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铜梁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铜梁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清天命元年(1616年),福果镇一带建福果场。

1949年后,建福果乡。

1958年9月,福果乡改为福果公社。

1983年3月,由福果公社改为福果乡。

1994年1月,福果乡与联合乡8村合并建福果镇。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庆隆镇一带建场,曾名镜子滩、庆隆场。

1949年12月,建庆隆乡,属铜梁区第二区。

1953年4月后,属蒲吕区。

1958年4月,庆隆乡改为庆隆公社。

1983年6月,由庆隆公社改为庆隆乡。

2010年10月,由庆隆乡改为庆隆镇。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少云镇境域名关溅场,为安居乡所领的八场之一。

1949年后,设关溅乡。

1958年,关溅乡改为关溅公社。

1961年12月,关溅公社分为关溅、少云公社。

1983年7月,关溅公社、少云公社改为关溅乡、少云乡。

1989年10月,少云、关溅乡合并建少云镇。

2005年7月,中和乡并入少云镇。

清宣统元年(1909年),始建维新场,属铜梁县。

1953年2月后,维新场划分为莲花、松林、杨柳3乡。

1955年10月,莲花乡、松林乡、杨柳乡合并为维新乡。

1958年1月,维新乡又分为杨柳公社和维新公社。

1983年12月,改杨柳公社、维新公社为杨柳乡、维新乡。

1994年1月,杨柳乡、维新乡合并为维新镇。

唐长安四年(704年),高楼镇境域为高楼场。

民国十七年(1928年),高楼场改为高楼乡。

1958年2月,高楼乡改为高楼公社。

1983年10月,由高楼公社改为高楼乡。

1994年1月,由高楼乡改为高楼镇。

唐长安四年(704年),置铜梁县时,大庙镇境域属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铜梁第二区。

1949年12月后,属铜梁县第五区(虎峰区)。

1950年4月,建铜梁县第七区,境域属之。

1955年12月,第七区更名大庙区,属大庙区。

1993年12月,撤大庙区,大庙乡、司马乡合并建大庙镇。

明代,为丁家场。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改为转龙场。

民国六年(1917年),转龙场改为转龙乡。

1958年9月,转龙乡改转龙公社。

1983年12月,转龙公社改为围龙乡。

1994年1月,围龙乡与双碾、四合乡合并建围龙镇。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始建复兴场。

民国八年(1919年),建为复兴乡。

1980年2月后,复兴乡更名华兴乡。

1994年1月,由华兴乡改为华兴镇。

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尹家场。

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永嘉乡。

1994年1月,永嘉乡与塘坪乡合并建永嘉镇。

清宣统初,建黄荆沟场。

民国八年(1919年),黄荆沟场改为黄荆沟乡。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场移至小安溪河畔,故名安溪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属第二区(大庙区)。

1949年12月,隶属第六区。

1950年9月,隶属第七区。

1953年4月,隶属永嘉区。

1958年9月,安溪乡改为安溪公社。

1983年,由安溪公社改为安溪乡。

1994年1月,由安溪乡改为安溪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新民乡。

1953年4月,划出一部分村建长岭乡。

1981年9月,新民乡更名民兴乡。

1994年1月,长岭、民兴乡合并成立西河镇。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侣俸场。

民国元年(1912年)后,改建侣俸乡。

1951年2月,属第十区。

1953年10月,侣俸乡分为侣俸、文曲、新复、石蛤、新乡、义安6乡,皆属第十区。

1954年3月后,义安、新学、石蛤3乡并入侣俸乡。

1962年12月,侣俸乡改为侣俸公社。

1980年11月,由侣俸公社改为侣俸乡。

1989年12月,侣俸乡与文曲乡合并建侣俸镇。

2006年10月,斑竹乡、新复乡并入侣俸镇。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凉水一带为铜梁县凉水场。

民国八年(1919年),置凉水乡。

1953年4月,凉水乡析置团碾乡(后改为团碾街道)。

1982年9月,凉水乡更名凉井乡。

1994年1月,凉井乡和团碾街道合并成立太平镇。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