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根据《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乡村治理专项组关于印发2022年全省乡村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粤委农办〔2022〕44号)和省委农办等九部门《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粤委农办〔2022〕39号)部署,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复核监测,将2022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单位名单及历年示范村镇动态监测结果予以公示。 |
据查在几百年前,潘、涂、郑、陈四个姓氏的村民分别从不同地方落基此地,其中潘姓居多,又因本村地形比较平阳,沟渠多,故名洋圳。1988年之前属惠阳横沥镇洋圳大队,1989年改为洋圳管理区,1999年改名为洋圳村委至今。洋圳村……。 |
因当时居住地有很多柯树,且呈较规律地排列,故名。1949年曾属森柏洞乡,1958年为横沥人民公社柯树排大队,划归惠阳县,1984年为横沥镇柯树排管理区,1993年改设为横沥镇柯树排村委会至今。柯树排村……。 |
因本地原有樟桥村、霞村,后两村合并各取一字为名,故名。1950年,为惠阳乡镇编制,设樟桥村。1952年,设樟桥初级社。1958年,设樟桥高级社。1959年,人民公社成立,设樟桥生产大队。1960年,成立示樟桥甘蔗场。1965年,归惠阳县水口公社管辖,成立樟桥大队革委会。1978年,设樟桥大队。1982年至1985年,与上村大队合并,成立上霞乡。1985年冬,上霞乡分乡,成立樟霞管理区。1999年7……。 |
下源村位于惠城区水口街道中部,紧邻东江,与仍图隔江对望。下源村古称源塘,建村时间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初年。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下源村已经成为五六千名严姓族人的聚居地。3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是其一大特色。下源村从2009年开始加强“六大环境”(基础环境、生态环境、卫生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建设,用了三年时间创建生态示范村,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指数全面达标,生活质量符合现代要求,……。 |
东胜村 东胜村位于芦洲镇东北部,辖区面积2.26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共227户,934人,主要姓氏为蔡,现有党员34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500亩,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有甜玉米、西瓜等特色经济作物,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为果场出租。东胜村交通便利,县道X208线途径东胜村,距惠州45公里。近年来,东胜村不断加强村民自治管理,完善各项村规民约,村风淳朴,社会治安稳定。书记兼主任:蔡建维办公电话……。 |
七联村委员会是由上梅湖、下梅湖、沙墩头、学田山、围顶、津头湖、大瑞坑等7个村小组组成,由于地形呈“带渔形,该地形相互相连在一起简称“七联村”,这是七联村的历史渊源。现全村常住户有320户,人口1400多人,外来人口有4000多人,总人口约6000多人,村民年均收入达6000元,全村现中外合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40多家。……。 |
初期因客家围龙屋村民先来此定居生活,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故名。相传梅州平南人迁此定居,1949至1950年,称“围龙村”;1951年实行“撤村设乡”,原“围龙村”改称“围龙乡”;1956年10月份始,原“惠阳县第十区的围龙乡、霞角乡、桥背乡、龙塘乡(现今已属惠城区马安镇的行政管辖区域)”合并,统称“惠阳县良井区霞角乡”,俗称“中等乡”;1957年下半年,原围龙小乡,从“中等……。 |
最初叫全丰,取自全面丰收之意,后因同音,演变成前锋,故名。1949至1950年,称“前锋村”;1951年,实行“撤村设乡”,改为“前锋乡”;1958年,惠阳县“良井区”与“永湖区”合并成立“永良人民公社”后,前锋乡改称为“前锋营”,1959年下半年,良井从永良公民公社分离出来后,前锋也随之独立成“前锋管理区”,1959年11月份,前锋撤区设队,并改称为“前锋生产大队”,1969年3月,前锋“撤队改……。 |
阳光村位于惠阳区平潭镇中北部,总面积6.5平方公里,辖区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80人,是省部共建新农村示范村、惠州市首批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近年来,阳光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建立了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甜玉米三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蔬菜、甘薯、农机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一个2000亩的集观光、旅游、休闲、饮食、娱乐于一体的创意园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不断……。 |
地形呈凤凰形,黄姓始祖落居在鸟的头部,后来取名为凤嘴,“咀”同嘴,故名。相传清朝顺治年间,先祖由梅县五华迁此,早先属吊沥乡管辖,1970年10月划分为吊沥和凤咀两个大队,1985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3月27日撤区设村委会,改名为凤咀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凤咀村……。 |
相传古时当地村民多以种茶为生,故名。1953年乡府设在茶园村,取名茶园乡,1959年成立茶园大队,1983年与红山大队合并为秋西乡,1984年与红山分开改称村民委员会,1986年后称茶园管理区,1999年5月撤管理区改称茶园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茶园村……。 |
因村地理位置较高,缺水,且当时灌溉技术较为落后,故名。1980年,成立高田大队,1981年至1987年改名高田乡,1988年至1998年改名为高田管理区,1999年至今改名为高田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高田村……。 |
新中国成立初期,澄水社和华园合并,并在两社中各取一个字,得名澄华。新中国成立后,称澄华行政村;1958年,称澄华管理区;1961年,改称澄华大队。1963年2月,属安墩公社,称澄华大队。1984年,称澄华乡;1987年3月,依据惠东府函﹝1987﹞8号文的批复,改称澄华村委;1988年,改称澄华管理区;1999年,改称澄华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澄华村……。 |
旧时以高布生产队以及佛岭生产队两个名称各取一字,取现今的“高岭”,故名。1959年称高岭大队,1983年改为高岭乡,1984年称为高岭村委会,1986年称为高岭管理区,1999年更名为高岭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高岭村……。 |
因村位于白花镇南部,村落后靠一连绵不断的山岭,远看浑似一条巨大的蛇,蛇头向东,蛇尾向西,取名南蛇埔,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南龙。清朝年间迁入,称南蛇埔;1947年,属惠阳县第四区海安乡;1947年12月,属惠阳县平白区莆田乡;1951年11月,属惠阳县白花区南显乡;1957年12月,属惠阳县莆田乡,称南显村;1958年10月,属惠阳县白花公社,改称南显大队;1961年6月,属惠阳县平山区莆田公社;196……。 |