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由罗姓人开村,有“沙溪风俗本纯良,传说罗家开乡.....”诗句和历史地名“罗巷为证。原来称“沙溪村”,到明代岑文亮、岑文凯兄弟俩中功名后,认为“溪”字意境小,故改今名。因其位于沙滘社区,故名。[详细] |
北宋末期(1101-1125年)建村。取平步青云之意作村名。因其位于平步社区,故名。[详细] |
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百姓因兵乱由南雄珠玑巷逃难到桂圃居住。明宣德元(1426年),其中的刘姓人由桂圃迁到腾冲开村。当时村边有小河曲折盘旋,如山藤缠绕,原称“藤涌”村。后人取“飞黄腾达,气冲牛斗”之意,改今名。是南宋进士刘元的故乡。因其位于腾冲社区,故名。[详细] |
相传南宋咸淳九年至十年(公元1273-1274年),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后,由罗贵带400多人到今大良、90多人到今乐从避祸。其中的吴姓人到此地开村。继而陈氏迁来。取新建而兴隆之意定名。因该村委会位于新隆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建村于南宋年间。相传南宋末年有道士葛仙翁居住在当地西便基岛,设炉炼丹,替人治病。村民为了纪念他,取“葛岸为村名。当地至今仍有“葛仙道岸石匾和“葛仙翁炼丹井遗迹。因该村委会位于葛岸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1年),有人经南雄珠玑巷移民到此。这里是积沙成洲之处,故拟村名为“良洲”。1454年,甲成会试,村民何经登进士榜,为纪念这位进士,更名为良教头,后简称为良教。因该村委会位于良教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相传南宋咸淳九至十年(公元1273-1274年),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后,由罗贵带400多人到今大良、90多人到今乐从避祸,部分人到此沙丘盖茅寮定居,拟村名为“沙寮”。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顺德筹办团防时才改名为“上华”。更名原因不详。因该村委会位于上华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原名“桂圃”。后有何姓迁入,分为“大圃”和“小圃”,何姓居住“小圃”,随着欧姓、刘姓向外搬迁,何姓将“桂圃”更名为“小圃”,后因音相似而称为小布。因该村委会位于小布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南宋咸淳九至十年(公元1273-1274年),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后,由罗贵带400多人到今大良90多人到今乐从避祸,其中的何氏到此开村,原叫“何家村”。后成为多姓人聚居之地。人们认为既不宜以一姓作村名,又要尊重开村人,便改名“荷村”。因该村委会位于荷村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相传南宋咸淳九至十年(公元1273-1274年),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后,由罗贵带400多人到今大良、90多人到今乐从避祸,其中的蔡氏在此开村。当时村旁有一个大土墩,俗称“梁上墩”,后改称大墩村。因该村委会位于大墩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因有一狭窄河涌通往村内,故名。南宋后期(约1232年),人们为避战乱,经南雄珠玑巷到此定居。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进士曾南宝于里前建造“锦里南庄”牌坊一座,故称“锦里乡”。明初属西淋郡时,更名“小里”。清朝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顺德成立团防时,可能因村中有小涌而更名为小涌,沿用至今。因该村委会位于小涌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据传,五代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年间(公元936-943年)由岳氏到此开村,故名。宋代在邓地街建有岳氏宗祠,后又建有纪念同姓的民族英雄岳飞的“绥定伯神庙”于村中心。该庙至今仍存。因该村委会位于岳步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相传南宋咸淳九至十年(公元1273-1274年),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后,由罗树贵带400多人到今大良、90多人到今乐从避祸,部分人在此开村。当时有何、洗、谭、罗、吴、马等姓,却无姓梁的。常言道:“无‘粮’不成村”,于是取同音字“良”为村名。因该村委会位于良村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相传南宋咸淳九年至十年(1273-1274年),南雄珠玑巷事件后,由罗树贵带400多人到今大良、90多人到今乐从避祸,其中部分人到此定居。一说该村居民先祖是由山东玉屏山到此定居。由于建村之初劳氏人口甚少,故称“小劳子”。到明初改村名为“小劳”。清代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顺德筹办团防时易名“劳村”,沿用至今。因该村委会位于劳村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
以道德教育为主,故名。因该村委会位于道教村,且是当地村民的自治组织,故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