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驻地底杜塘泛称杜塘得名。始由杜姓人建村,有池塘。 |
村名以吉祥暨坐落地理特征而得。村后有山似大梁,有小山似金钟,名大梁挂金钟。村故名。 |
传说,古有祝姓人家最先居此,以祝与竹谐音改竹余。清乾隆间,郑姓从本县名山迁。相传先前村庄四周是优质黄山土,土层深厚,毛竹生长茂盛,用之有余,故名竹余。 |
因驻地村得名。村处山岙,故名周弄。因由周姓太公始居建村。 |
景宁滩坑水库移民于此落户建村。移民村新村名。 |
以村处黄山的山脚而得名。 |
因境内有天寿寺遗址,故以寺名。 |
始由黄姓人定居。村周田畴平畈,称黄村畈。 |
距县城七华里,故名七里村。 |
后有一口池塘,四周是黄土山坡,每逢下鱼,四周黄土流入塘中,浑黄污浊,故俗称黄塘。因村位其侧,遂称黄塘头。 |
原村名大院,因大院形似花园,遂改称大园。先祖陶大录公始从壶镇陶滩迁此定居。于陶锦常后裔曾登进士,任太守。簪缨不绝,村中尚遗有官邸厅大院,东建有花门。 |
村旁山涧,两山陡绝。树木阴森。日照短,原名阴坑。后避讳阴字作应坑.清康熙间、蓝恒金,恒上、恒先兄弟因避乱,从福建上杭扶阳金竹坡迁缙云景福乡大姆山之阴曰西田、转迁应坑。为县蓝姓畲族的主要聚居点。因不远代湮,民俗都已汉化。乾隆40年后(1775)。改名型坑。 |
始由永康黄店人徒居。因村坐落在去西南两个方向的大路交叉口,于是在这里开设小店,村袭祖处名。 |
因委员会所辖10个自然村,林地宽阔,植被以松为主,逐称万松。 |
古名浣花溪。在唐朝时代姓杜太公首居此地,遂以杜姓得名杜村。宋朝杜炎由邑城迁居此地,遂名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