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方伯祠社和徐家社,属团陂区十三庙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方伯大队,属团陂区十三庙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时属华桂公社;1981年以境内方伯祠定名为方伯祠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十三庙乡,原方伯祠大队更名为方伯祠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华桂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埠冲初级社,属团陂区十三庙乡;1959年人民公社化后属团陂区十三庙公社,改名新春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后属华桂公社;1981年以境内片名樟树塆定名为樟树塆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十三庙乡,原樟树塆大队更名为樟树湾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华桂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沙塘、罗合两合作社,属团陂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新塘、平原大队,属团陂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后两大队合并为登峰大队,属华桂公社;1980年两队分开;1981年以境内凤形地定名为凤形地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十三庙乡,原凤形地山大队更名为凤形地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华桂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 |
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沙塘、锣合两合作社,属团陂区卓家冲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新塘、平原大队,属团陂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后两大队合并为登峰大队,属华桂公社;1981年以境内卓家冲定名为卓家冲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十三庙乡,原卓家冲大队更名为卓冲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华桂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 |
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成立高一、高二社,属团陂区十三庙乡;1958年改为高一、高二两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时两大队合并为高峰大队,属华桂公社;1981年定名为大塘角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十三庙乡,原名称大塘角大队更名为大塘角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华桂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7年合作化时成立曙光高级社,属于黄泥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曙光大队,属于团陂区松山公社;1974年与黎明、共耕合并定名蔡井大队;1979年与黎明、共耕分开恢复为曙光大队;1980年以境内小镇名蔡井改名为蔡井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原蔡井大队更名为蔡井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五一社,属汪岗区杨祠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五一大队,属杨祠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时属汪岗公社;1976年与五二大队合并为团结大队,同年又与胜利大队合并为野鹤山大队;1979年三大队分开仍名五一大队;1981年以境内野鹤山定名为野鹤山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汪岗区杨祠乡,原野鹤山大队更名为野鹤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松山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成五二社,属竹瓦区杨祠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五二大队,属杨祠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时属汪岗公社;1976年与五一大队合并为团结大队,同年与胜利大队合并为野鹤山大队;1979年三大队分开,恢复为五二大队;1981年定名为下河塆村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汪岗区杨祠乡,原下河塆大队更名为下河湾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松山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胜利社,属杨祠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至1976年,名为胜利大队;1976年与团结大队合并,改名野鹤大队;1979年与五一、五二大队(团结大队)分开;1979年更名高家河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汪岗区杨祠乡,原高家河大队更名为高家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松山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长征、复原两个高级社,属松山乡、黄泥乡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长征、复原两个大队;1966年两社合并,名为黎明大队,属团陂区松山人民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后属松山人民公社;1976年与曙光、共耕两大队合并,改名蔡井大队;1979年元月分开,恢复黎明大队;1981年更名驮娘岩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松山乡,原驮娘岩大队更名为驮娘岩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松山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属第三区;1955年由五个初级组成共耕高级社,属汪岗位区松山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共耕大队,属团陂区松山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后与曙光黎明合并,改名蔡井大队;1979年三个大队分开,恢复共耕大队;1980年以境内凉亭岗定名为凉亭岗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松山乡,原凉亭岗大队更名为凉亭岗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成立东方红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东方红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后;1976年与长江大队合并为脱甲大队;1980年与长江大队分开,定名为脱甲岭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松山乡,原脱甲岭大队更名为脱甲岭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松山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长江高级社,属于团陂区松山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长江大队,属团陂区松山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后与东方红大队合并,改名为脱甲大队;1980年与东方红色大队分开,以境内倒旗河名命名为倒旗河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松山乡,倒旗河大队更名为倒旗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名为开支、绿化社,属团陂区松山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开支、绿化大队,属团陂区松山公社;1969年合并定名为松山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时属松山公社;1976年与支建合并,更名为姜堰大队;1980年与支建大队分开,以境内松山寺定名为松山寺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松山乡,原松山寺大队更名为松山寺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支建社,属团陂区松山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支建大队,属团陂区松山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后由团陂区划入松山公社;1976年又与松山大队合并,改名姜堰大队;1980年与松山大队分开,以境内姜家堰定名为姜堰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松山乡,原姜堰大队更名为姜堰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