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北魏,曰李氏屯,又称青龙镇。传当时一李氏携其四子迁来定居,人称他们的住处为李氏屯。明洪武年间又从山西洪洞县过来一部分农民,沿用原村名。至明朝成化年间人们把李氏屯之氏字误改为李姓四子之四字,把李氏屯自然演变成李四屯,清初又因字音演变成李士屯。 |
明洪武年(1368)始见五陵村名。因西、南、北三面多岗,取名为五龙岗。后因村西北有五陵岗,故名。 |
据关锁金灯寄母寺碑文记载,山虎屯为原名,以其北依“望虎山”而得名,始建于元末明初,至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部分居民,为纪念村北三国时建立起来(后被破坏)的关锁(索)金灯寄母寺,将山虎屯更名为金灯寺。 |
一说,传商末武王伐纣时,牧野之战姜子牙曾在村域内西山山头水池处分兵遣将,后名分将池。又说,战国时期此是魏国与赵国分疆边界线,也称分疆池,后演为分将池。东汉末年建分将祠于村东山坡,祭祀于武王伐纣中阵亡之将士。明代初期,已见有分将池记载。 |
明洪武元年(1368),村域建有西半坡寺一座,有一老道在寺外1千米处掘一甜水井,人称老道井。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韩氏祖先由彰德府(今安阳市安阳县)迁居与此,以旁边水井取村名为老道井。 |
清乾隆十一年在此设卡建堡,派5名士兵驻守,后来有4名(郭、刘、孟、庞)在此成家落户,因堡址设在峙儿山下,村名峙山堡。乾隆三十年前后,王氏家族离乡避难,漂流至此,也在此定居。因聚落在山上,人们口语惯称“堡上”,1970年峙山堡更名为堡上。 |
商末武王伐纣时,此地是牧野之战古战场、牧野之战古村落遗址。武王和军师姜尚在望虎山(万虎山)下的牧地屯兵,尚家军在武王帐门旁(王门),日夜敲击铜鼓,聚将或鼓舞士气,青铜鼓上刻着“尚”字,当时无铜鼓二字,甲骨文中“同古”通“铜鼓”,得名尚同古。1980年简化成东同古。 |
商末武王伐纣时,此地是牧野之战古战场、牧野之战古村落遗址。武王和军师姜尚在望虎山(万虎山)下的牧地屯兵,尚家军在武王帐门旁(王门),日夜敲击铜鼓,聚将或鼓舞士气,青铜鼓上刻着“尚”字,当时无铜鼓二字,甲骨文中“同古”通“铜鼓”,得名尚同古,留下历史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末年因村庄发展成两个自然村,偏西,取名为西尚同古,1980年,村民因村史失简化成西同古。 |
古称牧地。此地原无名,因毗邻望虎山(凤凰山),山林草木旺盛,是放牧之地,得名牧地或牧野,泛指辉县、凤泉区、卫辉一带。商末,武王伐纣时,此地是牧野之战古战场,牧野之战古村落遗址。武王和姜尚在望虎山(万虎山)下的牧地屯兵,设立帐门,人称王帐门,并在此做战前总动员,历数纣王的罪行,即《尚书·牧誓》内容。后来此地几经兴废,村中建有定兴寺。在明朝万历年间,许、李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重建村庄,王帐门简化称王门。 |
据传有一郭姓人家逃荒至此,在一柳树旁定居,故名。明洪武元年有郭柳社,郭柳村名。清宣统元年有前、后郭柳村名。因居北名后郭柳。 |
传有一郭姓人逃荒于此,在柳树旁定居故名。明洪武元年(1368)有郭柳社,郭柳村名。清宣统元年(1909)有前后郭柳村名。村居南名前郭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