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颍泉区宁老庄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颍泉区宁老庄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姜堂村位于宁老庄镇的西7.54公里处,宁苏中穿村两过,辖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东西跨度25公里,南北跨度3.5公里,人口总数达6510人,共1813户,-员人数128人,农业面积6096亩,本村共辖21个自然村,分为42个村民组,环境优美,村网淳朴文明,社会治安良好。

本村民姜堂集为中心,交通便利,除宁苏路外另有四条东西村干道,5条南北村干道将各自然村紧密地交组在一起,本村经济发达,既有闻名省内外的姜堂生猪交易市场,又有多年古集为依托,各种设施如医院、电信、邮政、信用社、工商税务所、派出所、学校 、供销社、粮站 、变电所等行业一应俱全,姜堂古集远近闻名,四条东西街,六条南北街吸引着八方客商来此交易,每到逢集、商品琳琅满目,各种货物一应俱全,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赶集购物的人头攒动,摩肩接 好一幅热闹景象。

在2006提度区划调整以来,2008年3月份成立新一届领导班子,共选支部班子成员5名,丁维标支部书记,苗贺勇任支部副书记,杨中户任组织委员,曹海建任宣传委员,郭祥珍任-委员,村委会班子5名,丁维标任村主任,苗贺勇任副主任,杨中宣,麻启才、王彬任村委委员。

我村右为农服务中,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争取农发资金,对村内的路、桥、涵、井进行行改造,购置设备,同时又旧村庄进行改造,目前丁庙的旧村庄改造已完工,对打工人员为其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门路,并为其劳务保障提供法律援助,动员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便利,创造安定和谐的创业环境。

右村务公可中,实行阳光操作,事事透明,如民生工程,五保,低保、救灾物资等坟生、粮补等一律公示,绝不弄虚作假,对小型项目及开支数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大型项目及开支交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而且本村有远程教育点一个,有专人负责,及时下载各种信息,掌握时理动态,市场行情等。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申庄村有9个自然庄,31个村民组,1035户,4260人,耕地4030亩,党员56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

村支部在镇党委正确领导下,村支部把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明确工作目标,村务不定期的进行公开,组织党员每月一次收看远程教育先锋网,使“双培双带”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带动发展养殖大户5户,还有中富面粉食品加工厂,预制厂、轮窑场等。

李中富面粉食品加工厂全年总产值达800万元;

养殖大户:刘银田住刘庄养猪120头,全年产值达38万元,刘振生住刘庄养猪80头,全年产值25万元,刘磊、住刘庄,养猪60头,全年产值20万元。张凤栾,住谢庄,养猪60头,全年产值20万元。孙洪利住王寨村,养猪100头,全年产值30万元。

申庄村生产加工的粉丝闻名遐迩,使用原料100%纯红薯淀粉,质地优良,无泥沙、无细渣和其它杂质。

申庄粉丝制作秉承传统,采用纯手工制作工艺,粉丝在配料与打芡阶段,不添加任何有害健康的物质。漏丝阶段,全部采用农家手工制作工具。出锅后的成丝,经过两次冷水降温,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最后放在室内冷透后再拿出室外晒丝。

为保证粉丝地道纯正的农家口味,上述流程,均在寒冬时节完成,粉丝制作完毕后,专门准备储藏室,采用传统和现代工艺对粉丝进行储放,粉丝不变质、不变味。

申庄粉丝生产加工的全过程由颍泉区商务办公室、颍泉区农委进行全程跟踪监控。

2006年区划调整后,改村名为虹桥村。原属赵桥村,1997年分为两个村,属桥西村,2006年区划调整,与曹寨村划分的五个自然村和并,更名为虹桥村民委员会至今。

虹桥村有11个自然庄,25个村民组, 960户,3452人,耕地3216亩,两委干部5人,计生专干2人,党员52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丁庄自然村丁克新养猪专业户,养殖面积1100平方米,徐营自然村徐众肖养鸡专业户,养殖面积1600平方米。

曹寨村位于宁老庄镇部,南与陈集村、富民村,东与新农村,西于洪桥村相邻。全村管辖10个自然村,党员64名,862户,3496口人,耕地3670亩。近年来,该村积极开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工作,不断加强村民自治,确保了党对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力推动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扎扎实实不断推进了全村的小康建设。曹寨村养殖场是村集体所有,现有精养鱼塘面积二十余亩。近年来,镇政府大力投入资金改善养殖场经营环境,目前,养殖场交通便利,排灌设施齐全,塘口本养殖场适合水产品的特种养殖,如草鱼、螃蟹、虾类等,也可根据需要,扩大养殖面积。采取标准化建设,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非常适合水产品的立体养殖。

陈集村概况介绍

陈集村位于宁老庄西部,西邻宁苏路,南,我村耕地面积4598亩,人口4532人,全村共有12个村民组,1155户人,以村党总支书记程中才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针,我村普遍开展了有文化,民生 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训,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专业户,采取各类支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带头人。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