘接壤。国道347线由东至西贯穿村旁,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金斗观村位于思依的东部,全村528户人口1980人,辖区5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属于2014年省定贫困村, 耕地面积1780 亩,农业人口1898人。 2002年3月,村级建制调整,由原白盐沟村和金斗观村合并而成,该村以农业为主,辖区内有产业园一个、加工厂一个、家庭农场5个、养殖农场4个、5公里的沿河观光通道是休闲、旅游、垂钓的好地方。 |
龙庙河村位于思依镇北方紧邻镇政府,是思依镇龙庙河村经济文化中心。距阆中市28公里,国道G347线靠边而过,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37亩,辖7个村民小组,社区现有694户2527人。村域农业旅游业发达,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大豆;花果,蔬菜,养殖产业:猪、牛、羊及小家禽等。乡村农业旅游观光景点。 |
青河村位于思依镇东北部,东邻思依镇原松林塘村,西邻思依镇周公寨村,南接思依镇青林山社区,北与原苍溪县八庙乡隔河相望,地形以丘陵为主。经过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原青河村和原大梁山村合并,命名为青河村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阆中城区14公里,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31亩,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81人。耕地4631亩,林地4693亩。主要种植果树为李子、猕猴桃、香桃、柑桔等经果产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苕、油菜等,养殖猪、牛、羊及小家禽,引进重庆老板周华勋,流转土地200余亩,发展猕猴桃产业。 |
杨家河村位于思依镇东北部,由原枣碧乡杨家河村、松林塘村合并而成,是思依镇的东大门。距阆中市区16公里,国道G347线穿境而过,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0%,耕地面积4800亩,辖7个居民小组,921户2867人,是思依镇人口最大的村。现杨家河村境内有远近闻名的原生态杨家河景区,有许多自然人文景观,竹筏、皮筏艇漂流游客非常喜爱,还有3000亩成片种植的香桃产业园,每年的桃花节、采摘节吸引大批游客,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万元。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大豆;养殖业猪、牛、羊及小家禽等。 |
思依镇周公寨村距阆中市区21公里,离思依镇6.2公里,347国道贯穿周公寨村3.2公里,交通便捷,幅员面积达6.5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人民群众和谐文明。该村村民大量流转土地发展产业,产业发展氛围非常好,全村有7个家庭农场,2个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流转土地960多亩,种植皇梨、沃柑、蜂糖李、香桃、辣椒、西瓜等,目前各类果树均已投产,年产水果76万斤,皇梨一度推向南充成都,果子品质得到消费者赞誉,得到领导认可,各产业园发展共解决劳动就业170多户,为群众劳动力增收110多万元。 |
北门山村位于思依镇南部,是由原马鞍山村,北门山村,桥河头村合并而成。距阆中市区23公里、G347国道7公里、思依镇政府8公里。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0%,耕地面积3850余亩,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1803人,正式党员62名,预备党员2名。主要农作物有青花椒、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大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