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塘镇是云南香格里拉县治地,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是茶马古道及今滇藏公路的必经重镇。
建塘镇是云南香格里拉县治地,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环绕, 建塘镇 中间地势平坦,是茶马古道及今滇藏公路的必经重镇。分为古城独克宗(中心镇)和新城两部分。建塘镇沿革 1996年设立、由原中心镇和大中甸乡合并而成。1957年设立中心镇,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1962年改为中甸区,1968年复称大中甸乡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8年改镇。 -基本概况 建塘镇是香格里拉县治地,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 建塘镇 ,是茶马古道及今滇藏公路的必经重镇。分为古城独克宗(中心镇)和新城两部分。建塘镇地处州、县府所在地,是全县乃至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香格里拉”腹心地,为高山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面积1611平方公里,海拔3300米,是农村和城镇相结合的半农半牧镇。 -历史发展 古城中心镇在大龟山上,是藏区保存最好的古城。是唐仪凤、调露年间,吐蕃在此修 建塘镇 筑的城堡,名曰“独克宗”,译为蓝色月光城。明弘治年间,木氏土司在此建月光寨(香各瓦寨),与0河畔的日光城(大年玉瓦寨)遥相呼应。清康熙年间,中甸建市,这里更是繁盛一时。又经雍正二年(1724年)至民国十年(1921年)间的数次大规格地修缮,城池得以逐渐扩大与完善。 ,得到清朝皇帝的批准,中甸正式立市,商号、-藏商、古宗驮队相继出现,矿业、手工业在中甸得到发展,外来客商不断增多,中甸成为滇藏贸易的主要市场和商品集散地。 -文化旅游 红军长征纪念馆:又名藏经堂,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是古城藏民议事、-及举办各种佛事活动的场所。其建筑外观为古朴的汉式楼0,内部却是典型的藏式佛殿,还兼具白族、纳西族的建筑风格,是藏地罕见的文化交融现象。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过中甸,贺龙将军曾把司令部设于此。现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遗产“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专项展馆,对三江并流景区内的地理地貌、风俗民情、特产资源等,通过沙盘、模型和大量图片以及实物做了详实介绍。 |
小中甸镇位于县城建塘镇之南,介于北纬27°20′~99°59′之间,镇驻地小中甸村, 海拔3240米,距县城36公里。元代称小旦当,亦称杨达木, 属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管辖。 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杨汤安抚司,弘治九年(1496年)为木氏土司占领,嘉靖八年(1529年)在今联合村贡下建行宫管理滇西北藏区,清雍正二年(1724年)中甸归属云南管辖后,为小中甸境,民国改为第二区,民国29年改属全甸乡。1950年设小中甸区。1958年建立高原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改称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为小中甸乡,辖联合、和平、团结三个行政村,50个农业合作社,78个自然村,1313户,7802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2.24%。小中甸为二块大小几乎相等的坝子, 总面积128平方公时里,北稍高,南稍低,周围群山环列,硕多岗河从北往南贯穿全境,农田村舍分布于河的两岸。 据土地详查,全镇总面积879平方公里(1318405亩),其中耕地面积41433亩(1990年统计数为27054亩),林地770178亩, 牧草地416701亩,水域面积9084亩,居民点占地6488亩,交通占地6865亩,未利用荒山67656亩。小中甸地处高寒坝区,年平均气温5.8°C,极端最高气温26.5°C, 极端最低气温-19.4°C,无霜期10天,年均降水量849.8毫米。农作物一年一熟,主产青稞、小麦、洋芋、蔓菁。199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614亩,总产3963吨,亩产168公斤,人均产粮509公斤。大小牲畜存栏27643头(只),肉类总产量341吨,牛奶产量167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83万元,人均748元,纯收入411万元,人均527元。小中甸镇交通十分方便,滇藏公路贯穿全境,还有林区公路,乡村公路345公里,遍布于3个行政村的78个自然村。全镇有小学20所,教职工48人,在校学生797人。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3个。境内有明代木天王宫遗址,有高山湖泊碧古天池、千湖山可供旅游、考察。 |
【自然概况】虎跳峡镇位于香格里拉县境东南部, 介于北纬26°54′~27°30′,东经99°39′~100°01′之间,东面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玉龙县龙蟠乡相望,南连迪庆经济开发区,东、北两面分别与三坝乡、小中甸镇接壤,西面与金江镇山脉相连,镇政府驻地下桥头,海拔1853米,距县城97公里,国道214线、硕多岗河从北向南穿境而过,是香格里拉县通往内地的门户,素有迪庆州南大门之称。虎跳峡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庄坐落在金沙两岸和硕多岗河两岸,全境四分之一地区处于金沙江西畔为河谷地区,背山面水,农田村舍分布在狭长的偏坡上,其余四分之三地区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村庄座落在硕多岗河两岸,镇内有雄伟的山峰,也有较平缓的斜坡和深邃的峡谷。特殊的地理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但陡峭的山地易被冲刷,雨水季节常发生泥石流。镇内气候主要受西南季风和南支西风急流的交替控制,形成亚热带气候,全年干湿季分明。年最高温度32.3℃,年最低温度-6℃,年平均温度13.2℃,年降雨量738.1毫米,无霜期238天。
【行政区划】虎跳峡镇辖区原分属金江、三坝、小中甸区,1950年9月, 原属小中甸的土官等15个彝族村建立土官彝族自治村,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时,为便于管理,金江区划出东坡、松鹤、长胜、永胜、桥头五个乡与土官彝族自治村(分为金星、宝山两个民族乡)合并建立虎跳江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虎跳江区,金江区新仁、礼仁两乡划归虎跳江区。1968年改为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镇,因镇内有举世闻名的虎跳峡而更名为虎跳峡镇, 沿用至今。1998年迪庆州成立经济开发区, 虎跳峡镇划出新仁、礼仁两村归开发区。现虎跳峡镇下辖街道居委会和桥头、长胜、永胜、东坡、松鹤、金星、宝山、红旗8个村民委员会,107个村民小组。 【民族和人口】全镇总面积83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0420亩,人口14577人,其中农业人口3290户,1350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9%。有汉、彝、 傈僳、纳西、藏、白、普米、苗、回等九种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82%。 |
金江镇位于县境南部,介于北纬26°52′-27°21′,东经99°39′-100°01′之间,镇政府驻吾竹开文村,海拔1900米,距县城188公里。金江镇唐属吐蕃神川督府,宋为磨些尊长地,称花马国。元属巨津州,其金沙江东岸分布有木哭和寨(木可湾),纳末邑(良美)、大芦珠奴邑(格路湾)、索蒲和寨(土旺)、蒙师枨邑(木师扎)、娑夷邑(所邑)、沙逻邑(冷都)、阁姑罗邑(吾竹格古)、车月场邑(车轴)、大莲邑(达林)、细莲邑(土林)、淋都邑(冷都)、大机邑(天吉)、白帖和寨(巴岔湾)等村寨,以东直达样东阁(永胜牙权角)与小旦当(小中甸)为界。明成化十九年后,木氏土司派呗色管理。清雍在二年中甸归属云南后为江边境,其辖地"上江良美尼嘎阁,下至三坝洛吉河"。民国改为第三区,民国27年编组保甲,改称金江区,设吾车、良美、木笔、三坝4个乡。1949年,0滇西北工委在金江设立0金江特区工作委员会。1950年1月,建立金江特区人民政府。5月,中甸解放,仍设金江区,三坝单独设立三坝乡。 1958年,建立金江人民公社,下辖良美、福格、木高、士旺、新建、兴隆、吾竹、车轴、士达、兴文、新仁、里仁等乡。桥头、永胜、长胜划归下江公社。1960年,缩小公社规模,复改为金江区,辖良美、士旺、兴文、吾竹43上小公社。1962年撤销小公社,恢复区、乡、镇建置,新仁、里仁划归虎跳江。 1968年改为公社。 1973年划出士旺、福格、良美、木高成立由江公社。1983年改为金江区。所辖大队改为乡。1988年区改乡、乡改村。至自然村,共3067户,15273人。其中汉族6633人,纳西4116人,傈僳1428人,白族1606人,苗族1010人,彝族297年,藏族117人,其他6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6.57%。金江镇东靠群山,西临金沙江,农舍耕地分布于海拔1820-2700米的台地、山坡上。据土地详查,全镇总土地面积627平方公里(940484亩),其中耕地51611亩(1990年统计上报数28157亩), 园地57亩,林地781285亩,牧草地33600亩,水域24615亩,居民点占地6085亩,交通占地2233亩,未利用荒山40999亩。金江镇境内有兴隆河、安乐河二条较大河流。 |
上江乡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南部, 介于北纬27°19′-27°36′,东经99°33′-99°46′之间, 乡政府驻格路湾,海拔1920米,距县城214公里。上江原属金江乡,1973年划出士旺以上4个大队成立上江公社,1984年改为上江区,1988年改为上江乡,辖木高、良美、福库、格兰、士旺5个行政村,58个合作社。48个自然村,共2005户,9969人,居住有汉、纳西、傈僳、白、藏、苗、彝、回8种民族,其中汉族占21.3%,纳西族占6.2%。上江乡东靠连绵不断山峦,西临金沙江,农田及村舍沿金沙江东岸台地分布,海拔在1860-2500米之间。据土地详查,金乡总土地面积372平方公里(558648亩)。其中耕地32994亩(1990年统计上报数18782亩);园地5亩,林地444021亩,牧草地36728亩,水域11778亩,居民点占地4562亩,交通占地1291亩,未利用荒山27269亩。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5.8℃,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240天,境内有龙洞河、士旺河两条较大的河流,水源充沛,基本能满足灌溉需要。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一年两熟,产主稻谷、包谷、小麦、大豆。 1990年粮豆播种面积28531亩,总产6174吨,亩产216公斤,人均产粮618公斤,是中甸县粮食主产区之一。 畜牧业以发展生猪生产为主。1990年末大小牲畜存栏27823头(只),其中生猪存栏18698头,出栏肥猪5657头,肉类总产量431吨。 家种药材去木香、当归、川芎、桔梗产量居全县之首,最高年产值达59.2万元。 全乡1990年经济总收入572万元,人均573元,农民纯收入344万元,人均345元。重要引水渠有良福大沟,长17公里,可灌4000亩,有水电站一座,装机1000千瓦。全乡有中学1所,教职工36人,在校学生309人,小学20所,教职工94人,在校学生147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有卫星地面积接收站1座,可覆盖3行政村5个自然村。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6人,病床20张。各行政村都设有卫生室,有卫生员8人。境内有鸡公石等景区、景点可供旅游及考察。 |
三坝纳西族乡,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哈巴雪山之东,介于北纬27°17′-27°43′之间,东经99°56′-100°19′,乡驻地白地水甲村,海拔2380米,距县城1053公里。三坝,唐属吐蕃神川都督府,宋为磨些大酋所据。元代,白地、瓦刷、哈巴和江边属宝山州。明成化二十三年后,由木氏土司占领。清雍正二年后属江边境。民国初属第三区,民国27年(1938年),设三坝乡,仍属第三区。1950年改为三坝区,1968年复改为三坝公社。1977年,划出洛吉及安南九龙归洛吉公社。1984年改为三坝区,1988年改为三坝乡,1977年,三坝纳西族乡。辖江边、哈巴、瓦刷、白地、东坝、安南6个行政村,74个农业社,75个自然村,2768户,15665人,其中纳西族9794人,占62.52%,汉族2215人,彝族1981人,藏族639人,回族709人,傈僳族299人,其他民族28人。据土地详查,全乡总土地面积977平方公里(1466093),其中耕地面积61773亩(1990年统计数28008亩),园地128亩,林地1144542亩,牧草地48634亩,水域9647亩,居民点占地4349亩,交通占地1589亩,未利用荒山195431亩,地势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有东坝、白地、哈巴三块较大而不平整的坝子。农田村舍,散处于海拔1600-3300米台地、山地。年平均气温13℃,极端最高温32℃,极端最低温-6℃,年降水量652.63毫米,无霜期217天,有白水、色吉、吉那、格吉4个较大河流,建有哈江、勋白、谷迪、竹恩、安东5条水渠,全长87公里,可灌农田8000余亩。 多数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少数地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主产稻谷、包谷、小麦、洋芋。1990年粮豆播种面积36539亩,总产5733吨,亩产157公斤,人均产粮376公斤。大小牲畜存栏45200头(只), 当年出栏肥猪5002头,牛出栏204头,羊出栏1991只,肉类总产量454吨。境内有金、银、钨、铜、铅、锌及大理石等矿产资源, 早在明、 清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铅、锌,现办有钨矿厂一个,年产钨精矿60吨,建有安南电站,装机400千瓦,199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2万元,人均283.61元,农村居民纯收入360万元,人均236元。解放前, 仅有小学1所,1990年,有中学1所, 教职工35人,在校学生280人。 |
洛吉乡位于云南省迪庆香格里拉县城东部,东靠四川省木里县俄雅乡,东南与丽江地区奉科乡隔江相望,西与建塘镇毗邻,北与甘孜州稻城县东尼乡和本县格咱乡相连。
洛吉乡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东部,介于北纬27°38′-28°06′,东经99°55′-100°19′之间,乡政府驻地洛吉中村马家屋基,海拔2196米,距县城87公里。据土地详量,全乡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1561721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6263亩(1990年统计上报数6846亩),林地130779亩。牧草地173060亩,水域5787亩,居民点占地1002亩,交通占地1351亩,未利用荒山56481亩。 -历史沿革 洛吉乡 明永乐四年(1406年)曾在洛吉中村设立革甸长官司,属永宁府。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为木氏土司占领。清雍正后属江边境,中甸解放后分属大中甸、三坝两区。1977年,从三坝划出洛吉、九龙两个大队,从大中甸划出尼汝大队,合并建立洛吉公社。1984年改为洛吉区,1988年改为洛吉乡,辖洛吉、九龙、尼汝3个行政村,27个合作社(自然村),620户,3285人,杂居着汉、藏、纳西、傈僳、彝5种民族。 -民俗风情 洛吉乡 洛吉乡各民族风俗习惯都深受原始宗教文化影响,如藏族苯教、彝族毕摩、傈僳族尼扒、纳西族东巴教,无论是婚俗丧葬、起房盖屋都渗透着原始宗教的遗迹。具有原始宗教的传统节日有尼汝丹巴节、祭山跑马节、洛吉中村木圣土的纳西族二月八、纳西新年,九龙彝族火把节、彝族新年等等。 -教育 洛吉乡 洛吉乡有学校15所,其中完小3所,10所一师一校,2所二师一校,在校学生506人,有教职工37人,学生入学率99.5%,巩固率为98%,学校建筑面积3536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364平方米。 -民族文化 洛吉乡境内古岩画遗址较多,共有9处,分布于木圣土岩不洛、居日岩石、不洛、雪打牛子、必子岩布花岩岩边、孔家坪六社、干海子、马鹿塘、俄里仙人洞等。境内胜境众多,有碧塔海、洛吉峡口、南宝牧场、硕贡牧场、七彩瀑布、帕姆乃仙人洞、纳波八圣湖等。 -经济 洛吉乡2006年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为979.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17元,全年粮食产量达156万公斤,平均亩产225公斤,农民人均生产粮食371公斤,主产洋芋、玉米、荞麦、青稞、稻谷。 |
尼西乡位于中甸县西北部,介于北纬27°51′-28°25′,东经99°20′-99°37′之间,乡驻地崩书塘,海拔3160米,距县城39公里。尼西,元属大旦当,明嘉靖五年(1526年)后为木氏土司占领,清雍正二年,中甸归属云南省后设尼西境,民国为第四区,29年改属宜旺乡。1950年中甸解放后设尼西区。1958年底建立尼西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区。1968年撤区建乡。辖新阳、幸福、汤满、江东4个行政村,37个农业社,50个自然村,1041户,6159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6.7%。尼西地处干热河谷,7月平均气温13.9℃,1月平均气温-2.9℃,年平均气温6.2℃,年降水量503毫米,无霜期124天。据土地详查,全乡总土地面积845平方公里(1266939亩),其中耕地15781亩(1990年统计上报数8741亩),园地132亩,林地984582亩,牧草地35169亩。其地东、北群山横列,西部金沙江环绕,水低田高,较为干旱,修建有向阳、革命、红旗、美丁4条水沟,全长61公里,可灌1089亩。尼西是个农林牧商综合经营的乡,粮食作物以青稞、水麦、包谷、洋芋为主,1990年播种面积11789亩,总产2320吨,亩产195公斤,人均产粮392公斤。大小牧畜存栏14293头(只),肉类总产量203吨,牛奶产量729吨,采伐木材2583立方米,水果产量248吨,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15万元,人均716元,其中交通运输收入占24.39%。农村居民纯收入269万元,人均454元。乡镇企业有木材采育场、农机站、综合加工厂、联营车队。木碗、木盒、土陶灌、土火锅是尼西地方特产。全乡有小学23所,教职工51人,在校学生506人,适龄儿音入学率71%;有乡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3个。滇藏公路通过乡境,3个行政村通有公路。域内有著名的巴拉格宗大峡谷、巴拉格宗雪山、尼西古棺墓等景区、景点可供旅游及考察。 |
格咱乡位于县城北部介于北纬27°53′~28°37′,东经99°29′~100°11′之间,乡驻地翁上村拉咱仲,海拔3010米,距县城59公里。南宋时,翁上称为“巴域”,属巴塘管辖。元代,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设大小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由达鲁花赤二员管辖巴塘、理塘、结塘绷波岗地方,由蒙古族中委任的达鲁花赤一员驻格咱(拉咱仲)。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后为木氏土司所占邻,派木瓜管辖其地。清康熙年间为蒙古和硕特部占领,称其地为“扎咱”。清雍正二年中甸归属云南后设格咱境,民国改为第五区,民国29年改为宜旺乡,辖格咱、东旺、尼西。1950年中甸解放后,设立格咱区,1959年初成立格咱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区,1968年复称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为乡,辖格咱、翁上、翁水、浪都、纳格拉、莫落6个行政村,39个合作社,76个自然村,1147户,5974人,其中藏族占99.21%。格咱乡属高寒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峰峦连绵,峡谷纵横,平均海拔3200米,最高5090米,最低2520米,农田村舍多分布于峡谷两岸之冲积台地。境内有大小河流30多条,其中较大者为格咱河、岗曲、翁水河,多为由东北流向西南。其中岗曲水能理论蕴藏量377437千瓦。有20多个高山湖泊,其中以沃迪错、跟尼湖最大。气候垂直变化尤为明显,年平均气温6.6°C,最高7月,平均气温15.2°C,最低气温-2.8°毫,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时数2203小时,无霜147天,据土地详查,全乡土地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4301511亩),其中耕地22480亩(1990年统计上报数12197亩),林地2287282亩,牧草地1654278亩,水域18208亩,居民点占地3472亩,交通占地2973亩,未利用荒山212818亩。格咱系半农半牧区,农作物一年一熟,也有一年两熟,主产青稞、小麦、洋芋、包谷。1990年粮豆播种面积11999亩,总产2321吨,亩产193公斤,人均产粮408公斤。大小牲畜存栏24449头(只),肉总产值176吨,牛奶产量1450吨,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0万元,人均985元,农民纯收入431万元,人均758元。土特产以松茸、虫草、贝母最为驰名。乡镇企业有乡采育场、铜矿厂、钨矿厂及小水电站4座(装机容量685千瓦)。全乡有小学21所,教职工47人,在校学生605人。有乡级卫生院1所,卫生室6个,中乡公路贯穿格咱、翁上、翁水3个行政村。境内有著名的香格里拉大峡谷等景区、景点可供旅游、考察。 |
东旺乡位于香格里拉县最北端, 介于北纬28°22′~28°52′,东经99°23°~99°53′之间, 乡政府驻中心行政村白玉,海拔2540米,距县城199公里。东旺在宋、元时属巴域,元代属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达鲁花管辖,明嘉靖三十二年为木氏土司占领。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划归中甸格咱境神翁管理,雍正后乃属格咱境神翁管理,为8个舒卡。 民国时属第五区第二乡,仍归格咱千总管理。民国27年为第五区东旺乡。民国29年改属宜旺乡。1950年8月,设立东旺办事处。1958年底经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设立东旺区。1959年初,建立东旺人民公社。 1962年改为区,1968年复称公社,1984年以改为区,1988年撤区改乡。 辖上游、跃进、中心、胜利、新联5个行政村,54个合作社,58个自然村,997户,6440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9.67%。东旺地处东旺河谷横断层地带,险峰林立,深谷密布,北部雪山主峰海拔5000米以上,南部谷底海拔2400米,相对高差2600多米。农田村舍分布于东旺河沿岸偏坡、谷地、台地、山多地少。据土地详查,全乡总面积1338平方公里(2007462亩),其中耕地20709亩(1990年统计上报数10325亩), 园地40亩,林地942824亩,牧草地679818亩,水域9868亩,居民点占地1907亩,交通占地1445亩,未利用荒山347851亩。东旺河谷为干热河谷,年最高气温29.9°C。最低气温-11°C,年平均气温10.4°C,年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94天。境内最大河流东旺河发源于四川理塘戛木林,从上游村入境,境内流程50公里,枯水流量20.5立方米/秒,比降460米,理论蕴藏量4.82万千瓦,建有小型小电站3座,装机容量570千瓦,有4个行政村34个社通电。建有上游、胜利、中心、新联4条大沟,全长83公里,可灌619亩。 东旺乡农林牧并重,农作物以青稞、小麦、包谷、洋芋为主,二半山区一年两熟,高寒山区一年一熟。1990年粮豆播种面积14324亩,总产2719吨,亩产190公斤,人均产粮422以斤。大小牲畜存栏31617头(只),肉总产量183吨,牛奶产量931吨。果类核桃、苹果、梨、黄果总产量32.5吨。农民经济总收入440万元,人均683元,纯收入380万元,人均590元。盛产虫草、贝母、知母等贵重野生药材。 |
五境乡位于香格里拉县西部,介地北纬27°34′-27°52′,东经99°26′-99°36′之间,乡驻地农温塘,海拔2370米,距县城249公里。唐属吐蕃神川都督府,元属巨津州,明为木氏土司地,清初属巴塘土属管辖,为五个秋头管辖之地,故称江外五境。雍正五年划归维西厅,民国属维西五区第九、十两行政村。1958年九村改称仓觉乡,十村分为下珠、泽通两乡。同年,三个乡合为管理区,隶属维西腊普区。1961年调整区划划归中甸,合并成立五境区。1968年改称五境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8年撤区改为,辖仓觉、下珠、泽通3个行政村,30个合作社,41自然村,552户,3555人,藏族占总人口88.66%。五境背靠群山,前临金沙江,村舍农田分布于沿江脚许多小块地上,据土地详查,全乡总土地面积334平方公里(500746亩),其中耕地17019亩(1990年统计报数6618亩)林地426954亩,牧草地23216亩。 五境气温和,年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31.5℃。理论蕴藏量89219千瓦。 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主产包谷、青稞、小麦、稻谷、大豆、洋芋,杂粮较多。1990年播种面积10639亩,总产1481吨, 亩产139公斤,人均产粮435公斤,大小牧畜存栏9229头(只),肉类总产量70吨,牛奶产量152吨, 林产口核桃8.1万万元, 水果2.3万公斤,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6万元,人均398元,农村居民纯入109万元,仓觉大沟,总长42公里,可灌2000亩。从1954年在春独办第一所小学,至1990年,全乡有小学16所,教师35人,在校学生27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66%,有乡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3个,医务人员9人。上(江)五(境)公路直达农温塘。域内有著名的五境大溶洞等景区、景点可供旅游及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