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桥村位于舜德乡偏北,距乡政府0.5公里,属丘陵地貌,与城山镇相邻,鄱阳湖支流泊洋湖水系穿插全村。
荆桥村总面积2.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70亩,水域面积403亩,山林面积433亩。全村辖区10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一个,村委会一个。村民理事会13个.全村党员38名,(其中女党员11名、男党员27名)。
荆桥村农业户籍420户,户籍人口1608人。其中60岁及以上386人,占24%;青壮年劳动力540人,占32%;外出流动人口630人,占全村人口39%,主要流向浙江、福建、湖北、广东,从事行业主要服装、建筑及其他行业。
荆桥村通硬化公路自然村10个,通自来水自然村10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自然村10个。
全村经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棉花,油菜,其他产业有水产养殖。
集体经济组织有荆桥村经济合作社,水产养殖基地(面积60亩)。
在以指导下,村“两委”团结带领全村群众逐步走上富裕道路,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达到小康同步水平。 |
南湾村位于舜德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与城山镇辕门村、流芳乡沙港村交界,为舜德乡东大门,处于舜流公路必经之处,四通八达,村镇公交直达村部。历史悠久,明朝嘉靖年间,沈元吉由哲桥分迁至此。全村辖区约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0.65平方千米,水面0.31平方千米。辖区8个村民小组,共355户1289人,农业户口1259人,城镇人口30人,党员31名,全村农作物主要以油茶、花卉苗木、棉花、水稻为主。
一、基础建设:南湾村在2019年重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改变了村部落后的办公条件,内设便民服务大厅、退役军人服务站、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室等,并逐步完善了各种制度。同时积极推进村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宣传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二、产业建设: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了双提升。当前合作社种水稻500亩、棉花300亩,带动集体经济增收及村民就业。
南湾村在倡导勤劳致富同时,聚焦实现文化小康,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对全村文化设施进行普查,开展宣传栏、文化墙、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乡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殡葬改革、新农村建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南湾村将继续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
油垅村位于湖口县南部,距县城26公里,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东邻本乡南湾村,南界皂湖,西连本乡建设村,北连城山镇牌楼村。地貌地形:属丘陵地貌。交通环境:舜德公路穿村而过。
共有8个自然村:曹所、欧阳南庄、下油垅、上油垅、王先湾、王老湾、柳印堂、柳章甫,共有12个村民小组、409户1544人,其中男性805人、女性739人,:王姓,占全村70%。
常住人口1059人,其中60岁及以上278人,占18%;青壮年劳动力409人,占26%;外出流动人口485人,占全村人口31%,主要流向浙江、福建、武汉、广东,从事行业主要服装、建筑及其他行业。
土地总面积4.21方公里,其中耕地2208.08亩(水田1310亩),人均耕地1.43亩,农户耕种314亩,已流转耕地1894.08亩。山地面积906亩,属于农户自留山。 |
建设村地处舜德乡南部,属“十四五”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村,全村辖区约4平方公里,共有15个村民小组十三个自然村,其中耕地面积2261亩,林地约1302亩,水面约800亩。全村共427户1841人,其中农业人口1462人、城镇人口379人、党员48名。
全村主导产业为粮、棉、油茶、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等。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以粮食种植、苗木、艾叶及光伏收入为主。 |
舜德村位于舜德乡西南约0.5公里处,紧邻舜德乡集镇,舜屏公路穿村而过,其距离湖口县城26公里。全村国土面积约3.9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十一个自然村),共394户、1820人,其中农业人口1528人、城镇人口252人,现有党员49人,在岗在职村“两委”干部4人。全村耕地面积2800亩,水域面积1500亩。
近年来,舜德村立足自身条件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小甘薯产业、艾叶和苗木栽培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注册成立了“湖口县舜德乡舜德村勤力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该社共流转土地1270余亩,艾叶基地125余亩、苗木基地120余亩,下一步,舜德村将继续加大水稻、棉花种植面积,巩固本村集体经济。
|
舜德乡石岭村位于乡政府3公里处,与距县城15公里,耕地面积2720亩,辖区域面积4.8平方公里,11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共有483户,农业人口1739人,山林面积918亩,可养水面1200亩,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水泥公路覆盖全村,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外出务工756人,享受低保21户,36人,特困供养5户5人。参与农村养老保险87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739人。
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23户73人,全面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制定了帮扶措施,农村养老保险及新型合作医疗应缴代缴,安排了5人的扶贫专岗和3人的公益性岗位,脱贫户外出务工34人,其中省外16人,省内县外18人,都享受了外出务工交通补贴,解决脱贫户就业难,难就业问题,给家庭增加了收入。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近几年主要产业是以苗木和小甘薯种植,苗木产业基地种植面积40余亩,棉花种植500余亩,丝瓜络30亩,农民经济收入以产业务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200元。
村委会综合办公大楼建于2016年,总建筑面积400㎡,建有便民服务站和党员活动室,全村共有党员38人,长年外出党员7人,村党支部成员4人(支部书记一名,支部副书记一名,支部委员2人),村委会成员2人(村主任由支书兼任,村委员1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面贯彻学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有了不断的提高和改变。 |
舜德乡灰山村地处舜德乡西北部,西临鄱阳湖,与庐山隔湖相望,辖区面积6.5平方公里,11个村民小组,420户,1683人,旅游公路、灰山县道穿插而过,交通便利。灰山村党支部现有支委委员5人(其中女性1人),正式党员48人(其中女性5人),预备党员1人。
灰山村山环水绕,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文化多样,境内造湖大坝、泊阳湖大坝交相辉映,是观湖望山不可多得的天然胜地、生态氧吧,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灰山村党支部、村委会群策群力,坚持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中心,夯实基础设施、优化村居环境为两翼,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示范点。
一、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始终将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本遵循,紧密结合灰山村村情实际,大力发展以油料加工为核心、传统农业为基础、特色种植养殖为突破的“三位一体”集体经济新模式。2022年集中力量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灰山油料生产基地,油茶种植面积200余亩、菜籽种植面积300余亩,并投资40余万元建成村级油料加工中心,年加工油茶、菜籽等油料20万斤,年产值突破20万元,通过生态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化销售,有效实现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6万元。
二、乡村治理卓有成效。在全县率先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率先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率先开展文明户卫生户评选、道德模范评选、孝老爱亲模范评选等评选活动,制定了包含婚丧嫁娶、农事生产、卫生文明等各方面的村规民约,有效树立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良好社会风气,村风民风得到有效提升。2022年获评全县唯一一个省级五星级文明实践站。张水泉戒除打牌赌博陋习的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被九江市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刊载。
三、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以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为切入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通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房屋外立面改造、村组公路“白改黑”工程、停车场活动广场建设等一揽子惠民项目的落实推进,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村实现新农村点全覆盖,4个自然湾完成宅改建设,全村宅改完成率达到50%,其中灰山四组被纳入全县宅基地改革样板点,2022年承办了全省、全市宅基地改革现场观摩会,获得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全年累计接待省内外专家学者、党员干部、志愿者、游客等群体来考察、参观、实践、游览200余批,游览人数突破万余人次,先后被人民日报、央广网、江西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及《香港商报》等各类媒体报道100余篇。 |
青竹村地处湖口县南端,与都昌苏山毗邻,西临屏峰村,距离县城30公里。现有村干部5人,党员44人。全村国土面积约14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共498户、2059人,全村耕地面积2185.5亩,水域面积2000亩。
产业发展:近年来,青竹村立足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在抓好粮、棉、油等传统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水产、油茶、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产业大户3户;养猪大户一户,年出栏千余头肉猪;水产养殖大户4户,水产精养面积1000余亩;油茶种植面积1000余亩;豆角种植20余亩。
民生实事: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国银行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改善了村部便民服务中心、颐养之家、农民健身服务中心,青竹村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村先后完成了旱改水及土地开发150余亩,还在进一步上报改造,清淤、砌护池塘10余口,基本实现了全村水、路、电网、有线电视组组通。特别是通过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制定了长效保洁机制,聘请了保洁员3名,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地改善。另争取上级资金6万元,村集体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改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兰新村位于舜德乡南面,与邻县都昌县苏山乡龙泉村相邻,东接本县流芳乡红山村,西北均与鄱阳湖相连,西与庐山隔水相望,全村15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农业住户375户,人口1720人,耕地面积2271.41亩,山林面积1700余亩,水面1000余亩。主要农作物种植水稻、棉花、油茶三大农作物为主。 |
屏峰村地处舜德乡政府西南面,离乡约14.4公里。紧靠鄱阳湖边,并与庐山隔湖相望,“枪王”余庆鳌、《红岩》英雄人物余新江原型余祖胜的家乡。东与舜德乡青竹村毗邻,西临鄱阳湖与庐山隔湖相望,北与灰山村接壤。
我是舜德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3000亩,水域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5.53亩。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属鄱湖景区,并有丰富的资源。
全村十二个村民小组,常住户数579户,人口2135人屏峰村自然条件优越,山水田园和谐优美。水资源丰富,适宜水产养殖,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水产养殖基础。屏峰村先后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九江市“卫生村”、“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村、生态环保示范村,湖口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科普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6年获江西省第五届文明村镇称号。 |
高桥村地处湖口县最南端,与都昌苏山毗邻,西濒鄱阳湖,与庐山隔水相望,距离县城30公里。现有村干部4人,党员27名,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管辖10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人口1160人,326户,60岁以上128人,劳动力704人,享受最底生活保障36户,耕地面积1949.6亩,山林面积6120亩,可用水面45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和在家人员以传统农业粮油棉为主,人平纯收入12850元。村集体经济匮乏,仅有水面每年5000元。现在各小组都通水泥路,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5个自然村(黄坦岭、杨家垅、得尤湾、徐万涧、桥下湾)已实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