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公安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公安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49年至1952年10月,为江陵县第七区;1952年11月成立荆江县,由江陵县划出并入荆江县为第七区;1953年区划调整,改为荆江县第五区,辖10个乡:埠河、黄潭、南北、谢家、五四、金湘、义和、联合、雷四、杨潭;1955年4月并入公安县为北闸区,所辖乡未变;1956年2月撤区并乡,北闸区撤销,分设4个乡:埠河乡(复兴场)、雷洲乡(雷家洲)、北闸乡(义和垸)、三台乡(戴家场乡);1957年12月恢复区乡建制,为北闸区,辖4个乡:埠河乡、北闸乡、雷洲乡、三台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为北闸人民公社,乡撤销,辖12个大队:埠河、黄潭、长江、荆江、五四、义和、北闸、三台、水月、前进、杨潭、雷洲;1959年5月,12个大队合并,改设4个生产管理区:埠河、北闸、雷洲、三台;1961年5月恢复区建制,北闸公社改为北闸区,生产管理区改设5个小公社:埠河、复兴场、北闸、雷洲、戴家场;1975年撤区并社,北闸区撤销,设北闸公社、雷洲公社,(群联、群合、群力、群义、群英划入黄金公社);1984年春,实行机构改革,恢复区乡行政建制,埠河镇(区镇合一)下设5个乡:窖金洲乡、复兴场乡、义和乡、雷洲乡、戴市乡(群联、群合、群力、群义、群英回归戴市乡);1987年10月,撤区并乡(镇),地名沿用至今。

南北朝时(420-479)斗湖堤为古油江口,期间县城迁此称梅园。

唐天宝年间(712-770)又称刘备城,明崇祯七年(163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逼荆州,县城迁祝家岗。

1648年,迁回。

1651年又迁往祝家岗。

此后斗湖堤为自然集镇,清末属市镇里。

1917年属东北上乡。

1919年改乡设区,属第七区。

1934年属第四区,为油江乡机关所在地。

1949年10月属二区管辖。

1952年建立荆江县,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属第一区。

1953年置斗市镇,1955年4月荆、公合并,公安县人民政府设斗湖堤。

1958年斗湖堤升为县辖镇。

1961年改称斗市人民公社,1961年4月恢复斗市镇名,1970年6月至1976年10月称斗市镇革命委员会。

1983年更名斗湖堤镇。

1987年杨厂区油江乡划归斗湖堤镇,2001年曾埠头乡并入斗湖堤镇,名称沿用至今。

清代属永安乡,北部为大光村,南部为西辛村。

民国初年,北部属东北上乡,南部属东北下乡。

1946年,北部为金竹乡,南部属闸口镇及平乐乡。

1950年,北部属二区(黄金口),南部属四区(闸口)。

1951年设夹竹乡,1952年分属黄金口和吴达河两区管辖。

1958年成立荆江人民公社。

1961年改名荆江区。

1975年分为荆江、黄金、闸口三个公社。

1978年合并为夹竹园公社,1983年恢复为夹竹园区。

1987年10月改为夹竹园镇,自此沿用至今。

闸口是上世纪初兴起的一个集镇。

1912年,湖南有一富商来此垦荒填台,修建茅草房30余间,形成茅草街,开始经商。

抗日战争初期,武汉、沙市、宜昌等地沦陷后,商贾大量汇集此地,人口猛增,外河、内港商船停留多达500只以上,曾有“小沙市”之称,后遭日军飞机多次轰炸,沦陷达四年之久,市民纷纷逃散,市场逐渐萧条。

1949年后,闸口为县辖镇,1959年建立闸口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为镇,1975年改为闸口公社,1978年恢复为镇。

1985年原夹竹园镇的永丰乡划入闸口,2001年原曾埠头乡的观东片划入闸口镇;2014年,名称沿用至今。

杨家厂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6年间,公安县最早的共产党员覃济川在这里先后组织群众成立了“公安县农学会”、“中共公安县支部”、“公安县农民自卫团”。

1930年土地革命时期,杨家厂又是我党革命根据地之一,湘鄂边区常委、红二军军长段德昌曾在此组织革命斗争。

抗战时期,我党公(安)、石(首)、华(容)县委和行动委员会,江南挺近支队曾在此发展抗日力量。

解放初期隶属公安县第二区,1952年改为荆江县第一区,1955年荆江、公安两县合并为公安县第一区,1958年为长江公社,1961年改为杨厂区,1975年为杨厂公社,1987年设置杨家厂镇至今。

清朝时期,分属西辛里,西四里,西四里和西五里。

民国时期,曾经分设九区和十区。

1949建立麻豪口区,属第三区。

1952年至1954年,隶属荆江县一、二区。

1955年,隶属杨厂区。

1956年建立公安县国营江南示范农场。

1958年,隶属长江人民公社,改为麻豪口生产管理区。

1959年恢复江南农场。

1972年改为五湖农场江南分场。

同年底,恢复江南农场。

1977年改为江南人民公社。

1981年改为麻豪口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为麻豪口区。

1987年10月,改为麻豪口镇。

2001年3月,与裕公乡合并为麻豪口镇。

北宋元丰三年(1080)“藕池镇属石首一镇”,后属石首县西乡。

1939年,在此设区,下辖乡,保。

1942年,共产党领导的石(首)公(安)华(容)行政委员会在此设过藕池联乡政府,下辖5乡。

建国后,设藕池区,下辖5乡。

1950年成立藕池镇人民政府,下设街道委员会。

1958年,成立藕池人民公社。

1961年恢复为镇,三个分社改名为街道。

1965年从石首县划归公安县管辖,为县辖镇之一。

1975年成立藕池人民公社,下辖街道和农村管理区。

1978年又恢复为镇,下辖民主、人民两个街道办事处和烽火蔬菜队。

1987年1月镇区合一(南闸区);1987年10月为藕池镇。

1941年至1949年,属石首县天兴乡管辖。

1952年11月成立了荆江县,县划分7区1镇,黄山头归第4区(茅草街区)的肖家乡管辖。

1953年黄山头升为区辖镇,1955设南闸乡,1956年撤区并乡,黄山头镇归南闸乡管辖。

1957年12月,恢复区建制,1959年5月,合并大队,改名生产管理区,1983年行政体制改革时,黄山管理区与黄山头镇合并为乡级黄山头镇,名称沿用至今。

明朝天顺五年(1461)在此设长安、长乐两乡,明末清初为长安里。

1917年,改名为东南上乡,1919年改为五区,1934年改为三区,1939年改为一区,1946年合并为梓木、精忠乡,1951年设五区,1952年至1957年为孟溪区,1958年成立黄山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改8个管理区为10个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成立孟溪公社,1983年,恢复区乡建制,设孟家溪镇,1987年孟溪和胡厂、甘厂合为孟溪区,属孟家溪镇至今。

1949年公安县解放,全县划七个区,南平属第一区;1952年,荆江公安两县分治,公安县划为六个区,南平属一区;1955年,设南平镇,同年,荆江、公安两县合并,县治迁斗湖堤,南平仍为县辖乡级镇;1958年,实行人们公社化,南平升为县辖区级镇;1960年,南平改为“南平城镇人民公社”,下设红星、荆南、中和、南河四个分社;1961年城镇人民公社撤销,南平恢复为县辖区级镇,下设红星、胜利两个街道办事处;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南平并入南平人民公社为社辖镇;1978年复置南平镇。

章庄铺镇在明、清时代东部为谷升寺,西部为白湖里。

1917年西部为西南上乡,东部为西南下乡。

1939年,东部为韦兴乡、郑公乡,属一区(孟家溪)。

西部为章苏乡、东石乡属二区(狮子口)。

1946年,东部为正兴乡(郑公渡)西部为新建乡(章庄铺)。

1949年后设章庄铺区辖14个乡。

1952年改名为六区,设章庄乡,迁至郑公渡。

1958年成立永和人民公社,改乡为管理区。

1961年恢复郑公区,改管理区为公社,并增设郑东、松桃两个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时,划出原天兴、郑东两个公社后,成立章庄、郑公两个公社。

1978年两个公社合并为郑公公社。

1983年冬,恢复区乡建置,设章庄铺乡,辖郑公渡镇和松桃、韦厂、章庄铺、东河4乡。

1987年撤区并乡为镇,原郑公区又分为章庄铺和郑公渡两个镇。

1999年10月,两镇又合为一镇,名章庄铺至今。

明朝至清朝前期,狮子口镇东南部为公安县永安乡谷升村部分,西北部为长乐乡刀环村、白湖村、牛头村部分。

清朝后期,镇东南部为长乐乡谷升里部分,西北部为永安乡刀环里、白湖里、牛头里部分。

民国时期,镇东部属公安县一区、二区,西部属二、三区。

1948年镇东部属保和乡,西部属靖和乡。

1950年镇东部属城关区(现南平镇),西部属申津渡区(原申津渡镇)。

1951年设金狮乡,1955年镇东部属金狮区(现南平镇),西部属东港(现斑竹垱镇)。

1956年撤区并乡,镇东部属金顺乡(狮子口)、保城乡(王家场),西部属群兴乡(申津渡)、大湖乡(河口)。

1958年为金狮人民公社(狮子口)。

1961年恢复区建制,金狮人民公社改为金狮区,下辖管理区改为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镇东部设金狮公社(狮子口)、西部设群兴公社(申津渡)。

1978年,群兴公社并入金狮公社(狮子口)。

1983年恢复区建制,金狮人民公社改为金狮区(狮子口),设狮子口镇。

1987年撤区并镇,镇东部设狮子口镇(狮子口),西部设申津渡镇(申津渡)。

1999年12月,申津渡镇并入狮子口镇,地名沿用至今。

明朝至清朝前期西北部为长乐乡牛头村,东南部为永安乡东村;清后期西北部为永安乡牛头里(村),东南部为长安乡东村。

解放前夕,镇中部属复泰、大同乡,西北部属松滋莲花、胡颈乡,东南部属南平镇。

1949年属申津渡区(东南部属城关区)。

1952年分属一、三区,1955年为东港区(松滋胡颈、莲乡划入),设东班镇,1956年分设为镇河、大学、太平、复兴、双河5乡,1958年为东港人民公社(东南部双河乡划入),1961年为东港区,1975年分设为东港、大学人民公社,1978年合并为东港人民公社,1984年为东港区,1987年分设为斑竹垱镇、胡家场乡,1999年12月合并为斑竹垱镇至今。

古时属茅穗里,又名大贤里,属公安县管辖。

清同治四年,称玉湖。

清同治九年,更名毛家港。

1917年属公安县西北上乡,1946年属公安县善成乡和同心乡。

1952年属公安二区。

1955年属公安县东港区管辖。

1958年属公安县玉湖人民公社,下辖官沟、桂湖、塘咀、胜利、毛华、莆田、尹明、新窖、杨家湾、曹咀10个大队。

1959年属公安县玉湖人民公社,下辖官沟、窖口、玉湖、玉东、大同5个管理区。

1961年属公安县玉湖区,下辖官沟、告口、玉湖、玉东、大同5个公社。

1975年属公安县玉湖、官沟、曹咀3个公社。

1978年属公安县玉湖、曹咀2个公社。

1983年改置毛家港镇,1984年属公安县玉湖区,下辖曹咀、官沟、告口、塘咀四乡和毛家港镇。

1987年属公安县毛家港镇。

据传,清朝年间,最早只有甘氏在此开设的小铺子,名西来铺子,后逐渐形成了小街市。

做生意的人渐多,又数甘氏人多,因此,处于河街的小集镇称为“甘家厂”。

由于甘家厂街处于河堤外,年久日长,河街被松东河逐渐吞没。

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甘家厂做生意的那些店铺,纷纷从河堤外往河堤内搬。

这就形成了今日的甘家厂集镇。

1950年属公安县第五区,1951年属第九区。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黄山人民公社。

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孟溪区甘厂公社。

1975年1月,撤区并社,属甘厂公社。

1983年设区建乡,属孟溪区甘家厂乡。

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三乡合并(甘厂、大门、三根松)”,属甘家厂乡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