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为横水镇的一部分,镇北地势较高,有九条沟,每逢大雨时九条沟的水汇聚于此,穿街而过,故名横水。旧有九龙口之称。明代曾称十槐镇,因镇上有十棵大槐树,到清代改为横水镇。该村居横水镇的北部,所以叫横北村。 |
该村为横水镇的一部分,镇北地势较高,有九条沟,每逢大雨时九条沟的水汇聚于此,穿街而过,故名横水。旧有九龙口之称。明代曾称古槐镇,因镇上有十棵大槐树,到清代改为横水镇。该村居横水镇的东部,所以叫横东村。 |
该村为横水镇的一部分,镇南地势较低,有九条沟,每逢大雨时九条沟的水汇聚于此,穿街而过,故名横水。旧有九龙口之称。明代曾称古槐镇,因镇上有十棵大槐树,到清代改为横水镇。该村居横水镇的南部,故名横南村。 |
该村建村较晚,原为南横水与柳庄村的土地,光绪三年(1877)后无人耕种,清末从山东迁来两户姓张的在此建居,垦荒六十亩地,故名六十亩地,后改为新庄。 |
该村南邻涑水河,北靠凤凰垣,居民多住在坡下,故名坡底村。 |
据该村清嘉庆二年(1797),修南城门楼碑载,村原名涑川庄,村址在今公路以南,百余年前因避水患迁居于此(今址)又据村老年人说村迁居后,大部分人居于城堡内,村外坡下有一有姓柳的院内有一清泉,水质良好,村民都在柳家担水,共同呼为柳泉,日久天长遂代替村名。 |
相传光绪三年(1877)旱灾后,居民很少,后从王家垣迁来几户王姓,又从伯庙移来几户段姓和赵姓,以杂性居住,大家为了团结互助,爱护乡里,故取名为爱里村。 |
清代该村人郭铭,康熙庚子科举人,任湖南平江县知县,后告老还乡,看到该村有水有树,风景秀丽,更名为录佳庄,又因别于西录佳庄,而称东录佳庄,现在称东录。 |
清代该村人郭铭,康熙庚子科举人,任湖南平江县知县,后告老还乡,看到该村有水有树,风景秀丽,更名为录佳庄,又因别于东录佳庄,而称西录佳庄,现简称西录。 |
相传该村原名官家庄,明朝永乐年间,有几户周姓从曲沃尉村迁居于此,后周姓繁衍旺盛,改村名为周家庄。 |
该村为崔姓始居,故名崔村。 |
该村西城门上过去有匾额一面上书“古东祁”三字,说明村原名东祁,现名下庄的来历是相传杨姓在此居住最早,后来杨姓衰落,从中董迁来几户姓张的,因村位于中董南面,地势较低,故取名下庄。 |
该村南坡有唐朝时建有泰山庙,庙遗址内有元代元贞二年(1296)石碑一通,碑文记载:该村原为东乔村,据村人传说明朝时村内有一人在朝坐官犯法,要灭九族,为避此祸,将村名改为山底村,又为别于西山底,故称东山底。 |
明朝末年牛氏从郝庄乡牛庄村迁往南堡,至1877年,南堡已有住户60户。清朝光绪年间,族姓盖繁,凶荒屡臻,田氏世系从山东肩扛人挑,逃荒到南堡附近居住,起名小堡。1958年7月16日,一场凶猛的山洪将居住在南堡,小堡周围的住户房屋冲塌,人们在现居地址上重建家园,因位于东灌底村东,遂起名灌底堡。 |
据传,该村古时名东祁,唐代贞观年间改为观底村,宋熈宁九年(1076)一王姓为引涑水灌田,因土地私有无法开渠,便杀子将头悬于马尾,骑马沿河奔走,血流之处为开渠线路,血流至该村止,灌渠亦到了底,故名灌底村。又因别西灌底而称东灌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