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团陂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团陂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合作化时,组成联盟合作社,属团陂区沈坳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联盟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时与红星大队合并,仍命名联盟大队;1980年与红星分开,以境内村名李家潭定名为李家潭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原大屋大队更名李家潭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由20个互助组组成两个合作社,属沈坳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两个社合并改为红星大队;1974年与联盟大队合并,改名为联盟大队;1980年与联盟分开后,改名为花埠山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沈坳乡,原花埠山大队更名为花埠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合作化时成立凉水合作社,属团陂区黄泥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名凉水大队;1974年与新春、小林合并,改名为新春大队;1979年与新春、小林分开,仍命名凉水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以境内片名夏家堰定名为夏家堰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原夏家堰大队更名夏家堰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黄泥咀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时,改名为新春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新春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团陂公社黄泥咀管理区;1976年与小林、凉水大队合并;1979年分开均称新春大队;1981年改名为黄泥咀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于团陂区团陂镇黄泥乡,原黄泥咀大队更名为黄泥咀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新建初级社,属团陂区黄泥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新建大队,属团陂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后与向阳大队合并,属团陂区团陂镇;1979年与向阳分开,仍名新建大队;1981年以境内徐家坳定名为徐家坳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黄泥乡,原徐家坳大队更名为徐家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青山合作社和鸡鸣合作社,属团陂区黄泥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青山、鸡鸣大队;1970年两大队合并为青山大队;1981年更名鸡鸣尖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黄泥乡,原鸡鸣尖大队更名为鸡鸣尖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了新立、红云两个高级社,属大屋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两社合并定名红云大队,属团陂公社;1976年与满塘大队合并为四望大队,属团陂公社;1979年满塘大队分出,任叫红云大队;1981年定名为高家坳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黄泥乡,原高家坳大队更名高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花火、火焰、火光初级社,属大屋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三火大队;1970年改名为东风大队;1974年新路大队加入,仍叫为东风大队;1979年与新路大队分开,仍名东风大队;1981年定名为万福庙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大屋乡,原万福庙大队更名为万福庙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组成火星、群光初级社,属团陂区大屋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火星、群光大队,属团陂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时两大队合并,改名为星光大队;1976年与五四大队合并,改名为五星大队;1979年与五四大队分开,仍定名为星光大队;1981年经地名普查,以境内片名杨家寨村定名为杨家寨大队;1984年属团陂区团陂镇,原杨家寨大队更名为杨家寨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组成东红社,属团陂区大屋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团陂公社东红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时划属团陂公社辖;1976年与月庵大队合并,命名月庵大队;1979年与月庵大队分开,仍命名东红大队;1981年以境内村名大屋咀(人们习惯称大屋)定名为大屋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原大屋大队更名大屋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属第三区;1955年由10个互助组组成月庵生产合作社,属团陂区大屋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月庵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时,与东红大队合并,改名为东红大队,属团陂公社;1980年10月与东红分开,仍命名月庵大队;1981年经地名普查,以境内星月庵堂名定名为星月庵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原星月庵大队更名为星月庵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桃树高级社,属桃树、曹畈两乡分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桃树大队,属团陂区桃树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时属华桂公社,同年与春建大队合并,更名为华桂大队;1978年与春建大队分开,更名为桃树大队;1981年以境内桃树坳村定名为桃树坳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团陂镇桃树坳乡,原桃树坳大队更名为桃树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成立飞跃高级社,属路口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团陂区路口公社,成立飞跃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后属华桂公社;1976年由星红、飞跃、群建合为响河大队;1979年恢复为飞跃大队;1981年以境内片名土门坳定名为土门坳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响水河乡,原名称土门坳大队更名为土门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华桂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了建华、古井两个初级社,属团陂区路口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两社合并定名建华大队,后改名群建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时,属华桂公社;1976年与星红、飞跃大队合并为响河大队;1979年恢复群建大队;1981年以境内村名大屋基定名为大屋基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响水河乡,原大屋基大队更名大屋基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团陂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成立红云、星红高级社;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团陂区大屋公社,成立红云、星红文化大队;1962年两大队合并,定为星红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后属华桂公社;1976年由飞跃、群建两大队合并为响河大队;1979年三大队分开,恢复为星红大队;1981年定名为响水河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团陂区华桂乡,原响水河大队更名为响水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华桂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团陂镇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