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2022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17]

2022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17]

  2023年4月,根据《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乡村治理专项组关于印发2022年全省乡村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粤委农办〔2022〕44号)和省委农办等九部门《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粤委农办〔2022〕39号)部署,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复核监测,将2022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单位名单及历年示范村镇动态监测结果予以公示。
  由八个围村组成(良田、楼下、华地头、南坑、下深垅、松柏浪、白石光、白坭坑),得名八维。新中国成立前,属多祝区河北乡;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十九区(区府设在多祝镇),称八维小乡;1957年12月,属惠阳县,并入河北乡;1963年,称八维大队;1983年,改称八维乡;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函﹝1987﹞15号文的批复,改称八维村委;1990年,改称八维管理区;1998年,改称八维村委会,地名……。
  取“实行新联合、建设新农村”之意,得名新联。1950年,称新联乡;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十九区(区府设在多祝镇),称新联小乡;1957年,改称新联高级社;1957年12月,属惠阳县,并入河南乡;1958年,改称新联大队;1963年2月,属多祝公社,称新联大队;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函﹝1987﹞15号文的批复,改称新联村委;1989年,改称新联管理区;1998年,改称新联村委会,地名沿用……。
  由平洲、龙船洲和后壁洲组成,因海产资源丰富,人们逐渐在三洲之间筑起海堤,将三洲围成捕鱼的鱼塭,故名“三洲塭”,后简称“三洲”。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十四区(区府设在三洲),称三洲小乡;1982年前,称三洲大队;1983年,改称三洲乡;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函﹝1987﹞24号文的批复,改称三洲村委;1989年,改称三洲管理区;1998年,改称三洲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三洲村……。
  取“招贤纳士”之意,得名招贤村。1942年改为“招贤围”后改名“招贤”;1951年3月,招贤村并入埔仔联村;1952年12月并入埔仔乡;1957年12月并入东风社;1958年10月属吉隆人民公社东风营;1961年6月改为招贤大队;1963年1月并入埔仔大队;1973年3月析出招贤大队;1984年4月改为招贤乡;1987年3月改为招贤村委会(惠东府函〔1987〕10号);1989年改称管理区;199……。
  相传,明末湖南长沙曾姓人家来到东坑山定居,人少地多农事繁忙,又要到外地做生意,工夫(时间)太紧迫,后来动员大家“甲”起来耕种,所以叫“逼甲”,后改“逼”为“碧”。1959年成立碧甲大队;1983年改乡;1987年3月改为碧甲村委会(惠东府函〔1987〕23号);1989年成立管理区;1998年改为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碧甲村……。
  因是新丰江居民移民后新建的村庄,取名新村。1958年10月河源新丰江水库移民迁入,命名新村村;1961年6月,属惠东县稔山区,建制新村村;1965年属惠东县稔山公社;1968年改为新村大队革命委员会;1976年恢复新村公社;1983年11月撤公社,改为新村乡;1987年改为新村村委会;1989年改为新村管理区;1999年改为村委会,地名沿用至今。新村村……。
  因原有“坣背”“陂子岭”两个村小组,从两村名中各取一字合成。1951年12月,属惠阳县第十二区(区府设在白花镇),称坣陂小乡;1957年12月,属惠阳县,并入永西乡;1958年,属平山公社,称坣陂大队;1984年,与光明村合并称坣陂乡;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函﹝1987﹞27号文的批复,改称坣陂村委;1990年,改称坣陂管理区;1999年,改称坣陂村;2005年12月,实行政区调整(粤民区〔2……。
  因旧时有一山洞,人称小木洞,后由于该洞主要以种植禾苗为主,取名小和洞。1958年设小禾洞大队;1984年与大禾洞、黄竹浪合并为竹禾乡;1987年3月改为小禾洞村民委员会(惠东府函〔1987〕16号);1990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改为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小禾洞村……。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村周围埔地长有许多金樱仔树,春季盛开白花,因而得名“白花埔”,当地的方言“埔”与“布”同音、“沙”与“花”同音,故名。清同治九年(1870),属庆安社堡(为内外管理司巡检管理),称白沙布小村;1933年,属惠阳县第十区,改称白沙布小乡;1958年,改称白沙布乡;1960年,万松、桥星、白沙布合并称白沙布区;1963年,析出改称白沙布大队;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
  人工填土建成了渔民新村,定为新村。1958年在省政府支助下搬迁陆上居住,定名“新村村”;1984年改为新村乡;1987年3月改为新村村委会(惠东府函〔1987〕23号);1992年改为新村管理区;1999年改为新村村委会,地名沿用至今。新村村……。
  因地处海边,沙石多呈赤褐色。1972年,称赤砂大队;1980年,改称赤砂乡;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函﹝1987﹞21号文的批复,改称赤砂村委;1989年,改称赤砂管理区;1998年,改称赤砂村委会,地名沿用至今。赤砂村……。
  约100年前,本村人在村旁建了一座陂头,解决干旱田地用水。附近的村庄凡用这座陂头水的人要交粮给这个村,以承担水利维修,故取名承粮陂。清朝时期,该村属博罗县典史署;民国时期,属博罗县一、二区十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博罗县一区附城乡;1956年,属博罗县附城乡;1958年,设立博罗县附城人民公社承粮陂大队;1975年7月,称博罗县附城人民公社承粮陂大队;1983年11月,称博罗县罗阳区承粮陂乡……。
  明朝年间,张姓从长乐(现今五华县)迁到此定居,因此地种满梅花林,故名。清朝时期,该村属博罗县典史署;民国时期,属博罗县一、二区十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博罗县一区附城乡;1956年,属博罗县附城人民公社梅花大队;1958年,属博罗县国营梅花林场梅花大队;1960年,属博罗县梅花林场农业大队;1975年7月,属博罗县梅花林场农业大队;1983年11月,设立博罗县梅花林场梅林乡;1986年1月,……。
  新村村是石坝镇唯一的移民行政村。因黄山洞水库建造,原居住枫树排、洋坑沥、围颈、圆坑、凹炉背、小塘仔等库区范围内居民发迁移至此地,由于由几个村的人组成新的一个村,故取名新村村。同坦田村合并称新田大队,1957年,设立博罗县石坝人民公社黄山洞大队;1958年,称博罗县石坝人民公社新村大队;1973年,称博罗县石坝人民公社新村大队;1983年,称博罗县石坝区新村乡;1986年,称博罗县石坝镇新村管理区;……。
  1958年以前,牛田岭与龙溪镇结窝合为一个大队,1959年公社化以后分公社,重新结合,结窝属龙溪,牛田岭属义和,由于新结合而得名。清朝时期,该村属博罗县典史署(冷水约);民国时期,属博罗县一、二区十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博罗县一区附城乡;1952年7月10日,属博罗县七区;1956年11月12日,属博罗县义和乡;1958年1月10日,属博罗县龙溪人民公社结窝大队;1963年,设立博罗县附城……。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