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成立纳雍县后划归纳雍县。 1953年,为老凹坝乡。 1958年,与果比、平寨、碓叉合并为老凹坝公社。 1984年,改老凹坝乡。 1991年末,武佐、果比2小乡并入老凹坝乡。 2015年,撤销老凹坝乡,设立玉龙坝镇。 |
殷周时期,为鬼方。 战国时期,为夜郎。 汉代时期,为汉阳县、平夷县属地。 晋代时期,属平蛮县。 清康熙四年(1665年),属大定府管下悦服里、大有里地。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县,属大定县西二区、西五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纳雍置县后,属义中直属联保、义中等乡。 1950年,属乐治区义中乡。 1952年,分为沙包、义中2乡。 1956年—1958年,为义中、沙包、永安3乡。 1958年秋,成立沙包、义中、永安3公社;后乐治区划为4公社,龙古属乐治公社,沙包、义中并沙包公社。 1959年,以区为大公社,原公社改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建制,合并公社,义中、永安2公社并入沙包公社。 1966年,永安公社并入沙包公社,并改名新华公社,义中公社改名新桥公社。 1967年,又从沙包划出永安公社。 1981年,改为沙包、义中、秀才坝3公社。 1984年,为沙包、义中、秀才坝3乡。 1991年末,并为沙包乡。 2015年,撤销沙包乡,设立沙包镇。 |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水东乡大部分属大方县,小部分属织金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成立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1950年,为水东乡。 1958年,成立水东公社。 1984年,水东公社改乡。 1992年,老包、木城、箱子、簸落5小乡并入水东乡。 2015年,撤销水东乡,设立水东镇。 |
1941年以前属于大方县,后划归纳雍县。 1953年鼠场,加科两乡合并为鼠场乡,同时,并成立了河溪乡,坐拱乡、长冲乡。 1956年、1957年坐拱乡改为坐拱管理区。 1958年,鼠场、科、长冲分别建立人民公社,并在此时,海座与河溪也相应合并为河溪公社;1959年建立了坐拱人民公社。 1966年,鼠场公社与加科公社并为曙光公社;长冲公社与坐拱公社并为坐拱公社。 1970年,坐拱公社分为坐拱和长冲两个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经上级批准改为岔冲公社。 1984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公社又分别改为曙光乡、坐拱乡、岔冲乡;截至2021年3月,曙光镇下辖13个社区,12个行政村。 2021年底八一、箐脚等7社区改为村。 |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 1953年,由硐口乡的半个村和永和乡的牛场村合并成新房乡。 1958年,并社名为新房公社。 1984年7月,改为阳长区新房苗族彝族乡。 1991年11月,阳长区新房苗族彝族乡、黄家屯彝族苗族乡、以角苗族彝族乡和营盘乡合并为新房彝族苗族乡。 |
清康熙四年(1665年),为大定府仁育里六甲。 民国四年(1915年),为大方县猫场区东关联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成立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纳雍县维新区厍东关乡。 1958年秋,改东关公社。 1981年,更名厍东关公社。 1984年,改厍东关乡。 1992年2月,梅花箐、厍东关乡合并为厍东关彝族苗族白族乡。 |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划归纳雍县。 1958年,成立董地公社。 1984年,改董地乡。 1991年,砂落、石关2乡并入董地乡,并改董地苗族彝族乡。 |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划属纳雍县。 1958年,成立化作公社。 1966年,与以麦合并为红岩公社。 1972年,复称化作公社。 1984年7月20日,建成少数民族乡(不含原来以麦乡、黑塘乡、砂坝乡)。 1992年,原化作、以麦黑塘3乡和砂坝乡的耸古、羊场、安山(伙仲)合并建立化作苗族彝族乡。 |
清代时期,属大定府。 民国时期,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1950年解放初,为姑开苗族彝族乡。 1958年6月,姑开、永德、顺利合并为姑开公社。 1962年6月,属姑开区。 1984年,改姑开苗族彝族乡。 1992年11月,引底苗族彝族乡、凹梳苗族彝族乡的安坪村并入姑开苗族彝族乡。 |
清代时期,属大定府。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1953年,为伐木、大地、戈落3乡。 1958年,与法窝合并为羊场公社。 1984年7月,建少数民族乡。 1992年,羊场、法窝、凹梳3个乡合并为羊场苗族彝族乡。 |
锅圈岩苗族彝族乡原名锅圈岩马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时划归纳雍县。 1953年,为马场乡。 1958年,改马场公社。 1981年,更名锅圈岩公社。 1984年,改为锅圈苗族彝族乡。 1952年—1991年,属姑开区。 1992年,马场苗族彝族乡和马摆苗族彝族乡并入锅圈岩苗族彝族乡。 |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后划归纳雍县。 1953年,建昆寨乡。 1958年,改昆寨公社。 1984年7月20日,建少数民族乡,为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属治昆区。 1991年,撤销治昆区,建新河乡、治沟苗族彝族乡并入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 |
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属大定府。 民国三年(1914年),设大定县,属悦服里。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划归纳雍县。 1953年,建立左鸠戛乡。 1958年,改左鸠戛公社。 1966年,与坡其公社合并为兴文公社。 1972年,析为左鸠戛公社、坡其公社。 1982年,建乡。 1992年,坡其、左鸠戛2乡合并为左鸠戛彝族苗族乡。 |
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属大方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纳雍县划归纳雍县。 1953年,属纳雍县,治昆区。 1962年6月,三乡并为红旗公社。 1963年1月,红旗公社又分为3公社。 1965年4月,3公社又并为红旗公社。 1972年1月,治昆区恢复为8公社,猪场辖区再次分为3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 1992年初,自新、猪场、新寨3乡并为猪场苗族彝族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